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海共有320個“優良天”空氣中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在近5年總體呈下降趨勢或保持在較低水準

上海 33℃ 0
摘要:

  記者陳璽撼

  連續5年下降、在2022年創下“史上最低”的上海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雖然在2023年新增了3微克/立方米,但依舊保持在“2字頭”的較低水準。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6月5日發佈的《2023上海市生態環境狀况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空氣中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濃度在近5年總體呈下降趨勢或保持在較低水準。

  臭氧居首

  2023年,上海市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優良天數為320天,較2022年新增2天,AQI優良率為87.7%,較2022年上升0.6%。其中,優132天,良188天,輕度污染41天,中度污染3天,重度污染1天,無嚴重污染天數。與2022年相比,中度及以上污染日多了4天,2022年無中度及以上污染日。

  根據《公報》數據,日益突出的臭氧污染已成為上海AQI優良天數持續穩定新增的主要阻力。

  自2017年以來,臭氧已取代PM2.5,成為上海大氣治理領域的首要污染物。2023年45個污染日中,首要污染物為臭氧的有30天,占比高達66.7%;其次才是PM2.5,首要污染物為PM2.5的有11天,占24.4%。

  上海近5年的臭氧日最大8小時平均第90百分位數濃度有明顯波動,2022年增至164微克/立方米,超出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4微克/立方米;2023年降至158微克/立方米,為2018年至今的第二高值。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表示,近年來上海臭氧濃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區域擴散。近年來,整個長三角地區的臭氧濃度均有上升趨勢。其二,複雜機制。大部分臭氧是由人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在高溫光照條件下產生化學反應形成的,儘管通過治理,人類活動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大幅减少,但兩者下降的幅度不一致,導致在複雜的生成機制下,臭氧的背景濃度提升。其三,氣象條件。長三角地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區域溫差較小,初春相對濕度較低,紫外線增强,而夏季又多盛行偏南風,高溫濕潤多雨,春夏時節顯著的氣候特徵有利於臭氧的生成。囙此,上海臭氧超標通常出現在4月至9月晴朗、高溫的日子。

  Ⅴ類“消失”

  持續改善的還有上海的地表水環境質量。

  2023年,上海主要河湖斷面中,Ⅱ類至Ⅲ類水質斷面占比從2022年的95.6%升至97.8%,Ⅳ類斷面占比從2022年的4.4%降至2.2%,2022年“消失”的Ⅴ類斷面在2023年繼續“消失”。

  上海各項水環境主要污染物的濃度越來越低。2023年,氨氮平均濃度為0.38毫克/昇,較2022年下降9.5%;總磷平均濃度為0.131毫克/昇,較2022年下降5.1%;高錳酸鹽指數平均值為3.6毫克/昇,較2022年下降5.3%。

  地下水環境質量方面,全市地下水水質為Ⅲ類、Ⅳ類、Ⅴ類的監測點分別為1個、25個、17個,分別占總量的2.3%、58.2%、39.5%。

  低碳入心

  對於綠色低碳發展的執著,已滲透進各行各業,深入人心。截至2023年底,上海地方碳交易市場納管企業連續十年完成年度碳排放配額清繳,連續十年100%履約,上海的全國碳交易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約4.42億噸,累計成交額約249.19億元。

  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離不開强有力的監管執法。2023年,上海生態環境系統共查處違法行為1281件,處罰金額1.07億元,限產停產等多種手段在執法中得到有效運用,移交警察行政拘留案件5件,移交警察追究刑責案件12件,適用免罰處罰案件173件。

  去年,長三角區域統一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裁量基準,簽署生態環境資料共用協定,三省一市同步實施輕型車和重型車國6b排放標準。澱山湖、太浦河等重點跨界水體共保專項治理,固廢危廢跨省轉移利用處置,區域“無廢都市”建設,外來物種入侵聯防聯控機制等事項也在持續推進。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