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深圳文博會海南展館展現傳統文化底蘊、新潮文化張力
海南文化古意有新韻
第二十届深圳文博會海南展館分為南海遺珠、文脈瓊州、錦繡天成等七個板塊,全面推介海南優質文化資源,吸引觀展市民打卡。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
海南日報記者 劉曉惠
這是文化的盛宴,也是創新的舞臺。5月23日,第二十届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在深圳開幕。這場被譽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的盛會,雲集了海內外6000多家展商同台亮相。
以“海南萬裏真吾鄉無限春風來海上”為主題的海南展館,集中呈現了海南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的最新成果,吸引了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目光。
進入文博會海南展館,人們將跟隨蘇軾的詩意、丘浚的深邃,進入瓊州的錦繡畫卷,開啟“畫中品海南”之旅。
主入口處,一尊高約3米的丘浚木雕手握書卷、衣袂飄飄,炯炯有神的雙目眺望遠方。難以想像,這樣一座造型流暢灑脫、極富文人氣韻的大型木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海南省民協副主席吳孔德只用了半個月便完成創作。下刀前,他還翻遍文史資料、走訪丘浚故居,最終一刀一刀刻出了這位“理學名臣”的神韻。
丘浚木雕旁,4幅筆鋒瀟灑靈動的《東坡魂》系列畫卷,表現出蘇軾在海南的代表性生平點滴,其作者是湘籍海南知名藝術家劉運良。他以學術思維把蘇東坡居儋三年的生活盡可能納入一個整體框架中,以藝術思維推想著每一個細節,使這組作品體系嚴密、事件完整,具有學術價值;又能生動地表現人物的情態和場景,兼具藝術價值。
畫卷下方,兩幅懸浮長卷書寫著東坡在海南創作的代表性詩詞。包括《儋耳》《渡海帖》《澄邁驛通潮閣二首》等。“我們挑出來的都是具有代表性、能引起人們共鳴的詩詞,讓每個走進海南展館的人都能感受到蘇東坡對海南的深情。”海南展館策展者之一,海南省文聯副主席、海南日報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任蔡葩介紹。
在展館入口左側,海南省出版發行集團帶來的上百册關於蘇東坡、丘浚、海瑞以及海南文化題材圖書壘滿了八層書架,蔚為壯觀,展示著海南的文脈流長、鄉土記憶。
另一側,大屏迴圈播放著的海南日報新媒體“口述海南·葩姐說”之《丘浚與他的時代》、“看鑒海南”《國寶季·海撈瓷》等系列短視頻,引得許多路過的觀眾駐足品讀海南文化,於聲畫之間盡享穿越之感。
“這是紅色娘子軍主題的筆記本,Q版的紅色娘子軍形象是不是很可愛?”5月24日上午,一比特走進海南展館的觀眾邊逛展邊直播,向雲端的網友介紹起海南的文創產品。
行走在海南展館內的人們不難發現,海南文化正以創新姿態連接起傳統與未來,無論是一個產品、一個項目,甚至是一座城市,對文化的挖掘、活化和利用,都邁上了新臺階。
“有的年輕人不喜歡黎錦傳統的鮮豔顏色,我就換成淡雅的紫色,在圖案上也與時俱進做了改良。”在海南展館,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雙面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符秀英現場展示著黎錦織造技藝。一梭一線的編織中,一幅深藍色打底、淡紫色為主,菱形工整排列又套有一顆小圖案的黎錦便逐漸成型。“只有創新,讓年輕人喜歡,才能推動非遺更好地傳承下去。”符秀英說。
新創意為文旅融合拓展了新場景,也吸引來了更多關注的目光。
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展臺,通過挖掘館藏鯨類標本資源開發的鯨喜系列首飾文創產品,也是本届文博會海南展館的“藝員產品”。
系列首飾大多以鯨、珍珠、月亮為靈感,大面積的鯨尾元素象徵鯨遨遊於浩瀚海洋;鑲嵌著的明珠代表了清澈深邃的夜空。“這是一份來自海洋的‘鯨喜’。”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展臺負責人李丹介紹,該系列文創斬獲了多項國家級大獎。包括該系列產品在內,去年該館文創產品銷售額達300多萬元,創下歷史新高。
出水文物盲盒、雷公馬形象玩偶、黎錦製作的玩具……在這些“好玩”的文創產品中,不難感知創新給傳統文化帶來的張力,也彰顯了海南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新氣象。
(本報深圳5月24日電)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