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舒抒
“身邊有同學沉迷於打遊戲、刷視頻,連防沉迷系統和青少年模式都較難達到約束效果。”日前,在徐匯濱江西岸智塔舉行的“協同共治守護成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研討會上,來自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的高一學生邵瑾涵面對台下來自上海市人民檢察院、市法學會、市委網信辦以及社科院的專家學者,道出了未成年人面對網路安全問題的真實感受。
上海市法學會黨組書記、會長薑平在會上表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線民規模已達10.79億人,未成年線民規模突破1.91億人,普及率超過97%,未成年人中幾乎“無人不網”。“對廣大未成年人來說,在享受網絡的多元、自由、開放和便捷的同時,也面臨網絡欺詐、網絡暴力、隱私洩露、網絡沉迷等風險。”
邵瑾涵從未成年人的視角表達了真實感受。“網絡確實為我們打開了觀察世界的獨特視角,但同時藏匿著陷阱與誘惑,容易讓我們身陷其中,防不勝防。”在小邵看來,未成年人提升網絡素養,需要面對和解决網絡沉迷、網絡暴力與網絡欺淩、不良資訊、隱私和財產安全四大類問題。“我有個同學在網上追星,收到騷擾簡訊,個別網友還對她進行人身攻擊,影響了她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小邵覺得,未成年人的智力發展尚未完全,思考問題還不全面,一時衝動發表的不當言論容易被不良媒體、行銷號利用,從而引禍上身。如若遇到網絡暴力等侵害,未成年人很難保護好自己。
結合自己與身邊同學的真實情况,邵瑾涵提出幾點建議。中學生的網路安全問題,首先需要監護人的督導,在孩子尚未到能够自行解决網路安全問題的年齡時,家長的適時監督是最行之有效的舉措。其次是學校作為主體,系統性地引導未成年人提升網絡素養。面對臺下來自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的負責人與學者,邵瑾涵還代表同齡人做出一番呼籲——完善和優化“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以及各大平臺“青少年模式”的建設。“現在不少網站和App都開發了‘青少年模式’,初衷是好的,但往往與青少年使用網絡的習慣不相符,不能真正解决青少年在網絡使用中遇到的問題,推薦的內容也比較單一,很難吸引我們深入使用。”小邵說,這些因素疊加,導致很多同齡人並不會優先選擇使用“防沉迷”或“青少年模式”。長此以往,這些功能會逐步淪為擺設,失去改善未成年人網絡使用環境、提升網絡素養的目標。
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副書記、法學研究所所長姚建龍表示,今年1月1日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已正式施行,共7章60條,重點規定了健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體制機制、促進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加强網絡資訊內容建設、保護未成年人個人資訊、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等內容。今年3月,徐匯區檢察院、區教育局和區委網信辦專門組織了“青少年議事廳”活動,由中學生們自行組隊,聚焦未成年人網絡問題開展線上線下調查研究,還與行業專家、學者們深度交流,共商治理。
記者在會上獲悉,近年來面對網絡新形勢,上海市法學會未成年人法研究會已在多地推動罪錯分級干預制度和“先議權”改革方案。去年5月至9月,上海市委網信辦、市檢察院、市文明辦等組織共同開展了“清朗守護·為你而來”上海市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系列主題活動,累計查删涉未成年人違法違規及不良資訊184.17萬餘條,處置違法違規帳號21.7萬餘個,進一步促進了上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形成“强治理”態勢。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