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大數據洞見江蘇博物館“文化密碼”

江苏 24℃ 0
摘要: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廳,收藏的是歷史,傳承的是文脈。如今,打卡博物館已成為一種新風尚。在清明小長假中,江蘇全省博物館接待觀眾超200萬人次。南京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等場館預約爆滿。江蘇現有備案博物館355家。這些博物館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誰在逛博物館?各地博物館文創持續上新,誰是頂流?記者通過大數據解讀“文博熱”如何成為城市文化新名片。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廳,收藏的是歷史,傳承的是文脈。

如今,打卡博物館已成為一種新風尚。在清明小長假中,江蘇全省博物館接待觀眾超200萬人次。南京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等場館預約爆滿。

江蘇現有備案博物館355家。這些博物館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誰在逛博物館?各地博物館文創持續上新,誰是頂流?記者通過大數據解讀“文博熱”如何成為城市文化新名片。

江蘇博物館數量全國第六,南京館藏文物最豐富

過去10餘年裏,我國博物館數量快速增長,這些博物館主要分佈在哪裡?據全國博物館年度報告資訊系統數據,山東、浙江、四川、河南、廣東、江蘇等地的博物館數量在全國位居前列,江蘇有355家博物館,位居全國第六。

一般而言,博物館建設與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緊密相關。山東是齊魯文化發祥地,浙江是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發源地,河南坐擁“四大古都”,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厚重的歷史為這些地方帶來了豐富的博物館藏品。

在江蘇省內,南京、無錫、蘇州、南通、常州等地博物館數量較多。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共有備案博物館72座,數量居全省第一。坐落於鐘山脚下的南京博物院是江蘇藏品最多的博物館,40萬件藏品上至舊石器時代下迄當代,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商周的青銅器、漢唐陶瓷、唐宋書畫……這些文物不僅訴說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也為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無錫人均博物館數量居全省第一,為8.4萬人/館。63家備案博物館形成了以綜合博物館為主打,專題館為特色,民間博物館為補充的多元化博物館體系。

蘇州有46座備案博物館,處處體現著“最江南”的特質。吳文化博物館面向運河,粉牆黛瓦中,由內而外展現著江南文化底蘊。蘇州戲曲博物館是江南曲藝文化“大觀園”,進入博物館,婉轉悠揚的昆曲水磨腔縈繞耳畔;蘇州絲綢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絲綢專題博物館,在這裡可以體會到絲綢文化的意蘊內涵和傳承創新。

歷史文化類博物館超四成,名人故居“濃墨重彩”

東晉以來,隨著漢民族大規模南渡,江蘇成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最繁榮發達的地區之一。絢爛的歷史文化構成了江蘇獨特的精神標識,在江蘇355家博物館中,歷史文化類博物館占比最多,共有153家。

深埋於地下的遺址和文物,經過考古發掘重見天日,被湮沒的歷史也被一步步揭秘,讓人們跨越久遠時光,重返歷史現場。據統計,江蘇有14家遺址類博物館,南京直立人化石遺址博物館毗鄰南京猿人洞,館藏的兩塊頭骨化石對於江南人類文明進化史有重要的科考意義。作為“規格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寺廟遺址”,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近日推出了沉浸式元宇宙展覽,讓大家在虛擬實境場景中,穿越明代畫廊,近距離觀賞琉璃拱門。

獨特的歷史是都市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份記憶往往以博物館的形式得以延續。坐落在南京夫子廟的中國科舉博物館,前身是江南貢院,鼎盛時期可接納兩萬多名考生同時考試。如今這裡成為了研學勝地,同學們穿過熠熠閃光的魁星堂,瞭解四級考試(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的流程,感受古代知識份子寒窗苦讀—鏖戰科場—中舉做官的心路歷程,他們還可以進入號舍內臨摹千字文,體驗古代考生考試的場景。

鹽城是江蘇產鹽及鹽運的中心都市,中國海鹽博物館採用蠟像、雕塑、沙盤等演示手法,展現古代“煉鹵煎鹽”“曬鹽”等海鹽生產和鹽民生活的文化場景。如今,博物館開發的海鹽文化等課程在各大中小學和高校常態化開展,除了主抓青少年群體,博物館還針對幼兒設計了“神秘的大海奇妙的鹽晶”“鹽的皂話”等互動遊戲,針對老年群體普及“如何科學用鹽”等健康知識。

江蘇歷史文化類博物館中,名人故居和民俗博物館也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統計,江蘇有35家名人故居,明代航海家鄭和、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近代實業家張謇、戲曲大師梅蘭芳、散文家朱自清、作家錢鐘書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這些來自江蘇大地的閃耀名字,都曾在歷史舞臺上獨領風騷,串起一個個時代亮點。

民俗講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從南京雲錦、金陵金箔、無錫泥人、揚州漆器再到蘇州的絲綢、磚雕,都訴說著傳統手藝在時代變遷中的風貌與溫度。

同時,江蘇作為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紅色史迹、戰場遺址等主題博物館也有很重的分量。據統計,“革命紀念”館有30家,“舊址”紀念館、博物館有5家,“新四軍”紀念館有8家。

在清明假期,溧陽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開啟“我用書信懷念您”緬懷活動,共收集到百餘幅飽含深情的繪畫書信。常州三傑紀念館開展體驗驚雷線路、觀看紅色影片等活動,吸引了許多家庭參加。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熱度最高,24-40歲中青年最愛逛博物館

隨著“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在節假日“打卡”博物館成為新風尚,拉著行李箱逛館的“特種兵”們,成為博物館的一道新風景。

“2024年第一季度熱門百强博物館榜單”顯示,在全國百强博物館中,江蘇有8家上榜,分別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南京博物院、蘇州博物館、南京市博物總館、南通博物苑、吳文化博物館、常州博物館、德基藝術博物館,其中,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躋身前十,蘇州博物館位居第11名。

開放兩年多來,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接待海內外觀眾超700萬人次,這是一部“大運河百科全書”,藏有自春秋至當代反映運河主題的古籍文獻、書畫、陶瓷器、碑刻、金屬器等各類文物展品1萬多件(套),觀眾可以從文物中探源中華文明,可以通過VR科技體驗乘船遊覽運河,或親手製作一件運河主題的工藝品,在獲得樂趣的同時更深入瞭解運河文化的內涵和價值。

上榜的博物館不少通過“數位化”手段讓歷史文物“說話”,令觀眾耳目一新。比如南京博物院推出了全新的三維體驗設備,人們可以現場感受指尖上的三維文物。德基藝術博物館推出“金陵圖數位藝術展”,觀眾走入110米的“金陵圖動態長卷”,與畫中人直接對話,體驗宋朝生活百態。

有了科技和個性的加持,博物館更“年輕”了!今年清明假期,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預約門票一搶而空。2023年,南京博物院客流突破50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大資料顯示,如今最愛逛博物館的多為年輕人,關注博物館資訊的人群中,24—40歲的人群占比近60%,18—23歲的年輕人對博物館內容關注度最高。去年到訪南京各大博物館的觀眾中,10歲至39歲之間的觀眾占七成以上。

“如今的年輕人是文博意識覺醒的一代,文化素養、審美品位普遍提高。”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賀雲翱認為,博物館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博物館熱”背後是人們對更高質量精神生活的追求,折射出的是公眾對於傳統文化的認同。

蘇博最“婉約”、南博最“少女”,博物館文創火出圈

“火出圈”的除了博物館,還有讓大家“把文物帶回家”的博物館文創,誰是文創界的“卷王”?它們藏著什麼“出圈”密碼?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已有24家博物館開設線上店鋪。粉絲最多的是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店鋪粉絲量分別超過480萬、240萬。主打江南水鄉風格的蘇州博物館,用精美的文創產品收穫一眾芳心,店鋪粉絲達71萬人,位列第三。此外,上海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粉絲數均超過30萬,南京市博物總館店鋪也收穫了6萬多粉絲。

蘇州博物館的文創產品走的是江南“小清新風”。在官網上,連文創產品的分類都是“吳門四家”“煙雲過眼”等詩情畫意的名字。最“婉約”的文創當數2013年的“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種子”,這源自蘇州博物館內一棵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親自栽種、有500年歷史的紫藤樹,這既有對文徵明的致敬,也象徵著文化傳承的意義,是其他博物館無法模仿的“絕版”產品。去年,蘇州博物館還推出了一款以館藏吳王夫差劍為設計靈感創作的毛絨玩具,這把“劍”一改人們印象中鋒利的形象,“利劍”變身“胖劍”,“霸氣十足”變成“萌氣十足”。强烈的反差感讓毛絨劍深受消費者喜愛,現時單月銷量超過3萬把。

南京博物院的文創產品中,最出圈的要數芙蓉石蟠螭耳蓋爐冰柜貼,它的原型是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蓋爐,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小粉爐”。此外,花瓶瓷器冰柜貼套裝也很受歡迎,靈感源自4件不同的瓷器,花瓶造型別致,貼在冰柜上還可以插花,簡單不俗。

博物館文創雖然花樣多,但也面臨著“同質化”的問題。比如,某類文創熱賣,市場上就會出現許多高度相似的產品,在蘇州博物館文創部主任蔣菡看來,這樣的行為會引發消費者審美疲勞,對大環境是一種傷害。只有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把文創行業做大。蔣菡認為,好的設計是“磨”出來的,優秀的文創不僅要具象化、生活化、故事化,更要有高度、溫度、深度,能引起大家情感上的共鳴。蘇州博物館每每推出新產品之前,都要經過多輪選題策劃,深入思考文化概念和定位。她覺得,文創熱的背後是傳統文化在破圈,讓博物館文創融入生活,既回歸本真又邁向未來,才是真正的成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