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新修訂的《江蘇省濕地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江蘇省人民政府網、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用戶端、新江蘇·中國江蘇網和“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公眾號聯合推出的“線上訪談”節目邀請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國臣,與網友、讀者分享江蘇林業高品質發展的經驗做法和未來規劃。
科學推進國土綠化,做到擴綠、興綠、護綠並舉
“一山二水七分田”,江蘇是典型的平原省份。現時,全省建成國家森林都市9個,全國綠化模範市、縣(市、區)46個,全省林木覆蓋率達24.09%。“立足平原水鄉實際,科學開展國土綠化,積極打造平原綠化典範,努力把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環境美’,在廣袤的江蘇大地上變成生動現實。2013年以來,全省共完成造林綠化640餘萬畝。”王國臣說。
“我省以沿江、沿海、沿京杭大運河、沿淮河和黃河故道為骨架,系統推進‘兩縱兩橫’生態廊道建設。”王國臣說,我省深入落實“長江大保護”要求,高標準推進長江江蘇段造林綠化,一條景觀優美、結構多樣、綿延千里的沿江生態景觀廊道基本形成。此外,積極向荒山荒地、鹽鹼地要造林空間,徐州將400餘座“禿山”變成“青山”,開創全國“石山造林”的範例,被譽為石頭山上種出的“國家森林都市”;位於黃海之濱的東台林場,通過多年努力,將“飛鹽撒沙漫連天”的鹽鹼灘,建成森林覆蓋率超85%的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
國土綠化要擴綠、興綠、護綠並舉。森林火灾突發性强、破壞性大、處置較為困難。王國臣介紹,我省已建成森林防火智慧監測預警雲平臺931個,監控覆蓋400多萬畝的森林分佈區,全省有1.5萬多名護林員,全省重點森林分佈區森林防火道路總里程1.7萬公里、防火路網密度13.6米/公頃。此外我省還建成林火阻隔帶6400公里,護林站(點)1500餘座,散墳集中區焚燒設施1572個。
松材線蟲是一種植物寄生線蟲,松材線蟲病傳播快、發病迅速、致死率高,該病害已在我省的寧鎮、宜溧山區和沿海雲台山區等地危害多年。去年,省林業局啟用“江蘇智慧森防”監管雲平臺,構建精確防控圖,同時加强疫源封鎖,與浙江、安徽、山東在毗鄰區域建立聯防區,對疫木就地進行無害化清理,實行“即死即清”,對重要生態區位健康的松樹加强保護,去冬今春,全省12萬株松樹得到了打孔注藥保護。
“2023年全省松材線蟲病疫情發生面積為15.83萬畝,死松樹為6.15萬株,同比分別下降8.9%、14.11%。”王國臣表示,今年將持續深入貫徹2023年第1號總林長令精神,明確疫區疫點拔除任務,聚焦重點防控區域,落實落細各項除治措施,確保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五年任務,四年完成,一年鞏固”的目標順利實現。
保護修復與科學創新並舉,切實擦亮江蘇濕地大省名片
近年來,我省修復長江、太湖等區域濕地約100萬畝,濕地生態服務功能逐步好轉,通過新建濕地公園、濕地保護社區等,全省自然濕地保護率由2011年底的25.9%增長到現時的65.1%。
“濕地保護,已經成為江蘇的一張亮麗名片。”王國臣舉例說,常熟市、鹽城市建成國際濕地都市,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淮安白馬湖濕地公園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成為我國第一處濱海濕地類的世界自然遺產。
“圍繞濕地保護修復,我省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實踐。”王國臣介紹,江蘇在全國率先將自然濕地保護率作為地方黨委政府工作考核指標;率先將重要濕地劃入生態保護紅線,並納入全省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範圍;率先開展濕地公園、濕地保護社區建設;率先建立濕地生態系統動態監測體系;率先開展小微濕地、鄉村濕地建設;率先開設濕地自然學校。
今年1月,修訂後的《江蘇省濕地保護條例》經省十四届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江蘇省濕地保護規劃(2023—2030年)》經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各地組織實施。王國臣表示,下一步,將按照新修訂的《條例》和《規劃》,進一步加強濕地資源保護,持續打造大美濕地、“濕”意江蘇。
為保護濱海濕地生態,當前我省正在推進互花米草治理。江蘇互花米草分佈面積達36.7萬畝,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主要分佈在沿海地區,其中南通市11.4萬畝、連雲港市2萬畝、鹽城市23.3萬畝。“去年2月,我省印發互花米草治理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扎實做好任務分解、進展調度、督促落實、考核評估等工作。2023年,全省除治互花米草17.2萬畝,超額完成年度任務,互花米草快速蔓延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王國臣說,下一步將搶抓時間節點,圍繞“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總目標,確保今年年底前,基本全面完成全省治理任務。
保護陸生野生動植物,守護好其賴以生存的重要棲息地
現時,我省有陸棲脊椎動物628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6種、二級113種;高等植物3700餘種,其中林業部門管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銀縷梅、金錢松、獨花蘭等15種。
“野生動物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對待它們最好的管道就是不要干擾它們正常的生活。”王國臣介紹,如果遇到受傷的、確實需要救護的野生動物,請公眾儘量不要直接接觸,因為野生動物可能攜帶某些病毒,應該聯系江蘇省陸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等專業救護機构。
在南京老山國家森林公園,常年有黑鳶、鳳頭蜂鷹、紅隼等猛禽盤旋;在南通如東小洋口勺嘴鷸濕地保護社區,每到遷徙季節,數以萬計的鴴鷸類水鳥來此覓食、換羽;在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每年有數萬只候鳥在此停歇、越冬……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生境,我省加强自然保護地管理。2020年2月,省林業局啟動自然保護地綜合優化工作,全省自然保護地將優化為144個,包括自然保護區8個;自然公園136個,其中風景名勝區19個、森林公園36個、地質公園7個、海洋公園3個、濕地公園71個。
“綜合優化後的自然保護地,涵蓋我省重要生態區域和典型自然生態系統,不僅有效守護了自然生態,更增添生態福祉,讓當代人享受到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也為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自然財富。”王國臣說,近年來我省持續打造“綠美江蘇·生態旅遊”品牌,大力發展自然體驗、森林康養、科普研學等新業態,先後發佈推介森林體驗、濕地遊覽等生態旅遊活動827項,讓廣大遊客漫步自然山水、體驗四季交替,深度感受“綠美江蘇”的無窮魅力。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