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高品質構建江蘇區域發展新格局

江苏 25℃ 0
摘要:近年來,江蘇著力推動區域統籌協調發展,按照省委、省政府“1+3”重點功能區戰略部署,實施以“揚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態經濟區、沿海經濟帶、淮海經濟區中心都市”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發展戰畧,打破行政壁壘和傳統的梯度劃分,發揮比較優勢,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實現省域一體化發展。

近年來,江蘇著力推動區域統籌協調發展,按照省委、省政府“1+3”重點功能區戰略部署,實施以“揚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態經濟區、沿海經濟帶、淮海經濟區中心都市”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發展戰畧,打破行政壁壘和傳統的梯度劃分,發揮比較優勢,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實現省域一體化發展。其中,沿江八市組成的揚子江城市群,重在集羣發展、融合發展,是全省工業經濟的“主戰場”和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江淮生態經濟區包括淮安、宿遷和裏下河地區五個縣(市),重在展現生態價值、生態優勢和生態競爭力;沿海經濟帶主要由連雲港、鹽城、南通沿海三市組成,重點發展現代海洋經濟和臨港產業,是江蘇的潜在增長極;徐州著力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都市,拓展江蘇發展縱深。

戰畧提出以來,江蘇在體制機制建設、要素資源保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方面加快部署,有力支撐了“1+3”重點功能區構建,重點功能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顯著增强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准不斷提高,江蘇在全國率先成立省級層面高規格的重大民生政策統籌協調領導小組,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標準化配寘實現度超過90%。交通通達度更加均衡,高鐵總里程從2017年底的全國第14比特躍升至2022年底的全國第5比特,青鹽、徐鹽、連鎮、連徐、滬蘇通、鹽通、滬寧沿江鐵路建成通車,滬蘇通、五峰山、江心洲等過江通道建成通車,四大重點功能區之間的交通聯系不斷強化。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准差距持續縮小,揚子江城市群與江淮生態經濟區人均GDP比值由2017年的1.93下降到2022年1.74,江淮生態經濟區、沿海經濟帶、徐州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快於揚子江城市群,江蘇成為全國區域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重點功能區特色進一步彰顯

揚子江城市群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培育,2022年揚子江城市群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3.95萬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38%,研發投入强度接近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准。江淮生態經濟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態勢顯現,2022年江淮生態經濟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為81.6%,較2017年上升了1.6個百分點,PM2.5濃度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改善率達26.7%,國考斷面優Ⅲ類比例為88.2%,較2017年提升25個百分點,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99家,10億元以上縣域優勢特色產業超過50個。沿海三市“藍色經濟”新優勢加快構建,通泰揚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集羣入選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名單,2022年沿海三市海洋生產總值全省占比過半。2022年,徐州GDP穩居淮海經濟區首位,占淮海經濟區十市GDP總量的比重高達20.76%。

進一步推動重點功能區建設

進入新時代,面對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畧的新背景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新要求,江蘇可以在產業協同、要素配寘、設施互聯以及體制機制建設方面進一步發力,推進“1+3”重點功能區建設向縱深推進。

(一)推動區域產業協同發展,實現優勢互補、合理分工

我省提出並實施“1+3”重點功能區戰畧,目的是實現“從同質競爭向協同發展轉變”,囙此,一方面要持續優化區際產業分工和空間佈局,實行產業導向和空間導向“雙重調控”。明確各地產業發展方向和空間佈局,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條件和功能定位,製定差异化的市場准入標準。另一方面要完善“區際協同、利益共用”的產業轉移常態化合作機制,完善共建園考核體系,創新園區管理模式,可借鑒深汕合作區,探索由發達地區對共建園區進行行政託管,提升合作動力。

(二)健全要素精准化配寘機制,推動要素資源有效集聚

要素資源的精准化配寘是推動重點功能區戰畧落實的有力支撐,應儘快完善與“1+3”重點功能區定位相適應的要素配寘機制。在財政方面,健全多元化的財政投入機制,在政府債券額度分配上向符合重點功能區定位的重大專案傾斜,減輕欠發達縣市的財政配套壓力。在土地要素方面,借鑒廣東在建設用地名額配寘時將“一核、一帶、一區”重點功能區作為調節因數的做法,探索建立與“1+3”重點功能區戰畧相掛鉤的建設用地名額分配機制。在綠色要素方面,在水權、碳排放權、污染權、用能權等方面探索建立市場化的區域工作聯動機制,積極打造省級層面交易平臺。

(三)加快內暢外聯的交通體系建設,强化“1+3”重點功能區的基礎支撐

儘快打通重點功能區對內對外交通關鍵堵點。一是强化重點功能區對外區域性骨幹交通通道建設,加快建設北沿江高鐵、京滬高鐵二通道、通蘇嘉甬高鐵等支撐四大重點功能區對外連通的國家高鐵主通道線路;二是推動重點功能區之間重要交通走廊儘快貫通,以更大力度推進南京北站綜合交通樞紐和寧淮城際鐵路儘快建成投用,形成以省會為覈心直連四大功能區所有設區市的高鐵網;三是完善功能區內部的交通建設,加快推進揚子江城市群過江通道、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設;加快徐州與淮海經濟區內都市直連的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建設,形成以徐州為覈心的一小時交通圈。

(四)健全“1+3”重點功能區建設的保障機制,更大力度、更高層次推進工作

完善組織推進機制,明確實施主體。加强對涉及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統籌協調,建立健全揚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態經濟區、沿海經濟帶、淮海經濟區區域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加强規劃引領,製定實施方案。突出“1+3”重點功能區功能定位、建設目標、路徑以及重點舉措,在資金投入、項目安排、改革創新等方面加强高位統籌。健全評估和考核機制,實施動態監測評估。借鑒長三角區域發展指數,構建江蘇“1+3”重點功能區發展指數,對戰畧實施情況進行動態評估,定期跟踪重點功能區戰畧實施成效及存在問題。以全省高品質考核為抓手,針對重點功能區不同定位設定差异化績效評價名額和政績考核辦法,探索對重點功能區內部在招商引資、產業項目落地等方面開展協同考核,更大力度推動重點功能區內部團結協作、一體化發展。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