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二届五次全會明確提出,全力推進人工智慧、航空航太、先進裝備、生物製造、清潔能源、先進資料等重大科技專項,著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其中,在生物製造重大科技專項上,將力爭突破生物檢測與治療、核醫學等共性關鍵技術,創制一批創新藥物、高端醫療器械。
專注於放射治療和核醫學的市場諮詢機構Medraysintell發佈資料顯示,2019年全球放射性藥物市場規模約60億美元,其中診斷藥物佔據主要市場,隨著越來越多的治療性藥物上市,到2030年全球放射性藥物市場規模將達到300億美元左右。就國內來說,預計未來5年,中國放射性藥物市場規模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21.4%。
作為核工業與核技術利用大省,四川如何搶抓核醫學藍海機遇?6月,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從源頭到應用展開調研。
家底調查
有“堆”也有“器”,四川加快打造全國最大同位素生產基地
核醫學的基礎是放射性藥物,醫用同位素則是放射性藥物最基本的原料。一直以來,我國醫用同位素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同位素供應不足,是我國核醫學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業內人士表示。
在業內人士看來,國家和地方層面接連出臺相關規劃,意味著從上到下開始推動核醫學產業發展,意義十分重大。“現在,核藥賽道還不擁擠、又有前景,如同‘金礦’,參與者的熱情在持續高漲。”
“挖金礦”,挖的是醫用同位素,它是核醫學的“子彈”。業內人士認為,區別於其他新興產業,核醫學需要較高的基礎資源條件、前沿技術以及安全保障能力,“從這些角度看,四川已具備一定基礎和領先優勢。”
醫用同位素主要有反應堆、加速器、同位素發生器三種生產方式。其中,80%以上的醫用同位素由反應堆輻照產生。
反應堆屬於稀缺資源。放眼全國,目前有“堆”的組織主要有4家,具備醫用同位素生產價值的只有3家。其中,有兩家組織就在四川。四川已建、在建可用於醫用同位素輻照製備的反應堆有5座,生產了全國一半以上醫用同位素。
自2010年重啓同位素研發以來,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採用“兩堆研發,兩堆生產”——上世紀建成的高通量堆和岷江堆兩個“老堆”,均處於生產運行狀態。
“新堆”也在加緊上馬。今年1月,核動力院國內首個醫用同位素專用生產堆完成前期準備工作,現場土建正式開始。“建設工期42個月,現時進展順利。”核動力院醫用同位素學科帶頭人羅寧介紹,預計2027年建成投產後,鉬-99、碘-131等醫用同位素的年生產能力將分別達到10萬居裡和2萬居裡,解决兩種同位素長期依賴進口的問題。
為更好地服務“堆”,核動力院還依託同位素及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打造夾江核技術應用產業園。
現時,這個當地的“一號工程”已完成土建裝修,8條生產線計畫年內投產。“這是全國建設速度最快的核醫學產業園,不僅有助於解决國內沒有規模化選取生產設施的短板,還將推動四川加快打造全球最大同位素生產基地。並以此為抓手,吸引藥企落地。”羅寧說。
在加速器方面,四川同樣領跑全國。此前,四川玖誼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通過轉化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技術成果,推出國產首創醫用迴旋加速器產品並實現商用,打破國外產品壟斷。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堆”和“器”的快速發展,“四川造”醫用同位素在推動國內同位素穩定供應、提升產業鏈中上游規模的同時,還將為搶灘國際市場創造有利條件。
研發水准
變“子彈”為“覈武器”,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子彈”在手,要實現攻擊癌細胞,得變為“覈武器”。當下,中國(綿陽)科技城核醫療健康產業園正在加緊建設。這裡依託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科研實力和反應堆資源,主要研製用於殺死癌細胞的“覈武器”。
“目前國內專門以核醫療為主的產業園區不多,四川有兩個,其中一個就在綿陽。”游仙區核技術應用產業招商引資青年突擊隊副隊長李偉說,產業園現時入駐項目17個,總投資200多億元。
“其中,中廣核技質子醫療裝備製造基地項目即將投產。”李偉說,今年產業園部分項目將建成投產,預計到2025年,推動綿陽核醫學產值突破100億元。
100多公里外,成都正著力打造放射性藥物研發生產極——成都紐瑞特自主研發的釔〔90Y〕炭微球注射液已開展I期臨床試驗;通瑞生物成都溫江研發生產基地項目一期,現時已完成竣工環保驗收;雲克藥業等多家領軍企業啟動研發、擴能項目,力爭早日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化放射性藥物。
項目之外,平臺持續發力。自去年5月揭牌以來,位於綿陽的涪江實驗室的一舉一動備受業內關注。
“中心承擔了放射性藥物臨床研究,是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實驗室核醫療設備和藥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豔說,今年底到明年,實驗室一批放射性藥物將跨入臨床轉化階段,研究也將從動物實驗過渡到人體實驗。“新建的放射性藥物研發中心將於今年9月投用,與醫院核醫學應用相結合,補齊短板,在內部形成從研發到應用的閉環。”
現時,四川建成國家衛生健康委核技術醫學轉化重點實驗室、國家原子能機构核技術研發中心、靶向放射性藥物創制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等一批國省級創新平臺,持續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樣品”走向“市場產品”,打造完整創新體系,從而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為提高放射性藥物創新程度,四川也通過研發基金、產業補助等管道,積極推動科研創新走在全國前列。
應用短板
福斯談“核”色變,市場和用戶培育較滯後,診療價格偏高
6月7日,綿陽市中心醫院核醫學科,一比特患者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藥物後,進入PET/CT影像學檢查室。25分鐘後,影像檢查報告出現在科室副主任陳正國的電腦上。
自2022年國內醫用迴旋加速器產品在這裡實現首次商用以來,該科室每天運行迴旋加速器生產400毫居左右的同位素,大部分用作PET/CT診斷,為患者就醫提供了極大方便。
在治療方面,每天都有來自全國乃至全球的患者,走進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主任陳躍的辦公室求醫。從2014年開始,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子物理與化學研究所成立聯合實驗室,自主研發了一批核素治療藥物。“通過靜脈輸液,10多分鐘,放射性藥物就直達病灶,從而使腫瘤縮小。”陳躍說。
從醫生和患者的角度出發,核醫學應用的好處頗多。但在業內人士看來,相比國外,我國在應用端仍存在不少薄弱環節。
“依然存在福斯談‘核’色變的情况。”羅寧認為,我國人均放射性藥物用量不到美國的八分之一,一方面是由於同位素缺乏,另一方面也說明在對放射性藥物的認識上,我國與國外差距不小,藥企推廣力度不够,市場和用戶培育較為滯後。
醫院設立核醫學科是解困路徑之一。當前,四川核醫學“一縣一科”正式邁入實施階段。但是,設立門檻並不低。就費用來說,包括設備、場地等必要內容,成本在1億元左右;就專業人才而言,缺乏熟悉臨床情况的創新藥物研發人才。
補齊人才短板,四川計畫支持具備條件的高校加强核醫學本科教學建設,逐步健全核醫學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今年6月初,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中心和核醫療中心揭牌。下一步的重點工作就包括人才培養、團隊建設。
診療價格高也是患者的普遍感受。當前,一次PET/CT影像學檢查的費用為7000—8000元,沒有納入國內大部分地區的醫保報帳範圍,需患者自己承擔。
“物以稀為貴。”在業內人士看來,需要產業鏈各環節形成合力,構建起生態系統,共同做大規模,才能把價格打下來。“體現在應用上,就是要推動到2025年底實現三級綜合醫院核醫學科全覆蓋,擴大部分核藥臨床應用範圍,實現早診斷早治療。”(記者甯寧祖明遠)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