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你我共參與”。近年來,江蘇全面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工作,不少地方通過人工干預和自然修復,已經成為天然的動植物基因寶庫。
【加大生態修復太湖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
江蘇臺記者鄭偉:宜興的龍池山分佈有全省唯一的常綠闊葉林,是江蘇陸生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去年也被評為全省首批8個“生態島”試驗區中的一級優先保護區域。眼下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一起去看看有什麼新發現。
江蘇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生物多樣性觀測工程師陸凱告訴記者,架設了九臺紅外相機,其中一臺捕捉到了鼬獾、豬獾、青毛碩鼠,還有花面狸等多種獸類,可以看到它們在自然保護區內十分活躍。其中花面狸又稱為果子狸,在這臺紅外相機一周時間內已經記錄到了十餘次。
“生態島”試驗區,是我省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重要創新,為生物棲息、繁衍、遷徙提供良好場所和生態通道。宜興是太湖上游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建設“生態島”試驗區,可切實加強太湖流域物種保護。
無錫市宜興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徐黎輝說,結合生物多樣性熱點分佈,配套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物種保護、動植物生境改善、制度創新4類13項重點工程。下一步,將進一步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保護太湖濕地水生生物多樣性貢獻力量。
除了給環境容量做加法,江蘇也為生態“留白”,使得生物“朋友圈”越來越大。位於世界自然遺產覈心區的東台條子泥濕地,於2019年辟出720畝區域,打造出國內第一塊固定高潮比特候鳥棲息地。修復5年來,這裡的候鳥種群數量在不斷上升,現時已達413種。近日,調查人員通過最新的無打擾遠程拍攝設備,首次近距離記錄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嘴鷗在條子泥孵化、餵食等高清畫面。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副教授賈亦飛說,去年修復了一塊更大面積的黑嘴鷗棲息地,也發現了黑嘴鷗在修復的棲息地裡邊已經開始繁殖了。
鹽城東台沿海經濟區項目服務中心主任蔣偉說,按計畫,今年上半年可完成全部3.7萬畝互花米草治理任務,修復後的灘塗濕地將為南來北往的遷徙候鳥提供充足的底棲生物食物來源。
【江蘇調查發現物種數兩年新增約2000種】
悉心呵護下,越來越多的生物精靈用脚投票,來到江蘇。22日上午,南京發佈了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的最新資料,現時南京共記錄到3672個物種,丹頂鶴、黑嘴鷗等珍稀物種首次“現身”。2023年,駱馬湖水域共監測到魚類44種,較2021年禁捕退捕前,新監測到魚類5種。全省調查發現的物種數在2022年公佈的6903種的基礎上新增約2000種,生物多樣性家底持續“增厚”。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