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築巢引鳳為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支撐

江苏 21℃ 0
摘要: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覈心要素,人才是創新主體。近年來,江蘇積極打造人才發展現代化先行區,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大力提升人才供給質效,更大力度激發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覈心要素,人才是創新主體。近年來,江蘇積極打造人才發展現代化先行區,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大力提升人才供給質效,更大力度激發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產才融合 加力培育創新型人才

江蘇是全國較早開展博士後工作的省份之一。一直以來,江蘇緊緊抓住博士後這個最活躍、最具創新能力的高層次青年人才群體,傾心引才、悉心育才、真心愛才,推動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截至目前,江蘇累計建設博士後創新載體1628個,13個設區市95個縣(市、區)實現全覆蓋,累計招收博士後3.5萬餘人,在站博士後1.3萬餘人,各項名額均處於較高水準。

“鑒於我省重點行業產品在國際貿易中亟待突破‘碳障礙’的現實需求,我院正全力推進調研與專案申報工作,旨在通過新質生產力的引入,助力企業實現低碳轉型。”在收到江蘇省特種設備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以下簡稱“江蘇省特檢院”)全職博士後劉奇的回信時,他正身處機場候機、準備啟程前往下一個項目調研地點。“我們計畫聚焦重點產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規則和標準體系,本土化碳足迹背景資料庫以及碳標識認證等覈心領域,深入開展關鍵技術研究和行業應用示範,以期為我省產業鏈、供應鏈的綠色重構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在劉奇看來,高層次專業科技人才作為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覈心力量,面對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和監檢要求的逐漸提高,需要不斷運用專業知識,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推動檢驗科技的革新和服務能力的提升,促進監督檢驗工作向智能化和綠色化方向邁進。作為江蘇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江蘇省特檢院也在科研條件及生活保障等方面,為劉奇這樣的專業科技人才提供了全方位支持,使他們能够專心致志地投入科研工作,為特種設備安全運行保駕護航貢獻智慧和力量。

與此同時,江蘇將服務製造强省作為博士後工作的重中之重,引導博士後人才向企業集聚。截至目前,江蘇92家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14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及華為、亨通等93家頭部企業共招收博士後8876人。全省70%以上的博士後載體建在先進製造業企業,80%以上的博士後人才集聚在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有力助推了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供需對接 構建集成化人才服務體系

高校學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後備人才。日前,南京理工大學舉辦服務新質生產力專場招聘會,設定了國防軍工、智慧製造、人工智慧、新能源、新材料等專區。值得一提的是,該校將自主研發的“就業擺渡車”精准匹配系統搬到了招聘會現場,學生和招聘企業通過該系統,能輕鬆實現崗位精准匹配。何為精准匹配?“傳統的校園招聘通常是由用人單位將招聘資訊統一匯總至學校,再逐級分發給相應的學院、專業、班級和個人,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伴隨著效率的低下和資訊的逐層衰减。現在借助這套系統,我們將學生對工作地域、行業、薪酬待遇的需求與企業的崗位供給自動進行比對,確保推送到學生端的崗位資訊至少有一條符合學生對崗位的需求。”該校學工處副處長周雙喜告訴記者,除了促進供需更好地匹配,這套系統還能幫助學校及時篩選出慢就業、難就業的學生,方便就業部門進行精准幫扶。記者發現,該系統已為該校不少學生求職帶去便利。“這次招聘專場和我的專業匹配度非常高。在到現場之前,‘就業擺渡車’已經推送了50多條符合我需求的招聘資訊,方便我篩選出幾家比較滿意的企業面對面溝通。”該校自動化學院學生周青柱說。

聚焦人才服務,江蘇致力於構建一體化集成化服務體系,其中首要的便是在摸清產業人才需求方面下功夫。為此,江蘇建成全國首個省級層面人才大資料庫和產業人才地圖,面向省重點集羣繪製產業人才地圖,通過加强關聯數據比對採集應用,推動各類人才業務實現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身份資格互認,實現政策找人、免申即享各類人才政策。依託省級重點園區和行業龍頭企業,江蘇人社部門還推動建立完善產業急需緊缺人才目錄、重點專業求人倍率、產業對口優勢高校目錄、產業資深獵頭庫等關鍵資訊,進一步深化產業人才地圖分析應用。在精准引進人才方面,江蘇連續18年舉辦“百名海外博士江蘇行”活動,去年創新活動組織管道,聚焦省內16個先進製造業集羣,分市開展相關活動,靶向引才、精准引才。

固本强基 打破技能人才成長“天花板”

大國工匠是中華民族塔樓的基石、棟樑。江蘇著眼技能人才培養、評估、使用、激勵等重點環節持續發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技能支撐”。4月8日一大早,南京熊猫漢達科技有限公司傅祥技能大師工作室內便已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公司衛星通信產品裝配與調試首席技師傅祥正帶領團隊成員緊鑼密鼓地進行著衛星通信產品的試製、調試和改進工作。“像衛星通信天線這樣的精密設備,其結構件公差僅為0.02毫米,所以需要多種裝備及工裝,來保證裝配的精度和可靠性。比如軸承與結構件間的過盈配合裝配,常規的手動敲擊法不僅效率低、誤差大,還可能破壞結構件的表面。”現場,他向記者展示了前一天剛剛到貨的單柱氣動壓力機,“近期,我們希望通過改造這種壓力泵的結構、壓力及傳動等,不斷提高裝配精度和生產效率。”從業近30年,從一名普通的鉗工,到成為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解决各類“疑難雜症”的能工巧匠,他帶領團隊在一次次“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不斷改進天線研發生產工藝,並破解了天線在戈壁、高原、海洋等各種複雜環境下的諸多建設難題,在不斷的成功與失敗之間成就了匠人與匠品。截至目前,該工作室裝配的機載天線數量,已從5年前的1—2款新增至近30款,每年為公司創造產值超2億元。傅祥告訴記者,為更好地發揮技能人才在公司發展中的基石作用,每年,公司都會通過舉行技師培訓、高技能人才研修、科技對碰等活動,鼓勵技能人才在實訓中積累經驗。他也以技能大師工作室為平臺,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把技能和特長傳授給同事們,近3年為公司培養高級技師4名、技師7名。

記者瞭解到,為打破技能人才成長“天花板”,省人社廳制定出臺了《江蘇省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改革實施方案》,擴大貫通領域和範圍,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並進一步破除唯論文、唯學歷、唯資歷、唯獎項傾向,注重評估高技能人才在轉化應用科技成果、執行操作規程、解决生產難題、參與技術改造革新、改進工藝、傳技帶徒等方面的能力和貢獻。截至目前,全省累計超過1.5萬名高技能人才通過貫通取得相應層級職稱。其中超過200名高技能領軍人才直接獲得高級職稱,全省共有15人榮獲“中華技能大獎”,113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61人獲評“江蘇大工匠”。下一步,省人社廳將進一步提升職業技能培訓質效,加快人才評估改革,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優化成長成才環境,培養造就更多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範提供强有力的技能支撐和人才保障。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