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沒有誕生在矽谷而是在最老社區上海也在探索承接科技回歸都市中心

上海 37℃ 0
摘要:

  記者戚穎璞

  新與舊的碰撞,最是抓人眼球。接連拋出ChatGPT和Sora兩個重磅“炸彈”的顛覆性創新科技公司OpenAI,居然不是誕生在美國矽谷,而是來自舊金山最老的社區。據說,馬斯克創立的腦機介面公司Neuralink,曾經也在這裡。

  為什麼不是矽谷?誠然,矽谷依然是全球頂尖高科技企業雲集之地,但新趨勢已難以忽視——在全球範圍內,高科技企業正在回歸都市中心。

  這一次,上海與全球一流都市站在同一起跑線。黃浦江畔,在更新中實現功能置換,成為一條貫穿城區的嶄新的創新生態帶。在市中心,科創園區點點星星,穿插坐落於梧桐密佈的街區。

  規劃專家認為,“構建創新區,是大都市在存量時代下啟動科技創新的一條全新路徑。”已經宣告全面進入存量發展階段的上海,如何通過都市更新和空間資源配置,更好地承接科技回歸的大趨勢?

  機遇不少,挑戰也不少。

  科技回歸與城區復興雙贏

  城區為何有如此强大的魅力?“是活力,是這裡年輕人鍾愛的、非常蓬勃的力量。”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浦東引領區分院副院長黃軼倫說。

  科技公司未必全都鍾愛充滿科幻感的現代化社區。OpenAI總部所在的舊金山教會區“現身說法”。這處傳統多元社區,街頭文化、嬉皮士文化興盛,藝術場景眾多。這裡有壁畫建築、音樂集市;有全美排名第一的美食街,比科技公司還出名;有快閃店一條街、戶外啤酒屋和咖啡館;還有藝術公園、大草坪,可以舉辦各類活動……多元、艺文、好玩、便利,舊金山教會區吸引創新創業人才、創業公司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創投機构集聚,成為美國新興科技公司選擇設立辦公室的熱門地區。

  為托舉科技回歸的趨勢,舊金山提出打造“未來崛起的AI都市創新區”,發佈《教會區行動計劃2020》和《舊金山市中心複興路線圖》來强化城區優勢,鼓勵靈活複合的土地使用方案;新增底層商業空間和社區服務;提供混合收入的住房和辦公空間;塑造步行街道和公共空間等。

  放到生活場景裏,這樣的趨勢更好理解——人們在公司附近就能看展,戶外隨處可見文化藝術展示;下樓就能喝到咖啡、參加活動;不同收入人群都可以找到合適的住所……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如今,人才對生活品質的需求越來越高,只關注產業本身已遠遠不夠。舊金山推崇的社區營造、多元功能、文化包容,著眼點都是人。

  借助空間塑造,城區實現復興,達成雙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外不少大城市出現了都市空心化現象,如當時的美國西雅圖,市區人口幾乎停止增長,甚至萎縮。此後,西雅圖南湖聯合區發揮湖區優勢,改造倉儲集聚帶,融入運動、文化、商業功能,逐步成為全美知名科創區,亞馬遜全球總部也搬到這裡。2020年普查資料顯示,西雅圖市區人口在十年裏增長超過20%,這和南湖聯合區的復蘇密切相關。

  科創要素在鬧市快速流動

  什麼樣的環境可以造就創新公司?有沒有可以遵循的規律?

  黃軼倫認為,創新很難人為規劃,但可以通過營造創新區激發創新。從美國西雅圖南湖聯合區、劍橋市肯德爾廣場,到英國倫敦國王十字街區,再到日本東京—橫濱智慧製造產業區……全球都市正加快佈局,打造市區創新區,進一步增強科創吸引力競爭力。

  在調研了全球頭部都市創新區,以及B站、美團等多家新經濟企業之後,黃軼倫帶領的團隊發現,符合年輕人偏好的創新區具備三個特性——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既有頭部機构,可以輸出知識和資源,也有多元活力社區,還有公園、文體、商業和交通配套。

  更具包容性的空間載體。構建這樣的空間載體,目的是創造更多促使人們走出辦公室、充分交流溝通的公共環境。

  能激發創新的環境氛圍。這樣的氛圍讓“邊玩邊工作”“寵物友好”“運動社交”成為可能。“年輕人鍾愛的創新區是無邊界的,不被定義的。”規劃專家認為。

  借助都市更新,上海城區的科創動能湧動。

  規劃中的創新理想社區,正在黃浦江畔初具雛形。在徐匯—前灘地區,吸引眾多製造業和科技企業入駐,這與其極具包容性的區域規劃有密切關係。域內辦公樓宇租金從每平方米5元至12.3元,住房租金從每月幾千元到數萬元,梯度佈局涵蓋各類人才需求。在楊浦濱江,科創元素也在成長。除了B站、美團、抖音等科技企業,域內正在接洽更多頭部機构。在沿江腹地,具有海派特色的文化社區正在成形。長白新村街道228街坊整體風貌改造之後,引入保障性租賃住房,融合健身、餐飲、交流活動區,入住率達到96%,很多租客是來自B站和美團的員工。

  憑藉無人駕駛卡車在《流浪地球2》中驚豔亮相的西井科技,是國內少有具備全棧式開發能力的人工智慧公司。這個科技新星,既不在高大上的辦公大樓,也不在偏遠的產業園,而是藏在長寧“上海矽巷”裏。

  1.48平方公里的“上海矽巷”沒有圍牆,涵蓋愚園路、武夷路、上生新所等網紅點比特,居民區、公園、商鋪點綴其間。這些年,長寧還通過廠房改造等手段,形成了近80萬平方米的樓宇空間供給。“我們的辦公空間很有意思,樓上是研發中心,樓下有普拉提課程,轉角遇到咖啡館。”西井科技副總裁兼全球發展負責人孫馳說,絕大多數西井員工是年輕的名校高才生,追求品質生活,市區是辦公首選地。

  “上海矽巷”藏龍臥虎,除了中國科學院下屬研究所、高校,還有543家科技企業坐落其中,不少是西井科技的上下游公司。如果不是特別留意,很難發現在這樣車水馬龍的鬧市,科創要素也在快速流動著……

  以人為本規劃培育更多創新區

  西井科技距離江蘇路地鐵站不遠,不少員工還保持著每天“從江蘇到江蘇路的通勤”。這句內部的玩笑話,透露出企業的無奈——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市區高昂的居住成本依然是負擔。

  研究表明,能够驅動科技創新的空間,往往具備極强包容性和成本優勢。通過規劃,打造符合年輕人需求、托舉科技回歸都市趨勢的都市空間,不失為培育創新動能的一條新路徑。

  專家認為,一方面,都市治理要通過精准服務滿足年輕人的居住和生活需求。都市更新規劃師應當考量,如何在市區配寘更多的夜間跑道、集市區、燈光秀場、酒吧街區,從而為年輕人創造更多夜生活的氛圍?如何在廠房改造中,創造更多通透空間,促進人們的交流欲望?在濱水岸線,如何充分利用親水岸線打造更多活動場所、共創空間?另一方面,都市更新是市區產業復興的契機。上海新一輪舊區改造,在保障民生的同時,加快了城區功能置換和能級提升。從全市來看,能否對標國際一流都市,讓更多片區强化培育創新區,從而激發更强引力,創造更大價值?

  當然,在市中心培育創新區,並非要弱化新城和郊區,正如矽谷與教會區也不是此消彼長的“零和”關係。2017年出臺的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首次在張江提出“城”的概念,恰恰是響應了人才對產城融合的强烈訴求。上海正全力建設的五個新城,同樣將“產城融合”“藍綠系統”作為重要的規劃主題。

  相較於中心城區,市郊的產業區在多元社區塑造和文化挖掘方面仍有提升空間。日前,青浦區率先啟動探索,將在華為青浦研發中心周邊試點金澤西岑村鄉村風貌單元,通過“藍綠環繞+金色打底+科技賦能”打造世界水鄉理想村,集聚科創產業人群。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