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蘇州,萬物繁茂,生機勃發。
近日,“高品質發展調研行”江蘇主題採訪團走進蘇州,探訪生產一線、觸摸創新前沿,共同感受這座創新之城競逐新質生產力的奮發追求。
在企業車間,製造設備插上數位化翅膀,釋放出“智造”新動能;在科研院所,一項項緊貼市場需求的科研成果,加快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在產業園區,重大專案建設有力推進,鋪就產業新賽道……
蘇州正以獨特的創新實踐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今年1-4月,蘇州全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208億元、同比增長6.6%,固定投資2045億元、同比增長5.6%,進出口總額8033.7億元、同比增長10.1%。
向“新”而行,以“質”逐遠。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豐富內涵,蘇州肩負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職責,堅持創新第一動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矢志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強勁增長極。
協同作戰——打造創新驅動新引擎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覈心要素。如何讓科技創新更加活躍?蘇州的答案是:發揮超1.57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用,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在位於蘇州高新區的蘇州光電技術研究院,4臺布著複雜線路、約一層樓高的機器正在運作。“這是高精度磁控濺射鍍膜機,用於生產光通信中的關鍵部件濾波器。”蘇州嵐創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餘桂龍說,企業落戶研究院後,不到一年就交付樣機,生產效率是國外同類產品的3倍。
短時間內出成果,離不開蘇州光電技術研究院的支持。在研究院,除了一家家光子企業,還能看見微納光學、封裝測試等共性工藝公共服務平臺。“企業有了需求,只要上下樓的工夫,就可以找到相應服務。”執行院長李俠說,研究院還組建市場團隊、財務團隊等,為創業者提供資金、平臺、運營等全流程服務,已幫助12家突破光子產業“卡脖子”科技的高科技企業走向市場,累計估值超30億元。
更好支撐企業成為創新主體,蘇州用好科研平臺“最强大腦”,孵化了一批“硬科技”企業和前沿創新成果。蘇州還創新思路做法,在光子、新能源等產業領域,培育出一批科創聯盟,促成同一領域各類實驗室、研究院、創新中心協同作戰,讓科創平臺從服務企業邁向服務產業。
這幾天,長三角先進資料研究院副院長孫明月忙著為企業和科研團隊牽線,開展聯合攻關。“我們一邊連接企業的技術需求,一邊連接院所、人才,發揮資源整合優勢,將行業技術需求‘引上來’,創新成果和項目‘落下去’。”孫明月說,研究院已徵集到500餘項企業“懸賞”解决的技術需求,與高分子、金屬材料等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共建100餘家聯合創新中心。
為了讓更多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今年以來,蘇州加速推進科技戰畧平臺能級提升工程、高水准大學建設高峰工程等科技創新“八大工程”;支持鏈主企業和龍頭企業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對符合條件的給予每個最高5000萬元項目支持;舉辦創新大會、科研平臺“互學互看”等各類活動;組織龍頭企業、高校院所共建120個創新聯合體,圍繞高功率電晶體雷射等科技開展聯合攻關……不斷激發企業創新主體活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蘇州聚焦創新鏈補短板,在未來產業創新生態的營造方面有很多先進經驗。”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蔡笑天認為,在創新鏈的前端,蘇州通過引進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南京大學蘇州校區、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等大院大所,彌補科教資源短板;在創新鏈的中後端,又打造長三角先進資料研究院、蘇州光電技術研究院等平臺,幫助下游產業需求與上游科技研究對接,有效降低中試環節風險。
錯位發展——搶佔現代化產業制高點
製造業是蘇州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蘇州是國內工業體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都市之一,這裡擁有電子資訊、高端裝備、先進資料3個萬億級產業,强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產業沃土。
生產線上的設備出現故障怎麼辦?只需戴上AR眼鏡,通過AR遠程運維平臺,畫面就能實时傳輸給“遠在天邊”的工程師。這款由亮風臺(昆山)資訊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產品,不僅應用在三一重工、寶武鋼鐵等企業,還被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永久收藏”。
看中昆山良好的工業基礎和完備的產業鏈,亮風臺昆山公司總經理石富義選擇將工業元宇宙總部紮根在昆山元宇宙產業園:“這裡可以提供我們公司技術應用到的幾乎所有場景,而且還能與同一座大樓的公司結成合作夥伴,非常難得。”
以亮風臺為代表的第一批企業落戶昆山元宇宙產業園後,五一視界、矽基智慧、昆侖智匯等32家企業紛至遝來,預計3年內行業企業入駐超200家,年產值超50億元。
在用好製造業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蘇州10個板塊錯位發展,根據自身長板和優勢,下好產業“先手棋”,搶佔現代化產業制高點。
坐進蘇州智加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智慧駕駛重型卡車K7+,安全員無需介入,車輛就能自主完成轉向、避讓、加速、跟車等操作,駕駛平穩、反應敏捷。“2018年落戶以來,我們完成了多個全球首次無人駕駛場景測試。”CEO容力感慨,多虧了這裡良好的產業氛圍,公司才能在智慧網聯汽車產業賽道上奪得先機。
從“聰明的車”,到“智慧的路”,再到“靈活的網”,蘇州高鐵新城已集聚相關企業超340家,助力相城區獲批全省首批車聯網先導區、首個數位交通示範區及首批車聯網和智慧網聯汽車高品質發展先行區。
都市另一邊,吳江、太倉正角逐低空經濟和航空航太產業賽道。位於吳江東太湖的蘇州低空經濟產業園加速佈局低空智聯網、飛行服務監管平臺、通用航空器三電系統、零件及整機生產製造等方向,今年以來,全區簽約低空經濟產業項目41個,總投資超150億元。太倉則積極融入上海大飛機產業體系和全球航空航太產業鏈,集聚航空航太產業鏈企業160多家,加速向500億級產業目標邁進。
放眼蘇州,各地正形成錯位發展、協同互補格局,各有側重打造產業高地,共同構建一個由10個重點產業集群和30條重點產業鏈組成的“1030”產業體系。蘇州力爭用3年時間,形成4個萬億級主導產業,規上工業總產值達5萬億元,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競爭力的現代工業體系,建成具有全球領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綠色轉型——提升發展“含綠量”
位於張家港的江蘇國富氫能科技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三期智能化工廠,高壓儲氫瓶生產線飛速運轉。機械手抓起一隻只儲氫瓶,吊裝到生產線上,數控纏繞機旋轉瓶身,像包粽子一樣給鋁內膽裹上一層層碳纖維……“有了碳纖維‘護體’,瓶子抗壓能力更强、安全性更好。”國富氫能副總經理兼研究院院長王朝自豪地說,碳纖維是公司聯合國內廠商一起自主研發的。
成立7年來,國富氫能堅持自主化、國產化,一步一步做到“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成為該領域鮮有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司自主開發的國內首套10噸級別的氫液化裝置,突破諸多工藝部件“卡脖子”環節。展望未來,公司還計畫開發30噸乃至100噸規模的氫液化裝置。包括國富氫能在內,如今的張家港已集聚涉氫企業超40家,年產值超百億元。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當前的蘇州,正沿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方向,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發展清潔低碳能源體系,在綠色低碳轉型之路上闊步前行,全面提升發展“含綠量”。
綠樹環繞,草木蔥蘢,池塘清澈見底,錦鯉穿梭嬉戲。誰能想到,這樣一幅生態美景,竟出現在老牌鋼廠永鋼集團廠區。“眼前的池水,是對生產廢水的再生再利用。集團現有兩座汙水處理廠,每天可處理污水4萬噸,相當於19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永鋼集團能源事業部水處理車間生產主管張濤介紹。
向綠色製造體系轉型,蘇州一方面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準”項目,鼓勵重點行業企業推廣應用先進綠色技術、工藝和設備;另一方面加快打造綠色工廠、綠色園區(近)零碳園區、(近)零碳工廠,營造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的氛圍。
而在蘇州工業園區,踐行ESG理念正在成為一種共識。這是一種新興的投資理念和企業評估標準,旨在推動經濟、環境和社會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園區ESG產業已初具規模,規上企業超200家,營業收入超450億元。今年,蘇州工業園區還成立ESG聯盟,發佈ESG產業發展行動計畫,瞄準“企業社區責任”“數智化管理”“綠色服務”三大領域,通過建設產業載體、招引優質項目、成立產業基金等14項具體舉措,力爭到2025年全區ESG產業規模超650億元。
提升發展“含綠量”,蘇州還計畫在新建公共機构建築、新建園區、新建廠房等,推廣分佈式光伏;發展虛擬電廠、智慧微網、綜合能源服務等新模式,提高綠電供給能力;建設廢舊物資迴圈利用體系,計畫2025年完成省級以上開發區迴圈化改造……伴隨一系列佈局的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在蘇州大地掀起熱潮,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綠色動能也悄然積蓄。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