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楠
1999年10月22日,修舊如初的多倫路文化名人街開街,全長550米,集名人故居、海上舊裏、文博街市、休閒社區為一體,這裡有上海已很少見的彈格路,有藏書票收藏館等。在開街後的20多年裏,多倫路經歷過幾次更新。走在多倫路上,名家留存的文化底蘊猶在,歷史的沉澱清晰可感。然而,相比一些網紅街區,多倫路顯得更小眾、艺文、清淡。最近,變化正在悄然發生。週末去走走,多倫路已可用“熱鬧”來形容。相比於傳統的“看見”,還可以去“多倫文化市集”,試試“聽見”多倫路。
有一群人穿梭在多倫路上:他們蒙著眼睛,將手搭在前一個人的肩膀上,通過聽覺,遊走在文化市集中。就這樣,他們聽見了人們的說話聲、樂團的演奏聲、撕扯封箱帶聲、收音機聲、鳥叫聲……原來,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正在展出“聽路:中國當代聲音藝術實踐”,思考聲音藝術在當下的藝術生態與未來的可能,以及聲音與都市的共生演進。參展藝術家孫瑋策劃了這場獨特的“聲音漫步”。
有趣的是,跳出這場行為藝術本身,在當下的多倫路,的確可以聽見很多與眾不同的聲音。每週六下午2時,動聽的音樂會從公啡咖啡館裏傳出。這兩周,心琉室內樂團的年輕小提琴家、上海愛樂樂團的首席豎琴演奏家等,輪番帶來拿手曲目。作為“在多倫路聽見最美的聲音”的活動基地,煥然一新的公啡咖啡館每週送上1小時的音樂沙龍,讓古典音樂成為咖啡“伴侶”。
不久前,重現多倫路的公啡咖啡館,音樂大咖雲集,著名鋼琴家孔祥東、戲曲名家史依弘、竹笛演奏家唐俊喬、力量之聲組合、小提琴家張樂等同時現身,與樂迷面對面。公啡咖啡館負責人張豔介紹,在歐洲很多國家,咖啡與音樂緊密相連。今後的公啡咖啡館不只是一個飲咖小憩的空間,更是一個以古典音樂為主,輔佐戲劇、繪畫、文體在內的“不插電”文化藝術沙龍,來到這裡的專業音樂家都將通過樂器最本真的聲音講述音樂的故事。
多倫路與音樂的緣分向來有之。曾經的公啡咖啡館是魯迅的“第二會客廳”,也是左聯誕生的搖籃。穿越百年,全新的公啡咖啡館位於多倫文化空間裏,距離左聯會址紀念館百米之遙。90年前,左翼音樂小組成立,湧現出聶耳、蕭聲、張曙、任光等大批進步音樂工作者,創作出《漁光曲》《畢業歌》《義勇軍進行曲》《賣報歌》等音樂,在中國音樂現代化行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此,音樂家徐冰還特意在多倫路上開辦講座“中國音樂的發展——從左翼音樂說起”。
聽完音樂家的演奏,可以來多倫路上聽聽素人的聲音。文化名人牆邊,電子弦樂和北虹中學學生的阿卡貝拉表演輪番上演,靈動的電子弦樂表演和稚嫩的人聲表演,形成與咖啡館內專業音樂家迥異的特色。除了諸多文創品牌攤位,桃子假像樂團、音樂穀、魔泛娛樂等多家音樂品牌也出現在市集。
位於多倫路22號、新開張不久的諾丁山劇院內,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王勇講述了另一個與虹口有關的音樂故事——1939年2月,猶太小提琴家阿爾弗雷德·衛登堡(Alfred Wittenberg)流亡到虹口,一直以教授私人小提琴謀生,為上海培養了一批小提琴演奏者。新中國成立後,他依然選擇留下,直至在虹口區霍山路住所逝世。
30年前多倫路剛開發時,王勇曾作為節目主持人來到這裡。在他看來,隨著市民羣衆文化需求的陞級,人們對於文化變得越來越不容易滿足。但正是需求側的觸動,才使得供給側煥發出更大的爆發力。“多倫路開始順應這樣的需求,讓各類文化設施不斷完善,採用更豐富的文化形式,引進更多元的文化表演,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已經有了一個美好的開頭。”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