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俊傑宰飛
去年,在最終決定投資建設張江生命科學園區前,突破(Breakthrough Properties)公司首席執行官丹·貝爾德潤和鐵獅門中國區首席執行官陳志超一起喝了杯咖啡。
“丹在美國報紙上經常讀到張江。他告訴我,很喜歡這裡開放的科創氛圍感,科學家在咖啡館裏頭腦風暴。”陳志超告訴記者,在距離規劃園區不遠處,是複星凱特的研發工廠。多年前,丹的父親、如今的Bellco Capital主席阿裏·貝爾德潤就與複星合資成立複星凱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動國內創新藥研發。
丹有著比父親更宏大的計畫。作為鐵獅門和Bellco Capital的合資公司,他所在的突破公司希望將建設哈佛生命科學園區的經驗用於張江,建成一座能媲美哈佛的世界級創新園區。項目將於今年開工。
如今,全球共有14個鐵獅門Breakthrough項目,10個位於美國本土,3個在歐洲地區,上海張江是唯一一個在歐美之外的項目。企業透露,新加坡、韓國、日本、澳大利亞以及印度和巴西都向鐵獅門伸出過橄欖枝,但上海的優勢讓企業選擇了張江。
多業態佈局開放融合
距離波士頓Breakthrough哈佛生命科學園區不遠處,是緊貼麻省理工學院的肯德爾廣場,雲集麻省總醫院、布羅德研究所、福賽思研究所、科赫研究所等一流科研院所,吸引諾華、輝瑞、穀歌、微軟等2000多家頂尖企業及600多家初創公司集聚,被視作美國的“創新心臟”“全球最具創新性的一平方英里”。
這讓隔壁的哈佛大學羡慕不已。2019年,校方决定與鐵獅門合作引入Breakthrough項目,把哈佛商學院附近的研究園區打造成集成生物醫藥產業化空間,包括高標準的辦公室和實驗室大樓,高品質的飯店和會議中心,以及為科學家量身定制的公寓。
“與傳統的科學園區內企業與企業間、生活與工作間涇渭分明不同,Breakthrough項目想為科學家營造集生活、工作、娛樂為一體的共亯型綜合創新園區。”陳志超說,園區內將打造包括科研、辦公、餐廳、咖啡館、電影院等多種業態混合佈局的形態,營造更開放融合的創新生態。“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很多創新點子都是在咖啡館裡面聊出來的。”
更重要的是,背靠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以及肯德爾廣場周圍10萬多名科研人員和數千家科研企業,Breakthrough哈佛生命科學園區有足够資源來打通“從0到1”“從1到10再到100”的科創全鏈條。
落子上海水到渠成
陳志超曾陪同鐵獅門首席執行官徐瑞柏來張江考察,後者發現,全球很少能有像張江這樣的地區,其生命科學產業的聚集度、成熟度能够媲美波士頓。
“張江有許多全球頂尖藥企、頂尖科研機構以及足够多的人才儲備。”資料顯示,張江現時擁有多家頂尖的研究型大學和600多家生命科學公司,其中包括許多全球領先的生物醫學公司。
還有就是張江的地理位置。如今越來越多園區傾向於建在市內,並與整座都市融為一體。研發人員同樣需要享受生活,希望能夠在半小時內穿梭於實驗室與大都會間,而張江就能做到。
此外,上海市與浦東新區針對生物醫藥產業的政策支持,也得到企業讚賞。企業從不諱言,這個項目將會讓政企雙方彼此獲益——從國際大環境看,過去幾年,居家辦公模式影響了商業地產開發。在此期間,全球生命科學及生物醫藥產業獲得了更多創投支持,這激發了更多科研物業的需求。畢竟,實驗室不能搬回家。
於是,落子上海便水到渠成。2023年10月14日,鐵獅門與浦東新區政府在滬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决定在張江建設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學園區。
與中國長期共同發展
按計畫,張江生命科學園區總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接近哈佛生命科學園區的總體量。這裡將分兩期開發,建有現代化實驗室、辦公空間、基礎設施及商業空間。
“開放”將會是這一生命科學園區的最大特點,“我們計畫在園內規劃大量互動空間,科技人員可以在這裡辦集市、進行體育運動,甚至還可以開音樂會。”在陳志超看來,科研人才“白加黑”在實驗室工作,或許已經不再是現代科研趨勢,多享受陽光、多喝杯咖啡,更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如今,許多國內生命科技領域研發人才都有在海外學習、工作的經歷。囙此,園區創造出“類海外工作創業環境”,就有可能為這些從矽谷、波士頓來的年輕人帶來熟悉感,减少磨合期,從而更快進入狀態。
此外,園區還會為不同企業、不同創業者量身定制各類實驗室。希望“拎包入住”的創業團隊,可以選用精裝交付的實驗室;而對於裝修有一定設想的,園區可以提供基裝實驗室。此外,需要大面積空間的企業還能選擇獨棟物業。按需提供,總有一款能滿足企業需求。
按計畫,位於康橋鎮的項目將於今年開工。“我們會邀請國際頂尖設計團隊,把種種設想落實下去。”用陳志超的話說,希望將這個園區打造成上海生命科學領域的品牌項目,吸引更多海內外人才來此創業工作。他對此很有信心:“企業要把眼光放長遠,更有戰略性。我們一直在深耕中國市場,堅持企業本土化,致力於在中國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用鐵獅門首席執行官徐瑞柏的話說,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和開發並不只是5年或10年的計畫,而是希望建立一個長期的合作發展關係。“與中國共同努力,從而可以在未來50年甚至100年的時間裏共同發展。”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