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著力建立結構優化、主體多元、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館體系

海南 33℃ 0
摘要:海南著力建立結構優化、主體多元、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館體系讓博物館成為“行走的課堂”海南日報劉曉惠從“華光礁i號”的恢弘氣勢中,可以回眸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的繁榮景象;從更路簿的一筆一劃中,可以讀懂漁民在南海生產生活的鮮活歷史;從黎族五龍出海圖龍被的錦繡經緯中,可以感受海南文脈的氣息……歷史留下的禮物,在博物館裏珍藏。

海南著力建立結構優化、主體多元、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館體系
讓博物館成為“行走的課堂”

海南日報記者劉曉惠

從“華光礁I號”的恢弘氣勢中,可以回眸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的繁榮景象;從更路簿的一筆一劃中,可以讀懂漁民在南海生產生活的鮮活歷史;從黎族五龍出海圖龍被的錦繡經緯中,可以感受海南文脈的氣息……

歷史留下的禮物,在博物館裏珍藏。今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近年來,博物館培育大眾科學文化貭素、助力中華文明歷史研究的社會職能日益突出。海南各博物館充分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通過創新展覽內容、開展社教活動等管道,推動博物館成為“行走的課堂”。

鏡頭拉至今年“五一”假期,海南日報記者在省博物館“千古風流不老東坡——蘇軾主題文物展”展廳裏,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一比特父親抱著還在上幼儿園的孩子,站在存放著周昭怡行書蘇軾《雪後書北台壁》橫披的展櫃前,指著泛黃的紙張,教孩子認字。

“都說博物館是最好的課堂。”這位父親名叫於錫强,家裡有兩個孩子,正在讀小學四年級的大女兒常常參加省博物館裏的社教活動;還不滿5歲的小兒子在他的引導下,經常在不同的書畫裏識字。

漫步展廳,像於錫强和孩子這樣的親子組合比比皆是。家長們有的給孩子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有的和孩子一起學習展館裏的新知識,還有的專門帶著孩子來探尋作業本上的習題答案。

博物館不只是青少年的大學校,也是全社會的大學校。博物館為公眾提供了持續的教育資源和學習空間,在這裡,歷史可以看得見、摸得著、有互動。

讓歷史文化與數位科技碰撞。拓寬的,是時間與空間的邊界。

上傳自拍照即可自動生成個人專屬遊記;戴上VR眼鏡就能將异地專家“帶到”身邊;智慧型服務機器人不僅可以為觀眾導覽和講解,還具備人臉識別功能和VR科技,能够讓觀眾身臨其境體驗水下考古……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科技的助力讓文物真正“活”起來、“動”起來。

該館館長辛禮學介紹,該館應用5G科技,提升了博物館安保、管理和服務領域的智慧化水准,通過5G、360度實时實景VR等科技手段,賦予了文物新的生命,形成了“公眾對展覽有期待、展覽質量不斷提升”的良性迴圈。

讓非遺民俗與社教活動融合,拉近的是文物與公眾的距離。

省民族博物館面向羣衆開展非遺科普,搭建學生與博物館互動的交流平臺,讓逛博物館不僅是逛博物館,而是在看、說、聽、觸等多種感官的延伸上,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同時,省民族博物館也在努力將非遺元素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和時尚文化,創造出既符合時尚追求又滿足當代年輕人審美追求的文創產品。

省民族博物館館長羅文雄表示,該館將“讓文物活起來”理念貫穿到館展中,通過舉辦主題鮮明的活動,推廣優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加深公眾對民族文化的瞭解,把祖先留下來的遺產保護好、傳下去。

當下,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儼然已成為博物館强大吸引力的組成部分。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以“峇峇娘惹的世界——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為依託,設計研發的系列文創成功出圈,讓遊客“把博物館帶回家”。省博物館的考古盲盒、文創雪糕、集章手帳本等叫好又叫座,常常賣到缺貨。

“海南各大博物館的文創設計還是比較有吸引力,像‘鯨喜首飾系列’文創產品還在2023年中國特色旅遊商品大賽中榮獲金獎。海南可以挖掘的文創元素很多,文創的加持讓傳統文化煥發新光彩、文旅消費不斷陞級。”中國旅遊協會旅遊商品與裝備分會秘書長陳斌如此評估。

眼下,我省正著力建立結構優化、主體多元、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館體系,吸引越來越多的受眾走進博物館參觀展覽,認知歷史的發展脈絡和文明的發展歷程。

“在‘文博熱’的當下,我們將充分挖掘、利用和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和研究功能,推動博物館成為更多人的‘行走課堂’,讓廣大群眾得到更豐富更持久的文化滋養。”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本報海口5月17日訊)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