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俊傑
“在我以前拍的電影裏,我在香港看到了上海,在《繁花》裏,我在上海看到了香港。”今年3月香港國際影視展上,王家衛這番話引發共鳴。這位生在上海的香港導演感慨,第一次走進為《繁花》劇組搭建的“黃河路”時,體會到了什麼叫作“雙城記”。
滬港淵源遠不止於電視劇中。兩地人文相親,經濟相融,開放、創新、包容的上海都市品格與開拓進取、自强不息的香港獅子山精神,正是中國發展進步的生動寫照。自2003年滬港建立經貿合作會議機制後,雙方合作從經貿領域擴大到衛生、旅遊、文化、教育、都市治理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惠及兩地市民。
今天,滬港合作會議第六次會議在香港舉行,各方期待,“東方明珠”攜手“東方之珠”,續寫更精彩的雙城故事,共同服務國家更高水准對外開放。
經貿合作推動兩地發展
去年6月初,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來滬出席陸家嘴論壇相關活動,“希望和上海同仁商量未來金融合作還有哪些新舉措”。在他看來,香港與上海至少可以在資本聯通、人才培養、兩地自貿區合作等領域深入探討。
自2010年起,滬港金融部門每年都會召開金融合作會議,研究確定當年合作項目。“雖然兩地都提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但還是有分工與區別。”許正宇告訴記者,香港實施普通法、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既熟悉國際市場,也為國際市場所熟悉;上海背靠龐大內地市場,有良好金融管理架構,滬港可以成為境內與境外金融中心,彼此合作、互通有無。
經貿、金融領域長期以來是滬港合作的“重頭戲”。自2003年內地與香港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以來,滬港積極落實相關協定,兩地經貿往來大幅增加。借助香港視窗,更多上海企業“走出去”;用好自貿區政策,更多香港企業“走進來”。雙方推出滬港通與債券通,持續深化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為境內外投資者參與中國市場提供便利通道。
數據最能說話。香港一直是上海外商投資最大來源地,投資規模占上海吸引外資50%以上。以去年為例,上海與香港進出口總額1641.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6%。其中,出口總額1501.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6%;進口總額14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3.3%。去年香港在滬新設企業1697家,同比增長23%,實際投資174.2億美元。此外,2020年全國首家外商獨資人身保險公司友邦人壽、2021年全國首家外資金融集團金融科技子公司滙豐金融科技,先後落戶上海。
“香港與上海日益密切的經貿金融領域合作,給在滬港資企業帶來大量商機。”上海市香港商會會長張國正告訴記者,現在越來越多香港企業來到上海投資興業,涵蓋法律、物流、科創、大健康、數字經濟等領域。“我們港企看好上海,願與上海共同進步。”
人文交流拉近心靈距離
在上海,有條香港路;在香港,有條上海街。近代諸多香港名流,包括唐英年的父親唐翔千、包玉剛、邵逸夫、李達三、董浩雲、胡法光在內,都與上海淵源頗深。近年來,在兩地政府支持下,雙方人員往來、人文交流往來持續深入。
去年6月,50比特香港中學生飛抵上海參加“同心同行創未來”夏令營活動,先後參訪中共一大紀念館、四行倉庫、美團上海指揮中心等地。“近一半同學是第一次來上海。”香港伍若瑜中學的陳浩然說,港生對上海的認識不能止步於互聯網上,要把所見所聞帶回去與朋友分享。
就在一個月之後的暑假,200多位香港大學生來到上海,進入不同企業實習,用50多天時間感受都市溫度,瞭解上海職場。這些“00後”告訴記者,短短兩個月的實習未必就能下定决心留在上海,但這份經歷能給自己多一種選擇。
從簡單看一看到留一留,再到試一試,年輕人有更多的時間感悟一座城市,認識自己的國家與民族,進而思考自己的未來。
這樣的深度交流愈來愈多,從青年領域延伸至文化、教育、體育、旅遊、都市更新等諸多維度。以文化為例,2022年10月金庸展在滬舉行,上海市民排長隊等候觀展;今年3月,張國榮、梅豔芳香港電影回顧展在上海舉行,觀眾追尋香港和內地共同光影記憶;也是今年3月,上海業者參加香港國際影視展,共商兩地合作。之後不久,上海芭蕾舞團訪問香港,在香江畔演繹了原創芭蕾舞劇《花樣年華》……通過一場場活動,兩地群眾的心靈距離在拉近。
就在本次滬港合作會議召開前,上海美食節在香港中環遮打花園舉行。香港市民不僅可以品嘗小籠包、湯糰、蟹殼黃、鮮肉月餅等上海道地小吃,還能在外灘、豫園燈會、石庫門、南京路等“街景”前打卡,零距離感受上海生活。
攜手並肩服務國家戰畧
很多場合,上海和香港被相提並論。如今,雙城都被賦予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重任。
今年4月,上海臨港新片區跨境數據科技有限公司二度參加香港國際創科展。“我們希望通過香港,向世界展現上海國際數據港建設最新進展。更重要的是,希望吸引更多國際數據企業通過香港落戶上海、落戶臨港。”公司董事長山棟明說。
作為香港國際創科展的主辦方,香港貿發局華東、華中首席代表呂劍希望以創科展為紐帶,推動雙城創科合作再上層樓。在他看來,香港的產品、科研成果和科技可以到上海進行市場轉化,進而輻射內地;上海的產品和科技解決方案能借力香港“出海”,進而佈局全球市場。
有分析認為,滬港科創合作已駛入快車道,彼此在數據要素、生物醫藥、資訊技術、材料科學、人工智慧等領域,以及成果轉移轉化、創新創業服務、人才聯合培養等方面取得實質性推進。比如,近五年來,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的18個課題組在張江上海光源實驗平臺開展實驗。
“上海與香港在國家改革發展行程中都佔有重要地位,應更好發揮各自優勢,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港澳研究室主任張建說。
去年第六届進博會上,香港參展企業313家,展覽面積近5.4萬平方米,是參展面積第二大地區。同時,上海積極用好香港平臺,組織上海企業參加香港“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用好香港樞紐功能開拓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
各揚所長,貢獻國家。正如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說,“一支隊伍跑得快,另一支隊伍跳得高,當大家聯手時,整個隊伍就是既跑得快、又跳得高”。這就是滬港合作的最大意義,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攜手並肩服務國家戰畧。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