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新醫科”前沿探新路育新苗三方共建託管復旦上醫五年來努力打造“創新策源地、人才蓄水池、科技儲備庫”

上海 16℃ 0
摘要:

  記者顧泳

  從以治療為主,到兼具預防、治療、康養的生命健康全週期醫學新理念,近年來我國提出發展“新醫科”,助力健康中國建設,服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綜合性大學該如何辦好一流醫學院,為“新醫科”儲備充足的創新人才?

  早在2018年底,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共建託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及其直屬附屬醫院,次年6月,新的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領導班子組建完成,復旦上醫“再出發”,肩負起探索綜合性大學辦醫學院新路、培養一流醫學人才的使命。

  歷經五年,三方共建託管探索體制機制創新,大力推進醫教協同,醫學院辦學活力得到激發,拔尖醫學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不斷提高,“雙一流”和“高地大”(上海市高水准地方高校建設)優勢疊加效應正逐步顯現。

  機制創新:產教融合建平臺

  依託綜合性大學辦醫學院,優勢何在?綜合性大學擁有強勁的基礎研究實力和頂尖的科研平臺,承擔國家級戰畧任務,可為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培養大量所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

  現時,復旦大學是上海唯一一所擁有三個國家級產教融合平臺的高校,分別是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國家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國家人工智慧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恰好對標服務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上海三大先導產業。

  具體到醫學教育,在著力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型未來醫學家、醫師科學家的同時,復旦上醫正在加大複合型醫學人才培養力度,培養“懂公衛、知臨床、能應急”的公共衛生人才、“懂醫精藥”的藥學人才、創新型疫苗研發領軍人才等。

  “從生物醫藥角度來看,我們的科技力量很强,但論及全鏈式科技研發仍存在許多中斷點。中斷點在哪裡、該怎樣彌補銜接?急需搭建平臺集結更多科技力量。”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說。

  凝結更多科技力量培養所需人才,突破體制機制固有模式,四年前,由復旦大學、上海市人民政府雙方簽署協定,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簡稱“傳研院”)應運而生,並成為首個“三不一綜合”管理的事業單位。所謂“三不一綜合”,即對高水准科研創新機构不定行政級別,不定編制,不受崗位設置和工資總額限制,實行綜合預算管理。

  靈活的機制模式,激發產教融合更多活力。傳研院對接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是國家衛健委生物安全基地,同時承擔上海市級重大專項。“與其說是機构,不如說是一個平臺。”吳凡說,“在這個平臺上,我們得以綜合上海優勢研究力量和資源,重點圍繞重大傳染病病原學和生物安全研究及科技轉化、重大傳染病臨床試驗和診治、重大傳染病與生物安全大數據與預警預測研究、重大傳染病與生物安全防控策略和政策研究等四個方向開展研究。”

  數據還顯示,傳研院成立四年多來,已招收超400名研究生,為我國生物醫藥領域著手儲備一批“新醫科”人才苗子,努力打造“創新策源地、人才蓄水池、科技儲備庫”。

  學科交叉:1+X有無限可能

  綜合性大學如何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復旦大學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金力表示,學校應瞄準建設創新型大學,為新質生產力的持續陞級提供支撐。推動持續創新,就必須推動學科的交叉融合。

  具體落實到醫學院,五年“三方共建託管”中,復旦上醫交叉融合迸發出的源泉活力不斷呈現。

  在第五輪一級學科評估中,復旦上醫6個參評學科全部獲得優秀,其中2個優异。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等5個學科入選國家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學科。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等3個學科延續入選上海高峰學科建設計畫。

  1+X將有無限可能,交叉融合正成為復旦大學辦好一流醫學院的抓手。生殖與發育研究院、智慧醫學研究院、營養研究院……一大批實體運行科研機構應運而生,在堅持“四個面向”、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創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罕見病醫學遺傳研究是醫學前沿發展的方向之一。就在不久前,復旦大學醫學遺傳研究院揭牌成立,它綜合了生物醫學研究院、基礎醫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和附屬醫院的力量,旨在建設面向依託附屬醫院的“醫教研管”一體化新型醫學遺傳研究平臺,探索建立全國首個聯合醫院的醫學遺傳學學科體系,同時搭建國際一流罕見病研究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平臺。這一交叉融合的產物,定位從事遺傳性疾病的前沿研究。至今已引進了6比特國際頂尖PI(項目主要研究者),同時擁有50餘比特兼職PI。研究院還將採取“啞鈴式”發展模式,連接頂尖科研人員與臨床醫生,推動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提升國際影響力。

  今年4月,復旦大學法庭科學研究院揭牌成立。研究院集聚法醫學、生命科學、計算機科學、法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這也是復旦大學探索醫、理、工、文協同研究新範式,在國內率先打造相關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載體。

  記者瞭解到,復旦上醫還將在生物醫藥和中醫藥領域催生突破。現時,新藥創制聯合研究中心、中西醫結合研究院等實體運行科研機構正在推進籌建。

  教學改革:“模組化”“複合型”

  教學是醫學院的根本。在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中,復旦上醫獲一等獎3項(其中牽頭1項)、二等獎3項(其中牽頭2項)。其中,《服務需求、提高質量:醫學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與創新實踐》是臨床醫學碩博研究生教育領域唯一的一等獎。在“醫學界”每年發佈的中國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排行榜上,復旦上醫已經連續六年蟬聯榜首。

  追溯歷史,正是復旦上醫實現了上海高等教育在國家級教學成果的特等獎突破。早在2014年,汪玲教授領銜衛生政策研究團隊,憑藉“我國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和創新——‘5+3’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一舉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就此奠定了目前我國醫學生的基本培養模式。

  “三方共建託管”後,面對全新形勢,復旦上醫再度創新改革:構建育人新格局,在“新醫科”領域謀劃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導向,對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國家需求和時代要求,動態調整專業招生計畫。

  培養拔尖的“新醫科”人才,孵化未來的創新型未來醫學家、醫師科學家,復旦上醫推進臨床醫學八年制教育改革,高標準强化科研訓練,貫通基礎醫學、藥學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加强基礎與臨床合作,附屬醫院作為醫學人才培養主陣地的功能得到夯實。

  全新的臨床醫學八年制培養方案,强化了學制前期科研培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科研機會和資源,提高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全面體現了拔尖人才“早臨床、早科研、早人文、早公衛”的“四早”理念。

  與此同時,推廣“醫學+X”,培育“醫學+人工智慧”雙學位複合型人才培養項目,也是近年來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而今復旦上醫建設模塊化學程,促進前沿交叉領域深度融合,已設定專業學程9個、跨學科學程3個,在此基礎上推出醫科各專業“2+X”本科培養體系2.0版,為今後前沿交叉領域深度融合培養儲備複合型專業人才。

  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表示,“三方共建託管”以來,復旦上醫持續創新引領醫學教育發展,走好醫學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為各類醫院、生物醫藥企業輸送大量高素質醫學人才,醫學人才培養示範效應凸顯。

  未來,復旦上醫將進一步激發辦學活力,爭當醫學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先行者,奮力開拓醫學教育創新發展新格局。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