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路無名橋邊界地帶誰該管怎麼管最大公約數怎麼達成消解邊界地帶治理鏈條“卡頓”

上海 26℃ 0
摘要:

  記者杜晨薇李成東唐燁周楠

  因為一座無名小橋的通行問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浦東新區中汾涇河岸兩側怡泰家苑、東麗苑的居民,幾乎快把“12345”市民服務熱線打爆了。

  說起這件事,社區幹部有些無奈:“儘管在各方協調下,居民通行問題最終解決了,但這兩個相鄰社區分屬兩個街道,如果再遇衝突,恐怕紛爭仍不可避免。”

  大城治理,常常是從塊狀區域到點狀區域,逐步走向精細化的。不過,行政區劃的邊界地帶,以及情况複雜或常年權屬不明晰的道路、地標等,因不易協調,經常“卡”在治理鏈條之間。

  要解决好這些問題,就必須對都市治理體系的運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只有解决好這些問題,才能體現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應有的治理顆粒度。

  條塊協同求得更優解

  讓老百姓大量投訴並最終促使區領導“包案”解决的中汾涇“無名橋”問題,其實本身並不是什麼大事。這座橋是20世紀60年代遺留下來的一座水泥橋,因當地歷經動遷改造,橋的權屬早已無法查清。

  不過,因為它恰好架在怡泰家苑、東麗苑兩個社區的中間,怡泰家苑的居民要想去社區衛生中心、菜場,走這座橋路程最短。儘管這座老橋已經出現了一些鋼筋裸露的情况,但日常利用率仍非常高。

  衝突出現在去年下半年,東麗苑因街區改造工程,把通過這座橋後的步道劃入了社區。也就是說,怡泰家苑社區的人過了橋,得走一段東麗苑內的路,才能到達主街。

  改變讓兩頭都感到不便。東麗苑居民說這座橋是危橋,應拆除。這可急壞了對面怡泰家苑的居民,橋一旦拆除,他們去社區衛生中心、菜場,就得繞行一大圈。雙方吵過、鬧過,最終投訴至相關部門。

  拆橋當然容易,問題是怎麼解决老百姓的出行問題。在浦東新區政府、周家渡街道辦事處支持下,浦東新區建交委牽頭,浦東設計院繪圖,水電煤和捷運等組織開啟“綠色通道”,優先安排地下管線的勘測,一座全新的無障礙通道在“無名橋”附近10米處的位置竣工,確保居民今後安全通過。

  都市治理過程中,大量問題很難單靠一個部門來解决。條塊聯動的效率越高、行動力越强,問題的解决也往往更高效。

  上海市長青學校門口,行人、機動車、非機動車在僅4米寬的無名道路上混行。學校周邊還有商鋪,常有卡車出入,交通安全是家長和學校的“心病”。如今通過“社、警、家、校”四方聯動,情况大大改善。

  虹口區嘉興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劉俊介紹,對長青學校門口環境及路况細緻分析後,街道劃出一部分臨停區域,同時安裝升降式道閘,將需要進出的車輛登記車牌,錄入管理系統,規範管理停車問題;聯合派出所到校實地調研,在上學放學時段對無名路段進行分時段交通管制。學校也實施了早上“提前開校門”,晚上“分批出校門”。社區適時增派人手,確保有序分批接送,為校園周邊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在場的人”成治理者

  超大都市精細化治理,如果要靠各個政府首長部門、各級基層組織“包打天下”,確實很難做到。如果在街巷的管理過程中,把“在場的人”用起來,情况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長青學校門口的商鋪,原本也是影響交通環境的一環。嘉興路街道成立了由執法部門、管理方、商鋪組成的道路自治委員會,搭建意見共亯、責任共擔、協同共治的平臺,製定《商戶自治管理公約》《沿街商鋪垃圾分類責任書》。

  “我們15家商鋪選出3戶代表擔任委員會成員。”沿街水產店老闆老周說,“以前圖省事,把進貨用的泡沫箱都堆在門口。道路自治委員會為我們提供便利,我們也相互監督,共同守好門前的‘一畝三分地’。”

  靜安區臨汾路街道的治理工作同樣離不開那些“在場的人”。這個街道轄區內沒有大型商業體,全靠散佈在小馬路上的小店鋪支撐起居民的“柴米油鹽”。陽曲路只有短短600米,卻有53個小店鋪。不過,這條小路整潔有序,並沒有因為市場主體複雜而失管。

  原來,這兩年臨汾路街道創新了精細化治理街區管道。2.21平方公里轄區面積被劃分為4個街區,在每個街區組織小商戶成立了一支自治力量。

  俞迎春是一家餐飲店的店主,也是嶺南路的民間“管理員”。300多米路,他每天至少來回走三次。“遇到亂停車、亂擺放或街面有垃圾等現象,我就隨手拍下來,讓街道相關部門第一時間進行處置。其他店主發現街面情况,也第一時間通知我。我們就是街面上發現問題的‘眼睛’。”

  要讓街區商鋪心甘情願成為共治者的一員,需要創新管道方法。今年春節期間,號稱浦東“小南京路”的昌裡東路就通過疏堵結合,成功賺了周邊商戶“一波好感”。

  擁有700多家沿街商鋪的昌裡東路,日常服務附近6萬多居民。商鋪經營者普遍反映,不外擺就影響生意,而且店鋪狹小,特別是節假日期間實在擺不開。但老百姓也反映,一旦商家不規範外擺,整條街就會出現潮汐式擁堵。相關街道和城管部門並沒有“一刀切”,而是綜合各方意見,最終製定了限時外擺的方案,允許小商鋪在劃定區域內外擺,生意好做了,貨品也更豐富,最終得益的是消費者。

  調查研究找解題方案

  都市治理問題頻發的複雜區域,有些是行政管理劃分導致的,有些是因為地處背街小巷,還有不少則是由於其所處的區位、所承擔的功能特殊,讓某種現象逐步積累,最終成了治理問題。

  此前,軌交9號線九亭站就碰上過第三種情况。不過,松江區九裏亭街道通過對周邊區域調研,充分利用灰色空間增設停車場,“停車難、亂停車”問題得到改善。

  九裏亭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陳彪介紹,9號線九亭站4號口屬九裏亭街道轄區,工作日進出站客流量日均近10萬人次。地鐵口空間有限,此前因缺乏管理,共亯單車擺放雜亂。

  為解决“停車難、亂停車”的問題,九裏亭街道通過對周邊地塊調查研究,嘗試將公車樞紐背後的空間改造成一條共亯單車停放帶。“這裡雜草叢生,有高壓變電站,又挨著河道,是典型的‘邊角料’空間,作為共亯單車停放帶十分合適。”陳彪說,為做成這件事情,九裏亭街道與電力、公車、綠化市容、水務等部門和組織反復溝通協調,論證可行性。

  除了用好都市“邊角料”空間,九裏亭街道還在研究“林下停車”的可行性。在不影響林業地類認定、不影響樹木正常生長的前提下,設定林下停車區域,破解停車難的問題。

  “邊界問題”需更强機制

  軌交9號線九亭站4號口的問題得到解决,那麼其他出口呢?原來,九亭站不同出入口分別由九裏亭街道和九亭鎮管理。前者找到了方案,後者由於地鐵口附近停車空間有限,且沒能與共亯單車企業等社會力量形成合力,仍存在治理挑戰。

  當然,這種由於行政管理主體不同帶來的一條路、一個網站的管理“各管各”現象其實並不少見。就拿中汾涇“無名橋”來說,這座橋的兩端分屬兩個不同的街道,一旦出現爭議,就需要進行利益協商。然而對於基層治理組織來說,遇到“邊界問題”,誰該進、誰該退,或許應有更高層級的行政力量提供平臺,找到雙方的最大公約數。

  其實,早年間上海有個別區已經在嘗試通過讓“社會建設辦公室”牽頭,將共亯單車管理、僵屍車停放等城市管理中的責任邊界模糊問題進行梳理,並形成相應的處置規範供基層參攷。

  不過,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難度。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主要是因為牽頭單位本身的協調權威性有限,考核管道和手段也無法發揮出對各個部門的牽引作用,具體事務還是要依靠個別領導進行指揮。這就使得機制難以持續發揮作用,最終還是要一事一議。

  近年來,上海大力推進“一網統管”都市運行體系建設,通過科技賦能,提升都市治理的科學性、精細度,强化各部門的協同性。不過,不少基層幹部也反映,“一網統管”在涉及責任模糊的邊界問題時,還是會出現難以分清和判定各部門工作職責的情况。此外,條塊部門聯動過程中,“塊”上的街鎮、居村往往被動地接受大量事務性工作“派單”,基層責任無限、權力有限,有時力不從心。

  現時,各地在推進機構改革過程中,都在進一步強化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未來,上海能否通過建立更强有力的機制保障,為各類都市複雜問題、責任模糊邊界問題找到答案,將一定程度上决定著這座城市的精細化治理能否邁上新臺階。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