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以超常規最大力度精准支持1號創新工程推動人工智慧發展跑出“加速度”

四川 23℃ 0
摘要:4月11日,距省政府第一次以專題會議研究人工智慧發展不到兩個月,四川省人工智慧學院在電子科技大學揭開面紗,成為我省人工智慧發展的又一標誌性進展。

看數據

●四川省人工智慧重大科技專項首批7個項目正式啟動,3家人工智慧領域創新聯合體、2家首批人工智慧領域中試研發平臺及四川省人工智慧算力技術創新中心正式授牌

●四川的人工智慧產業在晶片、整機、軟件、算力、人才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已聚集1100餘家相關企業,省內27所高校開設有人工智慧本科專業。同時該產業存在缺乏領軍企業、高能級創新平臺數量不足等短板

看思路

●堅持科技、產業、教育、人才一起抓、一體推進,打破校際壁壘、政策藩籬、體制障礙

●加快出臺相關實施方案,從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推進大模型加快發展、推動產業聚集發展、優化產業發展生態等方面,始終保持超常規最大力度精准支持

4月11日,距省政府第一次以專題會議研究人工智慧發展不到兩個月,四川省人工智慧學院在電子科技大學揭開面紗,成為我省人工智慧發展的又一標誌性進展。

從春節後我省密集研究部署人工智慧發展,並將這項工作確定為今年的1號創新工程,到此次四川省人工智慧學院揭牌,背後均體現出我省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的强烈訊號:超常規最大力度精准支持。

當前,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引擎的人工智慧正飛速發展,我省推進的1號創新工程跑出“加速度”。

形成聚合力

推動成果加快轉化為結果再成為成品

四川省人工智慧重大科技專項首批7個項目正式啟動,3家人工智慧領域創新聯合體、2家首批人工智慧領域中試研發平臺及四川省人工智慧算力技術創新中心正式授牌……3月,一批人工智慧領域的重大專案、創新平臺密集佈局。

“現時,3個針對人形機器人大腦部分的理解推理模型正在加速開發。”成都睿樂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睿睿表示,公司籌建的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有望在本月內揭牌。人形機器人賽道競爭呈白熱化,借1號創新工程東風,他們有信心在發展窗口期不落人後。

速度背後,是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四川的人工智慧產業在晶片、整機、軟件、算力、人才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已聚集1100餘家相關企業,省內27所高校開設有人工智慧本科專業。但同時,該產業存在缺乏領軍企業、高能級創新平臺數量不足、高端人才短缺等短板。

要推動更多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為發展結果、成為產業成品,需要發揮優勢,形成合力。

科技廳日前發佈的《2024年人工智能領域首批項目公示清單》正是最佳體現——57個項目,承擔單位不僅有電子科技大學、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高校院所,也有成都睿樂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恒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

四川還佈設一批創新平臺,組建起一批創新聯合體。

與共建高校溝通智慧數字人的感知算灋和數據運營合作,與兩個地方政府數據集團擬定聯合實驗室合作協定……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肖雪松最近“累並快樂著”。由他們牽頭建設的四川省智慧數字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不久前掛牌。

“此前,我們遇到如何實現數字人的快速互動和場景適應性等問題,需要用新的科技手段和商業模式來解决。”肖雪松表示,1號創新工程正好“雪中送炭”。

不走尋常路

始終保持超常規最大力度精准支持

新落地的四川省人工智慧學院,採取“1+N”政校企院共建模式。

這種人才培養從一校到多校多企、科技創新從單一團隊到聯合攻關的全方位融通,體現出四川推進1號創新工程中的一個重要思路:堅持科技、產業、教育、人才一起抓、一體推進。

打破校際壁壘、政策藩籬、體制障礙,這樣的“超常規”,已成為四川發展人工智慧的關鍵字。

“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和科技革命性突破就是要‘不走尋常路’,加快使四川人工智慧走在全國第一方陣。”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CEO沈複民建議,還可以打造一批大模型行業應用標杆案例與示範場景,設立專項股權投資引導基金等,為企業提供最急需的土壤與動力。

成都潜在人工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運營官陳洪宇表示,發展人工智慧有“三要素”:算力、數據、人才。他們在攻克算力成本和性能優化等問題上仍存在難點。

成都海藝互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盛冕認為,在目前國內AI算灋的存量人才不足的情况下,後續人才儲備,是AIGC企業在長跑中拉開差距的關鍵。

“現時瞭解到,省上已針對加强算力設施建設、數據要素供給,推進人工智慧大模型加快發展等方面加速佈局,這將給人工智慧產業帶來長久的助力。”陳洪宇說。

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正在加快出臺相關實施方案,從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推進大模型加快發展、推動產業聚集發展、優化產業發展生態等方面,始終保持超常規最大力度精准支持。

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大力鼓勵激勵包容顛覆性、前沿性、引領性創新。

比如,四川將聚焦高級機器學習、類腦智慧等領域,加强前沿基礎理論創新;針對人工智慧晶片、人形機器人等領域,進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從0到1”突破的同時,更加敏銳捕捉重視創新“原點”。(記者文露敏)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