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如何傳承創新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和人大代表“把脈開方”

上海 28℃ 0
摘要:

  記者王海燕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會第13次會議昨天上午審議關於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情況的報告。這是自2021年5月《上海市中醫藥條例》實施以來,市人大常委會首次對本市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情況開展監督。

  現時,上海中醫藥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比如中成藥麝香保心丸研究取得突破、苓桂術甘顆粒獲批上市、滬產中成藥膽寧片走出國門……參加執法檢查的市人大代表許麗萍說:“我們和很多市民交流,人們對中醫的信任程度在提升,很多人都覺得,現在是中醫藥發展的春天,是西醫、中醫深度融合的最佳時期。”

  對照老百姓對優質中醫藥服務不斷增長的需求,本市中醫藥該如何傳承創新?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和人大代表“把脈開方”。

  基層要留得住中醫人才

  幾年前,許麗萍就曾參加過中醫藥領域的監督調研,“記得當時大家普遍反映的問題是,吃中藥不太放心能不能溯源?配送安不安全?而現在已經做到了中藥飲片溯源,也做到了配送全程監控”。

  “這幾年中醫藥領域變化很大,用一個詞形容就是‘頂天立地’。”在許麗萍看來,“頂天”的是中醫醫聯體、旗艦中醫院的崛起,一流人才隊伍的彙聚;“立地”的則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廣覆蓋。

  對此,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副主任委員周宏也頗有感觸:“大家通常認為,老年人比較熱衷中醫,而我們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現,中醫也很受白領們的歡迎。”現時,市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向白領敞開了大門,不少開設了特色門診、夜間門診,提供中醫問診、針灸推拿、養生保健等服務,讓久坐辦公室的白領從中受益,也讓中醫服務走進更多年輕人。

  “社區能成為中醫藥服務的主陣地,得益於人才隊伍建設。比如,首批100個名中醫工作室基層工作站建設、基層中醫人才的雙聘工作,都大大促進優質資源下沉。”周宏認為,應進一步推廣和擴大雙聘覆蓋範圍,加大基層人才引進力度,讓高層次中醫人才在基層留得住。

  代表調研也發現,在市中心“走紅”的中醫,在遠郊地區相對冷落。一些遠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科甚至還面臨中醫退休、科室關門的窘境。

  “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需進一步優化。”執法檢查組建議,一方面,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打造高水准中醫藥人才隊伍,統籌做好中醫藥高層次人才、骨幹人才、優秀青年人才、特色科技人才、複合型人才以及中西醫結合人才等各類人才培養。另一方面,要構建優質資源更為均衡、覆蓋城鄉居民全生命週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讓更多居民、村民從中受益。

  中醫“沉睡資源”待開發

  從針灸到敷貼,從推拿到耳穴療法,很多中醫治療手段對一些病種有特殊療效。“相同病種的治療,中醫的收費價格與西醫相差很大。”審議中,市人大教科文衛委主任委員徐建光提到兩個“價格”:一個是中醫醫療服務價格,另一個是中藥飲片價格。“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中醫藥服務專案收費過低。與20年前相比,不少中醫服務專案的價格基本沒什麼變化。”

  和西醫存在大量的手術不同,中醫鮮有手術費,主要還是依靠醫務人員的勞務,比如骨折治療,相比同類西醫手術,中醫在骨折治療方面有臨床優勢,整體創傷性小,但中醫和西醫的醫療服務價格差异達50倍左右。徐建光認為,中醫藥科技勞務價值未能充分體現,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醫藥事業發展、中醫藥學科建設,也導致中醫藥人才流失。他建議,調整製定更加合理的中醫醫療服務價格,以更好地體現中醫藥科技勞務價值,同時深入推進中醫優勢病種“按療效價值付費”試點工作。

  據瞭解,現時上海正開展中醫優勢病種“按療效價值付費”改革,已將32個病種列為試點病種,確定59家試點單位,創新中西醫並重的醫保支付模式。“上海在全國率先改革,希望能持續擴大病種試點範圍,引導醫院走中醫內涵發展之路。”徐建光說。

  院內製劑是中醫藥領域守正創新的代表,它的創新可惠及更多人。執法檢查組調研發現,不少醫院有很好的院內製劑,可研製成新藥,但轉化率不高。“因各種原因,有300種中成藥沒有進入生產,成了‘睡眠的藥’,好可惜。”許麗萍感歎道。院內製劑為何難以轉化流通,醫院為何缺乏積極性,在政策方面有什麼堵點?許麗萍建議,儘早製定中醫藥發展的專項計畫,製定寬鬆的支持產業政策,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探索新路徑,將“沉睡的資源”開發出來。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