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璽撼
上海2022年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5年,完成全市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評估,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和生物多樣性監管資訊系統,初步形成以生態保護紅線及自然保護地為覈心、都市生態空間網絡為框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格局。
記者日前從上海生態環境部門獲悉,摸清生物多樣性“家底”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進入實質性的調查評估階段。
相比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人們可能更熟悉人口普查、經濟普查,這次“摸家底”具體有什麼不同?有什麼門道?
專業要求相當高
這一次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將綜合上海相關領域的所有力量,調查的全面性、系統性、協同性均“史無前例”。
“以前是各做各的,科技、標準不太一樣,導致數據無法互動,結果只知道某個區域某個時間點有多少物種,但物種、區域之間的關聯不清楚。”上海市生態環境局二級巡視員屈計寧坦言,全面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是一項十分複雜艱巨的任務,在有限的時間裏必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收穫也是巨大的——大家按照統一的科技、標準開展調查,獲得的資訊數據才能有效互動、“碰撞出火花”,為上海更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指明方向。
“這是一項對專業要求相當高的精細活。”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副教授宋坤以縣域陸生哺乳動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為例,根據生態環境部發佈的相關技術規定,光調查方法就有樣線法、紅外相機自動拍攝法、直接計數法、樣本法等10種。
比如樣線法,是沿選定的一條路線觀察並記錄樣線兩側出現的野生動物或其活動痕迹,糞便、體毛、爪印、食痕、臥迹、尿迹、洞穴等,都要記錄下來。
樣線的劃定、數量、長短、走法也有講究。指著中國地圖,宋坤說,全國按相關標準被分為近10萬個生物多樣性調查網格,每個網格長寬都是10公里,上海全域涉及的網格有近百個。若是以陸生哺乳動物為調查對象,按照上海的面積,要從近百個網格裏選出不少於40個,每個網格每次設兩三條調查樣線,每條長度一般在3公里至5公里。調查速度根據調查工具確定,步行的話每小時走一兩公里,開闊地域開車的話每小時行駛10公里至30公里。如果是上海生態環境質量好、陸生哺乳動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比如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地以及其他原始植被分佈區等,屬於重點網格,還要新增調查的强度。
生境破碎化挑戰
雖然有全國統一的標準規範,但上海“摸家底”時需要因地制宜進行調整。
記者從長寧區瞭解到,該區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工作方案已進入評審階段,在樣線設計上遇到了都市生境破碎化的挑戰。
長寧區生態環境局大氣與水環境管理科科長張婧介紹,根據現時的安排,長寧區陸生生物多樣性調查樣區為中山公園和新虹橋中心花園,由於面積小於25公頃,且公園內有不少人行道路、公共設施等形成的“中斷點”,要在其中找到一條綿延3公里以上的樣線,還要和公園邊界保持50米以上的距離,難度不小。這也是上海中心城區進行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時普遍遇到的難題。
“我們打算把區域內一些相鄰的生境‘碎片’以組團的管道進行‘摸底’。”張婧表示,長寧區計畫在兩座公園的基礎上,增設4個組合式調查點比特:外環林帶和樂頤生境花園、中新涇公園和中涇生境花園、西郊飯店和虹旭生境花園、華山綠地和幸福頌生境花園。
對長寧區而言,這些“碎片”都有一定的生物多樣性基礎,即使由於面積偏小、樣線偏短等因素,調查數據可能無法納入全市體系,但對所在區域的居民來說意義重大,這將是他們第一次清楚地瞭解到和多少自然精靈“同處一個屋簷下”。
和長寧區類似,普陀區、嘉定區也結合轄區內生物多樣性分佈特點,分別將桃浦智創城、嘉定瀏島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等重點區域納入區級調查工作範圍。
作為上海最早啟動“摸家底”的四個區之一的青浦區,在調查物種上率先以越冬鳥類為切入點。截至目前,已調查記錄到鳥類68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5種。
離不開公眾參與
2021年夏天起,家住金虹苑的周其雲有了新的興趣愛好,躲在社區角落的一堵牆後,透過長條縫隙觀察牆外的陸家浜,“住了20多年,才知道附近有這麼多鳥,白鷺和夜鷺最多”。如今,牆後這座名叫“常馨”的生境花園已成為老周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也從看熱鬧的居民陞級為花園主理人。
去年11月28日,老周偶然發現的白頂溪鴝還重繪了上海的鳥類記錄,四面八方的觀鳥愛好者紛至遝來,有人連拍了上千張照片。
“在花園裡,每天都有新發現。”老周告訴記者,最近園子裏發現了商陸、匍匐筋骨草、馬利筋,還有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花野草,從來俗仔過,懷疑是鳥兒攜帶的種子或植株入土生根,也可能是那20多只喜歡打鬧的赤腹松鼠從別處帶來的。
張婧表示,像老周這樣熱愛自然的社區志願者還有很多,他們的日常監測和發現可以為全市“摸家底”提供重要的一手資料,只需經過專業培訓,並提供相應的設備和上傳數據的平臺。
“我們將通過更豐富的活動來引導、鼓勵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海市林業總站副站長李梓榕表示,上海這次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的主要原則就是綜合相關領域的所有力量,提升調查的全面性、系統性、協同性,哪怕是不够專業的公眾,只要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感興趣、有熱情,也可以參與“家底”調查。
此前,上海已有不少成熟經驗。上海市林業總站、復旦大學保護生物學研究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組織聯合發起的兩次“貉口普查”是中國第一個在特大型都市以公民科學的組織管道進行的都市野生哺乳動物調查活動。都市荒野工作室等組織開展的上海傳粉昆蟲公民科學項目(一期)中,志願者在71科209種開花植物上監測到7目51科大於90種傳粉昆蟲,為上海相關部門的生態規劃提供了參攷依據。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