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先强農,農强方能國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戰略部署,在去年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要訓示中強調,“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立足“三農”、著眼全域,首次明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在“三農”工作中地位和作用,首次把“千萬工程”作為典型案例寫入標題,聚焦“兩個確保”(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三個提升”(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准、提升鄉村建設水准、提升鄉村治理水准)、“兩個强化”(强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强化農民增收舉措),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系統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衕誌為覈心的黨中央一以貫之、始終重農强農的戰畧考量。省委一號文件深入貫徹中央部署要求,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的重大任務,緊扣“穩產、增收、四提升(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准、農業科技裝備水准、鄉村建設水准、鄉村治理水准)”,部署了7個方面30條重點工作,並力求在更多領域、關鍵環節率先實現突破,加快建設農業强、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充分彰顯了“走在前、做示範”的責任擔當。
高品質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品質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在參加十四届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新征程上推動高品質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蘊含著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強調“强化農業科技支撐”,提出“優化農業科技創新戰畧佈局,支持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大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推廣應用力度,提升農業科技與裝備水准”,等等。這些重要部署,實質上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部署,强化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引領推進農業現代化走在前,有五個方面需要重點把握。
一、擦亮“種子晶片”,更好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强、種源自主可控。糧安天下,種為糧先。種子是農業的“晶片”,關係國家糧食安全,關乎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關涉農產品全球競爭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裡”。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完善聯合研發和應用合作機制,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選育推廣生產急需的自主優良品種。江蘇種質資源豐富,在水稻、小麥、活豬、水產等新品種創制上基礎較好,不僅端穩了自身8500多萬人的飯碗,而且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但對標國際先進水準和國內領先省份,對照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方面,地方特色資源市場開發不够;在生物育種前沿技術應用方面,全基因組學、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等科技瓶頸有待突破,智慧、高效、定向育種創新能力需要加强;在種業創新支撐體系建設方面,國家級創新平臺數量少,數位種業建設相對滯後。要把發展難點作為攻堅重點,充分發揮農業基礎好、科研實力强優勢,搶佔科創制高點,為打贏種業翻身仗展現更大作為。一要保護利用好種質資源“基因庫”。堅持全面保護、多元化利用,加大種質資源庫、種質資源保護區和保護地建設力度,深入推進資源精准鑒定,高效挖掘更多優异性狀,建立公平共亯的惠益機制,促進種質資源優勢不斷向創新優勢和產業優勢轉化。二要夯實骨幹種企供種“基本盤”。强化政策、資金、項目支持,引導資源、科技、人才、資本等要素向重點優勢企業集聚,聚焦重點品種、重點領域和重點環節,著力打造創新領先、治理先進、管控高效的龍頭種企,更好發揮創新主力軍作用。三要建設更多種業創新“聯合體”。統籌農業科研院所、企業及地方資源,一體化配寘資金、項目、人才、科技等創新要素,綜合組建集種業產學研用於一體的綜合性創新平臺,推動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推廣提質增效。四要打好種業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當前,國際育種已進入“常規育種+生物技術+信息化”的育種“4.0時代”,“一個基因成為一個產業”已經成為現實。要緊盯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智慧育種等前沿技術,集合產學研優勢力量,加强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協同上中下游育種組織開展良種聯合攻關,培育高端優質專用新產品,降低種業對外依存度,進一步提升種企國際競爭力。
二、推進“數農融合”,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數位賦能,農業有“質”更有“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資訊技術發展智慧農業”,並要求“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實施數位鄉村發展行動,發展智慧農業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在耕地面積有限的基礎上,我省糧食總產連續10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農業生產力進入較高的平臺期。要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路化、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水准,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重點在“三個化”上下功夫求實效:一是加强數位基礎設施一體化佈局。加快5G網絡、資料中心、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物聯網、大數據、雲平臺等新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積極推進糧食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和數據資源彙聚共亯,建好用好農業農村用地“一張圖”、農事服務“一張網”,推動農業大數據轉起來、用起來,促進農業生產組織更加精准高效。二是推進生產數位化轉型。集中資源和力量攻克大田、園藝作物感測器瓶頸科技,加快“數位農情”建設,構建系統配套的智慧溫室集成科技體系。針對規模農田、溫室大棚推廣種植環境監測控制、“水肥藥”精准施用、土壤作物智慧管理等科技裝備,建設一批“無人化農場”。大力發展裝備化養殖,在規模化畜禽水產養殖場批量建設“無人化牧場”“無人化漁場”。三是加快科技產業化進程。緊跟世界智慧農業科技發展趨勢,以推動重大產業項目培育為依託,聚焦農業智慧裝備製造、農業感測器與測控終端設計及製造、農業軟件與新興資訊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實施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培育工程,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精准對接、融合發展,為發展智慧農業提供强大有力的科技裝備支撐。設施農業是提高資源利用率、新增食物供給能力的重要途徑。要堅持向非耕地要面積、向立體要空間,大力發展日光溫室、植物工廠和集約化畜禽養殖,加快推進陸基和深遠海養殖漁場建設,統籌推進老舊設施改造和提檔陞級,進一步提高設施農業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准。
三、聚力“機械强農”,著力構建更加系統完備高效的農機裝備創新體系。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管道、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來,我省積極發展農機裝備,糧油作物、特色農業機械化不斷取得突破,但也還存在農機裝備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强、高端裝備供給不足、農機化設施功能和服務效益不够完備等薄弱環節。要加快先進農機裝備創制應用,著力補鏈、穩鏈、强鏈,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陞級,促進提高農業生產力。具體突出“四個注重”:一是注重“卡脖子”科技攻堅突破。以應用場景為牽引,以打造標誌性高端農機產品為抓手,深入實施專項研發攻關項目,將高端精密液壓件、農業智慧感測器、大型高效複合型農機具等關鍵部件和整機裝備列入,用好人工智慧、5G、北斗導航等領域的先進成果,“清單式”推動一批關鍵技術裝備自主研發、國產化替代。二是注重“產學研用”協同發力。建立“產業界出題、科研界答題”機制,探索“揭榜掛帥”新型項目組織管道,推動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成立聯合體,鼓勵共同申報綠色智能化農機重大研發項目,促使成果及時轉化,實現市場需求、研發、推廣的同頻共振。對農機人才培養規模大、“新農科”“新工科”融合優勢明顯的高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設立重點實驗室。三是注重“專精特新”一體推進。大力發展綠色低碳農機裝備,加强農機農藝融合推廣應用,加大丘陵山區先進適用、小型智慧農機研發與推廣,加强“數據上雲”,促進創新反覆運算。同時,深入推進農田宜機化改造,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地流轉、土地整理、服務體系建設等與智能化農機應用結合起來,推動綠色智慧農機裝備更大規模普及利用。四是注重“政策直補”扶持激勵。加大對綠色智慧農機設備補貼力度,深化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在補貼資質方面突出農機科技自主創新,拓寬農機創新產品取得補貼資質條件,對高端綠色智慧創新農機產品開闢綠色通道。
四、强化“雙輪驅動”,切實用好科技這一利器和改革關鍵一招。推進農業現代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改革是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强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改革完善“三農”工作體制機制,為農業現代化增動力、添活力。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强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强化農民增收舉措。“兩個强化”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要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全面啟動鄉村資源要素。在科技創新上,要更好統籌點與面。“點”上求突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生物育種科技、現代農機科技、智慧農業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科技等重點領域,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進行核心技術攻關,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科技成果。“面”上抓推廣,立足現有的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以“科研+基地+農戶+企業”等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打通科技進村入戶的堵點卡點,使更多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農民實際收益。在深化改革上,要更好把握時度效。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强化改革舉措集成增效,讓“人地錢”等資源要素更多彙聚鄉村、服務鄉村。順應現代農業發展趨勢,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以小農戶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加快打造高素質生產經營隊伍,解决好“誰來種地”問題。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嚴格控制農村集體經營風險的前提下,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
五、啟動“第一資源”,持續加强高素質創新型農業人才隊伍建設。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新質科技的創新、掌握、使用都需要“新質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畫,加大鄉村本土人才培養。我省有農業科技人員2.8萬多人,但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大多集中在農業高校或科研院所,隨著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農業+”業態反覆運算陞級,按學科、按領域、按專業的傳統農技人才培養使用模式面臨挑戰,“三農”發展急需的跨行業、跨領域、跨業態複合型科技創新人才匱乏。要充分發揮江蘇農業科教“富礦”優勢,加强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夯實高水准建設農業强省的人才支撐。一要堅持立足全域服務發展。聚焦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細分供求缺口,通過“三個一批”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即培養一批具有原創精神、具備交叉學科素養、掌握前沿科技的農業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培養一批能够在重大農業科技專案、創新平臺建設、產業科技體系中挑大樑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培養一批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服務農業農村的鄉村振興實用人才隊伍,促進人才規模、質量和結構與“農業現代化走在前”相適應相協調。二要堅持綜合施策推動發展。健全城鄉、區域、校地校企間人才培養與交流合作機制,暢通智力、科技、管理下鄉通路,推動工程、項目、資金等要素與農業農村人才一體化配寘,堅持本土培育與外來引進相結合,實現人才隊伍共建共用共用,集聚發展合力。三要堅持守正創新引領發展,在落實中央明確的各項人才政策“規定動作”基礎上,做好農業農村領域人才隊伍建設的“自選動作”,加大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力度,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加快形成人才引領發展的新局面。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