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劉夢曉
6月11日下午5時許,夕陽照在清水悠蕩的河北雄安新區白洋澱燕南堤畔,將水面染成金色。小荷尖角初露,荷葉田田鋪開;水鳥低飛劃過水面,泛起層層漣漪;1米多高的青青蘆葦,在清澈見底的水中隨風搖曳……踏著歡快的脚步,市民陳萍來到這裡賞荷觀水,並不時舉著手機拍照,好生愜意。
白洋澱古有“北地西湖”之稱,今有“華北明珠”之譽,水域遼闊,烟波浩渺,勢連天際,143個澱泊星羅棋佈。雄安新區環繞白洋澱,因水而興。在白洋澱邊上生活了近50年,陳萍見證了白洋澱的變化:從“清”向“濁”再轉為“清”。
“小時候,白洋澱的水清澈得能看到澱底的蘆葦根,家裡喝的水就是從澱裏直接取的。”陳萍回憶。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白洋澱的水質遭遇了一場“浩劫”,因上游污水排放、澱裏人工養殖過度等,整個白洋澱生態環境陷入了污染的惡性循環,“那時候家裡老人們都說,水由清變濁易,由濁變清可就難哩。”
老人們的擔憂不無道理,生產開發造成的污染,想清退要花的功夫,誰都不能想像得有多大。可就是這樣的濁水硬是複清——
雄安新區設立後,河北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啟動白洋澱綜合整治攻堅行動,明確以水面恢復、水質達標、生態修復為目標,提出白洋澱生態用水保障、流域綜合治理、澱區生態修復、保護與利用等方面的要求和舉措。
近幾年來,白洋澱實施退耕還澱,建立多水源補水機制,持續開展清理河湖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問題專項行動,對白洋澱全部補水河道及140條50公里長度以上河流河道實施全面清理整治,並對103個澱中村、澱邊村的生活污水實現全收集全處理,要求水產養殖和規模畜禽養殖場全部退出等。
“自2021年以來,白洋澱連續三年保持在Ⅲ類水標準,邁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强,野生鳥類達到286種,較新區設立前新增了80種,野生魚類生物多樣性恢復到較高的水准,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成效明顯。”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工作人員張强介紹。
在市民看來,明顯的成效正是那又變清澈的水面。“老人們不住地稱讚,沒想到這麼難的工程做完了,還能再看到白洋澱水面清澈、蘆葦飄蕩的景色。”陳萍說。
今年5月,經過改造的白洋澱景區對遊客開放,鴛鴦民俗文化景區、荷花觀賞景區、生態遊樂景區、休閒娛樂景區、碼頭觀光景區、民俗村觀光景區等六大分類,集吃、住、行、遊、購、娛為一體,讓這裡重煥生機,一幅“人在陸上走、魚在水中游、鳥在澱內飛”的生態景象盡現眼前。
(本報雄安6月12日電)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