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江南記憶記錄時代生活長三角地區青年寫作者彙集上海推動文學精品創作

上海 16℃ 0
摘要:

  記者施晨露

  江南既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文化符號。在當代脉络下,江南地區與長三角區域大體重合。如果說歷史傳統、文化紐帶造就了傳統的詩意江南,那麼在新時代江南文化視域下,青年作家如何傳承歷史記憶、記錄現實生活就是一個重要命題。6月22日、23日,2024“長三角青年作家創作大會”在上海舉辦,彙聚長三角地區青年寫作者,圍繞當下長三角青年寫作特點和特色,探討“新時代江南文化視域下的青年寫作”,共同推進長三角文學繁榮發展。

  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畧,長三角文學發展聯盟應運而生。六年來,三省一市作協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共同打造區域一體化文學推廣平臺、創作平臺、研究平臺、培訓平臺,實現文學資源共亯、文學平臺共建、文學合作共贏,助力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

  上海是中國現當代文學重鎮,上海文學界素有推出優秀青年作家的優良傳承。2010年至今,六届“上海青年作家創作會議”獲得良好的社會反響。上海作協黨組書記馬文運介紹,作為今年長三角文學發展聯盟輪值主席,上海作協在業已成熟的上海青創會基礎上,聯合三省一市作協共同舉辦“長三角青年作家創作大會”,既是為促進長三角青年作家、評論家之間的交流互動,搭建高效平臺,共同討論創作得失,也是為提升長三角青年作家、評論家的認識水准和創作水准,共同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擔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動長三角文學精品創作。

  “長三角是中國的一片熱土,對文學來說,長三角也是一片熱土。”在中國作協副主席、評論家閻晶明看來,相較“江南”,“長三角”是一個更具當代色彩的概念,是改革開放的產物,“生活在長三角的作家,特別是青年作家,要書寫發生在長三角地區的新故事。”

  “我的生活是從長三角開始的,在宜興生活大半年,學木匠、做學徒,後來又在家鄉崇明島生活了七八年。儘管當時的生活艱苦乃至苦悶,文學和美好的感情、美好的人支撐了我。”作家趙麗宏與青年後輩分享,面臨多變的時代,作為寫作者應該有一些不變,“一是不能停止對文字的熱愛、追求,不能停止閱讀;二是熱愛生活,真誠地面對自己、面對生活,寫自己想寫的文字。”

  “我們這個時代,人口流動性很强,地域文化彼此融合。我不是上海本地人,但因為學習和工作,在上海生活了十多年,上海對我而言,與其說是一個地域,不如說是一個象徵。我從小喜歡閱讀和寫作,但在來上海之前,從沒有想過自己能成為作家。從一個文學愛好者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寫作觀,在上海,我得到了珍貴的鼓勵。”青年作家、《收獲》雜誌編輯餘靜如說,“一個人如果能處在合適的位置上,做自己喜歡並且擅長的事情是莫大的幸運,而上海提供了這種可能性。”

  來自江蘇揚州的青年作家湯成難回憶,“火車鐵軌、機場改變了我生活的村莊。20年前,當我搭乘飛機,即將降落在村莊旁的機場時,在高空俯瞰大地,平原廣闊,河流曲折。20年後,我再度從這個機場出發,在平原的上空俯瞰,此時,我的手機剛剛用AI完成一首歌的創作。一個全新的時代到來了,而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大地,仍然靜靜地匍匐在脚下。作為生活在文化意義上的江南作家,既要努力呈現出地域文化的滋養,也要勇敢地直面新時代。”

  “寫作是向內挖掘的過程,難免有掏空自己的恐慌。我可以穿一條滿是口袋的褲子,想要從中掏出一點東西,東西是自己的,但最終能够拿出什麼,有時自己也覺得驚奇。”同樣來自江蘇的青年作家周於暘打了這個比方,“尤其到了這個時代,ChatGPT不斷進化,以往寫到人工智慧,寫到宇宙星空,通常會被劃分為科幻小說,而現在,它們已經成為現實。迎面而來的新時代,考驗我們的是能否擁有創作的敏銳。”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