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春光爛漫。滿山櫻花燦若雲霞,堆雲疊雪似人間仙境……無錫太湖黿頭渚風景區成為今年賞櫻遊的熱門景點之一。吹著清新的湖風,沿湖賞花的遊客可能不知道,這裡曾飽受藍藻暴發、水體發臭的困擾。但如今,太湖邊已聞不到藍藻异味,這得益於江蘇近年來大力開展太湖治理,從水到岸,全面築起太湖生態安全屏障。
太湖治理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反復強調的“國之大者”。“太湖連續16年安全度夏、水質藻情創16年來最好水準”,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推動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江蘇專場上,我省亮出太湖治理的“雄心壯志”:為太湖增添更多美麗色彩,為“淺湖深治、大湖永治”積累經驗,樹立起全國湖泊治理的標杆。
眼下,我省2024年太湖安全度夏應急防控工作全面啟動。站在新起點上,江蘇如何踐行“國之大者”,守護萬頃碧波?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本質治污,大力削减外源入湖
長蕩湖、滆湖是太湖上游重要的“前置庫”和“淨化池”。
“‘十三五’以來,金壇區投入70多億元,對長蕩湖的住家船、餐飲船、工作船等各式各樣的5611條船隻全部進行清理;拆除網圍近6萬畝,打出了一套退人退企、清淤退漁、生態修復的‘組合拳’。”金壇長蕩湖旅遊度假區管理辦公室應急管理和生態環境局局長陳輝介紹,2023年,長蕩湖水質首次提升至Ⅳ類,總磷、總氮同比分別改善21.2%、25.3%。
從“生產湖”變身“生態湖”,長蕩湖一湖清水還複來。作為洮滆片區水環境治理“主戰場”,新的一年,金壇將全力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實現“一湖之治”向“全域聯治”轉變。同時對長蕩湖生態綜合治理開展“回頭看”,重點實施“三大工程”:一是沿湖陸生植被恢復提升工程,建設沿湖20公里,寬度10—50米的陸生植被景觀帶,並建成生態通道35公里;二是湖體植物改善工程,持續推進湖心區2.6萬畝水生植物恢復行程;三是濕地系統優化工程,有序推進沿岸生態緩衝區建設,2024年重點實施北岸“14公里地形重塑、0.8平方公里潜灘、7平方公里濕地”生態緩衝工程。
宜興市位於滆湖上游,是滆湖重要匯水區域。“近年來,通過滆湖上游(宜興)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我們關閉所有工業企業的排污口,通過地下管網收集農村生活污水,禁止河邊放養雞鴨等家禽,對水產養殖池塘進行生態化改造,曾經的廢棄魚塘變身省級濕地公園。”看到村裡環境喜人的變化,宜興市官林鎮南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軍林深感村民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新增城鎮汙水處理能力49.1萬噸/日,累計處理能力達950萬噸/日;出臺《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進一步收嚴排放標準,流域61家城鎮汙水處理廠實施新一輪提標改造;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83.8%,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約43個百分點……2023年,江蘇不斷加強太湖流域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管網“應接盡接”、污水“應收盡收”。
“太湖上游的湖西片區入湖污染物總量,約占我省入太湖污染總負荷的七成,對太湖水質改善至關重要。”省生態環境廳廳長蔣巍介紹,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江蘇要聚焦主要入湖河流及上游關聯骨幹河流組織開展監測溯源,形成問題清單、任務清單和項目清單,“一河一策”編制水質達標提升方案。突出抓好洮滆片區綜合整治,一體推進洮滆片區產業轉型、污染治理、生態保護。
綠色發展,全面推進轉型陞級
江蘇南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涉磷企業,涉敏感源西太湖。“公司採取了一系列舉措:建立實驗室,利用快速檢測儀檢測雨水排口總磷、線上監測監控污水口;對涉及排水的含磷原輔料進行替換;新建一條拋竄清洗線中水回用設施,加强中水回用等。現在公司年用水量4.5萬噸左右,節約用水量7000多噸。”該公司安環首長章正嶽說,廢水中總磷排放量從1.4噸削减至不到0.2噸。
始於治理,終於轉型。南方精工總磷排放量的“斷崖式”下跌是我省對太湖流域涉磷企業整治的一個縮影。2023年,江蘇太湖流域新增工業汙水處理能力7萬立方米/日。《太湖流域涉磷企業專項整治方案(試行)》印發後,我省對流域兩萬多家涉磷企業按照“規範提升一批、入園進區一批、關停淘汰一批”原則持續深化整治,全面建立“磷帳本”“磷清單”。截至2023年底,8987家企業完成“一企一策”整治方案編制,6970家企業完成規範化整治。
常州市經開區橫山橋鎮是“蘇南模式”的發源地之一,該鎮八方工業園原有320家工業企業,涉及“危污亂散低”企業有250家左右。如今,橫山橋鎮重塑八方工業園,新建萬洋科技眾創城。
“一期項目正在施工階段,該項目片區原有的250家‘危污亂散低’企業,現在已經全部撤除,園區圍繞高端智慧裝備、新材料、電子資訊等新興產業進行招商,嚴格杜絕帶污染的企業進入產業園。預計首批廠房於今年12月交付投運。”常州萬洋科技眾創城專案負責人翟惟斌說,届時,園區畝均稅收將從原先的不足5萬元提升到30萬元。
放眼整個太湖流域,江蘇堅決遏制流域“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推進流域傳統產業大力實施“淘汰落後、老舊更新、綠色轉型、產品提檔、佈局優化”五大行動;加快編制《太湖流域禁止和限制的產業產品目錄》,出臺《傳統產業煥新工程實施方案》《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去年,蘇錫常三市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62家,占全省總數近六成;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66家、綠色工業園區16個,省級綠色工廠498家。
“現時,我們將太湖治理納入新一輪部省共建合作協定,持續提升太湖治理水准。”蔣巍建議,下一步,太湖治理要在綠色發展上下更大功夫,制訂太湖一級、二級保護區範圍內工業企業關閉搬遷、改造提升計畫,把有限的環境容量、排污總量騰挪出來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繼續謀劃實施一批高水准、强帶動、永續的環境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內源減負,加快推進污染出清
《江蘇省太湖生態清淤專項規劃》和《加快推進新一輪太湖生態清淤工程實施方案》提出,至2030年,全省完成太湖生態清淤總量4059.6萬立方米。
無錫市梅梁湖湖面上,世界首創、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生態清淤智能化一體平臺船“太湖之星”首次投入使用,每日可穩定清淤5000立方米,並同步在船上實現淤泥壓濾固化。2024—2029年,無錫計畫每年完成太湖清淤425萬立方米,2030年計畫完成太湖清淤404萬立方米。
站在梅梁湖的入湖口,可以看見湖中央形似帆船的高壓控藻井向外“伸出”三條粗壯的“鏈子”,對水面藍藻進行攔截導流,將它們引至深井中。“深井壓力可以降低水面藍藻繁殖密度,防止近岸大面積發生藍藻水華。”無錫市水利局副局長蘭秀凱介紹,眼下,梅梁湖離岸防控工程二期、梁溪河入湖河口藍藻防控工程正在建設中,力爭今年5月完工並投入使用。從湖口到近岸,無錫層層防控,建立起藍藻“防、擋、撈、控”綜合防控體系,構建固定打撈為主、機動打撈為輔的藍藻收集網絡。
太湖淤泥、藍藻加速出清的同時,淤泥和藍藻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置也按下“快進鍵”。在江蘇神力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酵車間裏,由藍藻製成的“營養土”堆積如山,記者用手抓起一把,感到土質鬆軟且無異味。“我們創新研發了藍藻協同秸稈發酵處置資源化利用系統,利用藍藻含氮高、含水分高,秸稈含碳量高、含水分低的‘互補性’,通過協同配比深度發酵後,形成有機質含量高、氮磷鉀豐富的有機肥。”該公司技術總監尋立之說,公司2022年處理秸稈5700多噸、藍藻17621.93噸,生產有機基質1萬多噸。
生態擴容,持續改善流域生態
流水潺潺,鶯啼鳥囀。在蘇州太湖生態島金庭鎮南部的消夏灣濕地生態安全緩衝區,記者看到,通過“三道關”,濕地系統即可將夾雜化肥農藥的雨水淨化。“在太湖入湖河道消夏江3.3公里長沿岸,我們建設了15.5公頃各類功能型濕地,治理周邊4平方公里範圍的農村面源污染。”該項目運營方、蘇州德華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師馮桐介紹,淨化後產生優於地表Ⅲ類水的清水,從消夏江流入太湖,為太湖補充清潔水源。
統一“生態”與“生產”,兼顧“顏值”與“產值”。2023年,江蘇穩步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建成生態安全緩衝區18個。支持無錫宜興龍山、蘇州吳中西山島、常州溧陽天目湖等“生態島”試驗區建設。流域濕地保有量穩定在59.6萬公頃,自然濕地保護率達73.8%。
環境有價,損害擔責。“作為全省首個綜合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示範基地,太湖生態島通過建立生態修復項目庫實施清單‘雙向匹配’機制,高效便捷地開展替代性修復。對生態造成損害的企業,可以選擇補種複綠、增殖放流、勞務代償等管道,在太湖生態島上進行异地修復。”蘇州市吳中生態環境局法制宣教科科長賀亮介紹,截至目前,基地共落地修復案件45件,涉及修復資金約224萬元。
獲國家綠色發展基金3.4億元股權投資款的“引江濟太”江陰段EOD項目正在建設,該項目總投資29.06億元,共包含3個生態治理類項目和2個科創文旅類項目。“其中,第十三届江蘇省園博園和綺山湖科創穀(一期)項目建成後獲得的收益,可以反哺生態治理上投入的資金。”無錫市生態環境局財審處副處長潘瑤說,EOD模式的特點就是將環境治理類的項目與周邊產業開發的項目打包,最終實現生態價值化、產業綠色化。
推進太湖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更是一項長期工程。過去一年,是江蘇對太湖治理認識最深、力度最大、舉措最實、成效最顯著的一年。隨著太湖治理的邊際效益顯現,下一步如何更好唱響新時代人水和諧共生“太湖美”?
《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太湖湖體水質實現“穩Ⅳ爭Ⅲ”,更高水准實現“兩保兩提”;到2030年,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太湖湖體水質達到Ⅲ類;展望2035年,將太湖打造成為世界級生態湖區。
據瞭解,今年治太的目標是:太湖湖體總磷平均濃度力爭達到0.05毫克/昇,湖心區水質年均達到Ⅲ類,西部湖區水質持續改善。今年,無錫用於太湖治理的年度投資將達113.6億元,也是連續第三年實現治太投入超百億元,204個工程項目直面難點“對症下藥”,涉及供水安全、工業治理、河道整治、生活治理、生態清淤等十大類,更加注重提高與治太目標的匹配度,年度投資億元以上重點工程多達33個,每一個都是治太需啃下的“硬骨頭”。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