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科技領獎臺上,他們收穫祖國和人民的褒獎——前沿勇探索,共築科技創新策源地

江苏 8℃ 0
摘要: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頒發。江蘇共有39項通用項目獲獎。這些智慧與汗水的結晶,記錄了江蘇科技發展的堅實步伐,展現創新探索的非凡魅力,更傳遞出令人尊崇的科學家精神。跳出舒適圈探索無人區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39個獲獎專案中,有6個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頒發。江蘇共有39項通用項目獲獎。這些智慧與汗水的結晶,記錄了江蘇科技發展的堅實步伐,展現創新探索的非凡魅力,更傳遞出令人尊崇的科學家精神。

跳出舒適圈探索無人區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39個獲獎專案中,有6個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在70%表面被海水包裹的地球上,如果雨滴、波浪、水蒸發都可以發電,對於人類發展來說將意味著什麼?

有一次,南京航空航太大學航空學院郭萬林院士帶著學生做實驗時,敏銳發現石墨烯薄膜進出水溶液時其兩端意外產生電壓訊號,經深入研究後開創了水伏學。發電管道從“拖曳勢”的滴水發電,到“波動勢”的波浪發電,再到水自然蒸發發電的“蒸發勢”;發電資料從石墨烯到其他更為廣泛的資料,“從水中甚至空中取電”不再是“異想天開”。從水中獲電,開創綠色可持續發展新途徑,成為郭萬林“撬起地球”的支點。團隊以相關研究專案,榮獲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郭萬林“從0到1”的創新研究來自敏銳發現,而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辰宇開闢一個生物學新領域,是來自一個“瘋狂想法”。

16年來,張辰宇一直致力於細胞外microRNA(簡稱miRNA)研究。RNA是生物體內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之一,研究RNA的前兩個階段,學者們都聚焦於細胞內的RNA,而張辰宇卻想證明在細胞外環境有沒有完整的miRNA。2006年,張辰宇提出這個想法時,許多人都認為“很瘋狂”。2008年,張辰宇團隊發表了關於miRNA可在人類和動物的血清和血漿中穩定存在的原創發現,開創了細胞外RNA研究的新領域。這個團隊建立了以細胞外miRNA圖譜為基礎的疾病診斷新範式,覆蓋多階段臨床診療需求,創制了國際上首個基於血清miRNA的胰腺癌診斷試劑盒,把胰腺癌的早期診斷準確率從不足30%提高到超過85%。張辰宇團隊主持的相關研究專案,也摘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伴隨科技創新的深入推進,一個個“卡脖子”問題被攻破,一項項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力地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東南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學院尤肖虎院士團隊牽頭的“CMOS毫米波大規模集成平板相控陣科技及產業化”,獲國家科技發明獎二等獎。該項目形成授權發明專利56項,實現30餘款CMOS晶片和60餘款平板相控陣的產業化,多款產品獲國內首台套認定。有效破解“卡脖子”問題,產品在國內外主要衛星通信運營商和設備商等100餘家組織及多項國家重點工程中規模化商用。

以往微波毫米波測量儀器體系中的高端儀器基本依賴進口,曾是我國相關產業發展的“短板”。東南大學洪偉教授團隊,十幾年來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基本形成全鏈條測試解決方案,研製了成體系的儀器設備,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應用,與國內同行一道為解决我國微波毫米波測量儀器領域的“卡脖子”問題作出貢獻。

高速公路承擔超過1/3的客運量和1/4的貨運量,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動脈。東南大學交通學院教授劉攀牽頭的獲獎專案,面向交通強國建設國家戰畧需求,實現高速公路交通狀態智慧感知、精准辨識、主動管控等方面的科技突破,推動高速公路交通運行效率與安全水准大幅提升。

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金萬勤主持完成的獲獎專案“氣體淨化膜資料的創制及應用”,不僅提升了我國膜技術產業競爭力,也極大地推動了石化、製藥等相關行業的科技進步與革新。相關成果在多家大企業實現200餘套工程應用。

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周建斌帶領科技團隊經過20多年的探索,在國內外首創農林生物質氣化發電聯產炭、肥、熱科技並大規模產業化,先後在多地推廣建成以秸稈、稻殼、杏殼、木(竹)廢料等為原料的氣化多聯產工程50多項。

科技創新是“持久戰”

科技創新是“突破戰”,也是“持久戰”,是瞄準方向持之以恒的求真務實、開拓創新。

南京大學教授聞海虎30多年來始終在超導領域默默耕耘,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段金廒開展的項目幾乎沒有短於20年的,東南大學教授蔣金洋為延長混凝土壽命歷經17年“產—學—研—用”協同攻關……

為建立中國自己的土壤系統分類架構,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張甘霖帶領研究團隊,努力研究了20多年。帶著沉甸甸的設備和工具,團隊的調研路線遍佈蜿蜒的山路、隱蔽的農路,在31個省份留下足迹。

為解决國際前沿問題,科技人員既有韌勁打底,也有新興技術助力。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沈樹忠領銜的獲獎專案,力圖精准刻畫關鍵轉折期地球生命與環境的演化過程。“我們擁有一個高度綜合、相互交叉、團結協作的團隊,成員在古生物學、地層學、人工智慧、古環境背景等多個方向上緊密合作。”沈樹忠自豪地表示,這支團隊是現時全球少數同時掌握古生物大數據、算力和先進算灋的“三全團隊”。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隆重表彰,是勇攀高峰再出發的動員。東南大學熊仁根院士團隊成員、化學化工學院首席教授遊雨蒙告訴記者,有幸作為獲獎者代表參加大會,感到振奮也感到任務緊迫,“作為中國科學技術研究的中堅力量,團隊將繼續以國家戰略目標為導向,以學科交叉為特色,為在相關研究領域引領世界而不斷奮鬥。”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