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面”治理如何細化“顆粒度”大到客流情况預判和空間分類管理小到對一張凳一棵樹一個垃圾箱的細節把控

上海 18℃ 0
摘要:

  記者舒抒唐燁

  春光明媚,上海“一江一河”的公共開放空間和都市主要景點人流如織。近年來,徐匯濱江靠濱水景觀、藝術氛圍與寵物友好等特色集聚高人氣。

  超大都市的公共開放空間安全、舒適、“出片”的美好環境,是上海都市畫像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到對客流情况的預判和空間分類管理,小到對一張凳、一棵樹、一個垃圾箱的細節把控,都是上海都市精細化治理的真實寫照。記者實地踏訪發現,很多地方管理精細有度,有的地方卻顯得有點粗放。

  如何熱鬧且有序

  每當風和日麗的節假日,徐匯濱江龍美術館至濱江黨群服務中心一帶的草坪上都會有不少市民遊客前來,鋪上野餐墊、支起露營帳篷,遛狗、遛娃、玩滑板,身邊還有跑友們在健身。

  在濱江空間,人們“各取所需”,而一切又很和諧:“萌寵樂園”裏,排隊的人們帶著寵物有序等待進場,讓它們在專屬活動區盡情撒歡;環衛人員拿著清掃工具“隱沒”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地毯式搜尋親水平臺、沿江綠化中的細碎垃圾並逐一清掃;咖啡餐車密集的區域,每隔百米左右都有一組幹濕垃圾桶,桶內垃圾滿溢前都會被及時清空……

  徐匯濱江公共開放空間岸線總長11.4公里,龍華港以北的斜土段,是人、車、寵物最密集的區段,也一度是衝突和投訴出現頻率較高的地段。為此,徐匯區以西岸濱江功能區管委辦為牽頭單位,聚合屬地街鎮、派出所、城管執法及市場監管等部門,形成了聯勤聯動機制。

  但這一慣常性的組織架構對於時常迎來大客流的徐匯濱江來說,只是精細化管理“千頭萬緒”的第一步。

  前不久,舉辦十周年特展的龍美術館(西岸館)迎來免費開放日,進館隊伍一下子排到了瑞寧路。美術館隨即上報實时客流統計,現場管理方則結合“上海市徐匯區城運大客流平臺”提供的濱江斜土段人流量統計,及時協調美術館調整了觀眾的進館動線,將人群有序聚集在瑞寧路龍騰大道一側的廣場上。

  上海西岸都市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元傑介紹,徐匯濱江總結出了“三網合一”與“三員合一”精細化管理方法。

  “三網合一”即區網格化管理平臺、智慧水岸管理平臺、綜合養護模塊資料鏈的資訊集合;“三員合一”則是將安全員、網格員和管理員的職責綜合到“區域基礎管理員”身上,這支隊伍按照管理區段每天24小時輪班巡查,比傳統的安保人員“知道得更多”,哪個出入口有斜坡方便輪椅、嬰兒車進出,走到最近的廁所大約幾分鐘,都能及時為遊客解答。

  開放空間的分散性和大客流的潮汐式出現,對環衛效率也是莫大考驗。在BFC外灘金融中心的“外灘楓徑”市集,通過屬地街道和商場方面事無巨細的走位與試驗,實現了熱鬧且有序。

  “市中心黃金地段的市集,要聚人氣,勢必要引入美食小吃,環境問題就尤為重要。”黃浦區小東門街道辦事處主任張沈彬說,街道一方面引導商場將150米長的市集劃分為餐飲、文創、演藝等區塊,另一方面協調環衛部門根據業態佈局來調整幹濕垃圾桶的設定。“我們提前類比了消費者的‘逛吃’動線,發現大家邊走邊吃後可能已離開餐飲區,此時仍需要幹濕垃圾桶。於是,我們雖然在整個市集只設定了5組垃圾桶,但每一組的位置都充分配合商戶布局,大大提高了環衛部門的清理效率。”

  如何實現深度精細

  當消防、安全、衛生等最基本管理單元得到有力保障,公共開放空間就要追求更高一層目標:運用科技手段細化治理“顆粒度”。

  豐盛裏·靜安寺廣場煥新亮相後,亞洲最大的蘋果旗艦店在其中佔據最大商業空間。占地面積7500平方米的廣場中,還配寘了石臺階、木質座椅和景觀綠化,開放後就吸引頗高人氣。

  “白天,保潔員會不間斷地撿拾紙巾、咖啡杯,維護區域衛生,遊客若不小心打翻咖啡,保潔員也會馬上出現幫忙擦拭。”上海錦迪城市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胡霏介紹,對於靜安寺廣場這一地標性的公共開放空間,管理方採取了24小時不間斷的保潔服務,每天22時商戶打烊後至次日5時,“人機結合”對露天廣場進行深度清潔,其中木質座椅和石臺階每天都會擦洗,讓人們隨時放心落座。

  當管理範圍從7500平方米擴大至80萬平方米,如何複製這樣深度精細的“顆粒度”?

  西岸集團運營管理部部長夏皓凱介紹,2018年,徐匯區與商湯科技合作開發了數字城市項目“徐匯濱江公共開放空間智慧水岸管理平臺”,可自動推送開放空間的綠化養護、安全預警等資訊。

  眼下,當人們漫步徐匯濱江,仔細看會發現所有的樹木、花箱、垃圾箱、座椅等公共設施都貼了一張標有“西岸城運”的二維碼,遊客掃碼後跳轉至植物科普等內容,管理人員用App掃碼則會生成工作介面,用於上報設施損壞或是問題發生的具體點比特。

  “美術館門前有地磚碎了,管理員就近掃碼後會直接推送給管理平臺,平臺即刻聯系養護組織,後者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鋪裝修復,同步完成資訊上報。”夏皓凱介紹,基於這些“最小資產管理單元”,西岸還開發了1∶1的3D數位孿生模型實景,用於結構化、視覺化分析和識別監測沿江開放空間在特殊天氣下積水、樹木傾斜等情况,實現公共資產的全生命週期管理。

  地標性、大人流的都市公共開放空間,是城市形象的“門面”,也是數位科技理想的試驗和應用場景。

  中山公園與周邊街區融合開放後,萬航渡路一棵有近160年歷史的“遠東第一懸鈴木”首次“敞開式”展現。上海長寧公園綠化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晶介紹,為了讓來往遊人更好欣賞古樹,周邊只設定了一排低矮圍欄。但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一組紅外線數字監控和地質監測設備正全天候觀測古樹情况,有人闖入就會向公園管理方發出預警,安保人員隨即前往現場提醒。

  如何避免“一刀切”

  市中心公共空間也存在精細化治理不足,影響觀感、影響市民遊客體驗的情况。

  例如,舊改基地“水泥封門”現象並不鮮見。居民搬遷了,舊改基地開始封閉,開發過程一般需要三至五年。而“空窗期”一些舊改基地的沿街門面會用水泥統一封門。這類現象在黃浦、靜安、虹口北外灘等中心城區覈心路段並不少見。

  做法不是不能變通。去年,在黃浦區和淮海中路街道的協調下,小紅書在淡水路小店集聚的區段舉辦了一場“詩歌刷街”活動。一側是時髦小店,一側是舊改基地,小紅書將從網友中徵集來的詩歌“刷”在店鋪門窗上、“掛”在樹枝上,也裝點在了舊改基地的外牆上。石庫門舊裏配上時尚的“外套”,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吸引不少年輕人自發來打卡。

  “一刀切”雖簡單易行,但過於粗放。上海都市精細化治理,需要管理部門有顆“繡花心”,用好“繡花功夫”,兼顧各方需求,同時也體現上海“門面”街區的高品質。

  街區外擺比特也是較易出現管理“一刀切”爭議的地方。豐盛裏西側的石庫門里弄靜安別墅,現時仍生活著千餘戶居民。商家追求人氣,居民喜歡安靜。為了調和南轅北轍的訴求,豐盛裏引導商家每天21時營業高峰期一過,請外擺比特的顧客到室內就餐,减少譟音。招商時,安靜的咖啡、輕餐飲業態被引入靠近民居一側,熱鬧的火鍋、西餐廳則遷往沿馬路一帶。

  茂名北路限時徒步区開放後,靜安區和交警部門組織豐盛裏在鄰近靜安別墅一側的“後弄堂”,為外賣小哥和非機動車開闢出一條臨時通道。通道上每隔10米都鋪設了3釐米高的減速帶,是減速帶的最低高度,多1釐米都可能引發譟音,影響居民休息。

  4月中旬,上海國際花展開幕,作為雙主場之一的西岸,還同步迎來路易威登早秋女裝秀、西岸國際咖啡生活節等一系列活動。曹元傑介紹,不同性質的大型活動採用了不同的管理手勢,讓遊客到西岸都能找到自己舒服的“打開管道”。譬如,世界人工智慧大會舉辦期間,現場會設定柵欄進行安保維護;藝術展、時裝周的自由度較高,要鼓勵人們流動,安保措施也就不同;咖啡節期間,發現人流密集或是出現大風大雨天氣,管理方會第一時間聯系商戶進行遊客疏導。

  “我們的濱江管理員每天最早5時換班,經常有人在工作群裏分享當天黃浦江的日出,大家已經把沿江開放空間當成自己家一般愛護。”曹元傑說。上海都市精細化治理,就是要靠每個管理主體“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還有“事事心中有底”的機制和科技支撐。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