“文藝評論是對思想現場的觀照”——專家學者在解放日報“朝花會客廳”各抒己見

上海 20℃ 0
摘要:

  記者欒吟之黃瑋

  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在文化大視野下開展文藝評論?昨天,在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舉辦的解放日報“朝花會客廳”第三期活動中,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以“文藝評論是對思想現場的觀照”為題各抒己見,進行思想的交流與碰撞。與會專家們認為,近年來上海文藝作品展現出磅礴的思想內涵,湧現出一批表現優秀的作品。在此背景下,上海當代艺文責備正當其時、正逢其盛,文藝評論應成為對思想現場的觀照,思想現場也應成為對文藝評論的支撐。

  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春認為,艺文責備的破局之路,或許在於深入思考艺文責備的思想底色,超越碎片化的格局,重建整體性的視野。亟須助力建構“共同體想像”的文藝評論,而文藝作品所建構的“想像的共同體”,對外表達中華民族的深層文化內涵,對內加强文化凝聚力與自信心,這都需要艺文責備的有力闡發。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沈嘉熠提出,好的文藝評論如同一座橋樑,一頭連接著作品和思想,另一頭連接著創作者和觀眾。通過這座橋樑,觀眾不僅可以感受到藝術作品之美,也可以從中汲取精神力量。

  《探索與爭鳴》主編、編審葉祝弟的觀點一針見血。他認為真正的艺文責備必須站在責備的高度,對評論對象做真實的“評斷”,才能切近思想現場。優秀的文藝評論應該是“林中的響箭”,同樣需要獨立的創造精神。艺文批評家的創作與文藝作品創作者應該是相互映照,交光互影。艺文責備需要在歷史的脈絡中展開論述。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湯惟傑檢索了從1872年到1949年期間的《申報》,發現艺文評論文章集中出現在1920年以後。“儘管中國的文學、藝術的責備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但那在某種意義上是自發的、個體的現象,只有到了近現代,特別是近現代的上海,才出現了真正職業的艺文評論家及其實踐空間。”

  美術史論家、美術教育家、書畫鑒定家徐建融則指出,文藝作品的“底線”是遵守社會法制、公序良俗和生活常識,聚焦於具體作品的文藝評論當然要以鼓勵的、肯定的為主,責備性的則可以聚焦於現象。艺文評論家應該有自己的觀點,但不要用自己的觀點否認別人的觀點。“我的看法是真理千千萬,歪理只有一條,那就是‘只肯定自己而輕易否定別人’。”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