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璽撼
昨天,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晏波做客“2024民生訪談”,就市民關心的空氣品質、雜訊污染、碳普惠等熱點話題進行了回應。
不靠天幫忙
2023年,上海環境空氣品質指數優良率達87.7%,較2013年的66%提升了21.7%;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較2013年下降了一半還多,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等其他大氣污染物的濃度也都有大幅下降,藍天白雲漸成常態。
然而,今年截至4月16日,上海已有16天的空氣品質指數超過100,其中1天重度污染、3天中度污染、12天輕度污染,首要污染物為PM2.5或臭氧。去年同期,上海空氣污染天數只有9天。
對於今年空氣品質的波動,晏波表示,這既體現了上海近年來堅持打好藍天保衛戰所取得的明顯進步,也體現了全社會生產生活的綠色轉型仍有空間。
今年前期空氣品質波動主要集中在1月和2月,部分原因與氣象條件有直接關係。首先是冬季上海盛行北風、西北風,比較容易產生污染輸送。第二是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今年前兩個月的靜穩天氣比去年多了23天,不利於污染物擴散。第三是濕度,今年截至目前的空氣濕度平均值處於歷史高位,高濕度有助於硝酸鹽、硫酸鹽、銨鹽等PM2.5主要組分的生成和轉化。據分析,今年大氣擴散條件是近十年來最不利的。
“不管天幫不幫忙,人都要百分百努力。”晏波表示,空氣污染治理遇到瓶頸,不能強調氣象條件這種外在因素,要找自己的內在原因——本地排放量仍在新增。今年前兩個月,上海用電量比去年同期增多,工業活動更活躍,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量同比新增7.4%、6.7%,一些社會節慶活動也在短時間內讓PM2.5的濃度飆升。
但晏波強調,控制本地排放不能“一刀切”,“要處理好高水准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關係,不能把所有减排和管控措施建立在簡單的關停上”。
對雜訊“剛柔並濟”
近年來,雜訊已成為困擾許多市民生活的問題之一。晏波介紹,雜訊類投訴中,投訴量最大的是社會雜訊,如廣場舞雜訊、社區裝修雜訊等,接近相關投訴總量的70%;其次是建築施工雜訊,包括夜間施工、道路工程等,占相關投訴總量的25%。
從時段來看,夜間雜訊的投訴量高於白天。《2022上海市生態環境狀况公報》顯示,全市區域環境雜訊夜間時段的平均等效聲級為46.8分貝,較2021年下降0.9分貝,但仍未達到相關標準要求的低於45分貝,與市民對安寧和諧環境的更高期待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只依靠剛性執法,並不能完全持續有效地控制雜訊問題。“有時候要剛柔並濟,借助基層治理的力量。”晏波表示,相關部門準備推出公共場所雜訊的柔性管理機制,以規約等管道促進社會自治共治。比如,公園綠地廣場舞的管理,將向社會公示具體的義務,明確活動管理方、組織方的責任,具體包括:活動時允許用什麼設備、喇叭調到多少分貝、設定抑制雜訊和聲音監測設施等。
社區更要積極發揮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三駕馬車”的作用,由他們牽頭,排摸社區裏具體的擾民雜訊源:哪戶近期裝修、哪家有寵物、哪些人喜歡唱歌演奏、哪裡集中停放機動車、哪些變壓器和水泵老化了……徹底瞭解後,逐個研究溝通解决。
“規約可以‘先禮後兵’,不履行規約的,先勸阻、引導,不履行三次以上的,再上執法措施。”晏波表示,通過柔性的規約和剛性的法律法規,“剛柔並濟”,力爭把分貝降下來,把幸福指數提上去。
低碳可換“緊俏貨”
現時,我國許多地區和都市已開展碳普惠工作,上海的進展如何?晏波透露,上海正在抓緊開發一系列的碳普惠减排場景和項目,讓碳普惠徹底“落地”。目前正在開發的碳普惠减排場景和項目有6個,涉及軌道交通、地面公車、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純電動乘用車、居民低碳用電、分佈式光伏發電等領域。
之所以選擇這些領域進行試點,主要原因有二。其一,這些領域均有較為成熟的科學方法來支撐,能够將綠色低碳行為量化為具體的“减碳量”。其二,這些領域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能够讓公眾便捷地參與碳普惠活動,更容易感受到綠色生活帶來的益處。
據透露,上海正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碳普惠方法學,希望在各行各業挖掘更多的碳普惠應用場景。與此同時,上海市碳普惠管理運營平臺正加緊開發,預計今年下半年將上線運行。通過建立個人碳帳戶和機构碳帳戶,將不同减排場景中形成的碳數據,通過區塊鏈的管道,彙聚到一起,實現减碳行為“一鍵査詢”。
現時,碳普惠積分商城正在建設。將來,市民可以在碳普惠積分商城用積分兌換心儀的商品,或者綠色出行抵扣券、網紅餐廳折扣券、觀影優惠券、大型賽事活動名額等“緊俏貨”。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