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東灘候鳥越來越多東灘自然保護區迎鳥類環志期

上海 22℃ 0
摘要:

  記者茅冠隽

  今天是“國際愛鳥日”。位於崇明最東端的東灘自然保護區,又迎來春季鳥類環志期。今年東灘自然保護區的春季鳥類環志工作從3月25日開始,將持續至5月中旬。截至記者發稿,工作人員已為5只大濱鷸完成環志工作。

  崇明開展鳥類環志工作,最早可追溯到1986年;從2002年起,崇明每年春秋兩季都會進行環志工作。截至目前,崇明東灘共環志鴴鷸類水鳥約60種,總數超過5萬只,以大濱鷸、長趾濱鷸和黑腹濱鷸為最多。

  鳥類環志,是用來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及規律的重要手段,是指將一個金屬或塑膠製成的環形標誌戴在候鳥身上,上面刻有國名、組織、編碼等資訊,當同一隻鳥被其他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捕獲並環志時,便可瞭解該鳥類的遷徙方向、路線、時間等資訊。

  鳥類環志工作啟動

  開展鳥類環志,第一步是“捕鳥”——只有抓到鳥,才能在鳥脚上套金屬或塑膠環。在崇明,有一個“捕鳥”高手。

  淩晨4時,崇明區陳家鎮八滧村村民金偉國已經起床,吃好早飯後,便在夜色中來到東灘保護區週邊的生態巡護站,等著幾比特同伴一起進入東灘。“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鳥兒早起,我們也早起。”

  春天的蘆葦蕩還是茫茫一片黃色,偶有幾支嫩綠的蘆芽從濕地中鑽出。老金穿好橡膠衣和套鞋,帶上自己的“覈心裝備”——一個平平無奇的竹哨,進入蘆葦蕩深處,開始用竹哨類比鳥叫。

  老金是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鳥哨”的傳承人,他能將小小的竹哨吹出六十多種候鳥的叫聲。他吹哨,是為了協助保護區科研人員進行環志工作,為跟踪候鳥的遷徙路徑提供幫助。

  老金帶著去年新收的徒弟高前華,用鐵鏟翻起泥土,形成適合鳥兒活動的淺水塘,然後佈置好碩大的鳥網,再將栩栩如生的候鳥模型固定在水中,設定好蓋網機關後,兩人便走到遠處。只要有鳥兒飛來,老金辨清種類後,就以鳥哨模仿出對應的鳥鳴。鳥兒受到吸引,便在近處落地,投奔“同類”而來,然後老金拉動繩索,鳥網便將鳥兒捕獲。

  老金的這一手吹“鳥哨”絕活,全球範圍內也鮮見。東灘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現時仍在用炮網、霧網等傳統管道捕鳥後進行環志。荷蘭等少數國家、地區也有採用“鳥哨”吸引候鳥的,但能類比的鳥叫種類遠不如老金多。

  春季的大部分候鳥,身體還比較虛弱,到東灘主要是為了補充食物,隨後繼續北上找合適的棲息地繁殖。上海市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高級工程師吳巍告訴記者,為了把鳥兒受到的驚嚇降到最低,他和其他工作人員每天清晨6時就要趕往環志站,然後和老金聯系。“如果老金抓到了鳥,我們就要帶著鳥籠過去,把鳥帶回環志站進行量測、稱重、環志、記錄等工作,然後儘快放飛。”

  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生態修復科工作人員高子靖告訴記者,預計進入4月後會迎來鴴鷸類候鳥過境的高峰期,届時每天可以完成數十只候鳥的環志工作。

  愛鳥人士越來越多

  吳巍告訴記者,除了環志和旗標,對於部分鳥類,他們還會為其佩戴GPS衛星追踪器。“環志、旗標的重量不到1克,對大部分候鳥來說不影響其飛行。而現時最輕的GPS裝置也有4克到5克,讓小型鳥類背著這種裝置長途飛行,負擔較重。囙此我們只對體重合適的鳥佩戴定位裝置,確保裝置重量小於體重的3%,也就是說鳥的體重一般要在150克以上。”

  定位裝置裝在哪?對鶴等大型鳥類而言,可以直接套在鳥脚上;對天鹅等脖子較長的鳥類,可以掛在脖子上;對大部分鴴鷸類鳥,則採用腿環式佩戴,就像是給鳥背上一個微型書包,“書包帶”則套在了鳥脚上。

  吳巍對記者坦言,鳥類環志工作存在諸多難點,上述“小型鳥類無法安裝GPS裝置”是其中之一。另外,被環志的鳥類相比於整個種群,數量還是太少,樣本偏小導致無法根據環志鳥類的飛行路線統計整個種群的遷徙規律,大多時候只能判斷大致路線和方向。“以大濱鷸為例,現時全球大約有30萬只,但我們每年只能為四五百只鳥進行環志,全世界範圍內可能一年環志數千只。考慮到環志鳥類的自然死亡、被再次捕獲的概率等因素,這樣的樣本數量並不够。”

  “不過,鳥類環志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再難也要做下去。”吳巍說。他告訴記者,今年已是他在東灘從事鳥類環志工作的第16年,偶爾能抓到自己幾年前做過環志的鳥,就會有一種碰到老友的感覺。“2012年,我在澳大利亞考察時,捕獲並環志了一隻腿上有‘上黑下白’旗標的鳥——正是我自己此前在崇明東灘做過環志的鳥。那一瞬間,真的感覺特別欣慰。”

  讓吳巍更開心的是,隨著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深入推進,愛鳥人士、護鳥人士越來越多。其實金偉國就是其中之一:青年時,他以捕鳥為生,吹哨是為了“騙”各種鳥類成為盤中餐;如今,他的吹哨神技讓他成為東灘自然保護區的鳥類管理員。

  不少年輕人也加入到了鳥類環志工作中。在東灘,記者碰到了“00”後趙也茜,她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博士生,主攻鳥類生態學。2022年8月起,她就和東灘結下不解之緣,在東灘進行鳥類環志,之後每逢春秋二季,她都會在東灘待上一兩個月。“這是個非常寂寞的工作,但我也樂在其中。我最愛勺嘴鷸!這種鳥體型很小,喙是勺子形的,很可愛。以前我只在資料片、圖冊上見過這種瀕危物種,沒想到在東灘還親手給一隻勺嘴鷸進行了環志,非常開心!”

  “關鍵1%”名額穩定增長

  近年來,崇明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選擇東灘作為“服務區”和“加油站”的候鳥也越來越多。

  以福斯熟悉的小天鹅為例,進入21世紀以來,因為人類活動、互花米草擴張等多種原因,崇明東灘的小天鹅數量連年下跌。2012年至2018年,崇明東灘保護區在各方支持下,系統性實施了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優化項目。此後,東灘每年的小天鹅數量也從幾十只增長到百來只、幾百只,逐漸穩定在1000只以上。到2022年冬季,東灘的小天鹅總數已超過2900只。現時,東灘自然保護區內共有300種鳥類,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達到19種、國家二級達到59種。

  如何精准描述候鳥數量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根據國際重要濕地標準,如果一塊濕地定期棲息有一個水禽物種或亞種某一種群1%的個體,就應認為具有國際重要意義。

  “比如說全球有約1.5萬只白頭鶴,而在東灘保護區監測統計到超過150只,這一物種當年就可記入崇明的‘1%’。”高子靖介紹,“可以說,這項‘1%’已成為衡量東灘濕地在全球候鳥保護領域重要程度的關鍵名額。”

  2012年,崇明東灘記錄到羅紋鴨、白頭鶴、黑尾塍鷸、白腰杓鷸、紅頸濱鷸、環頸鴴、蒙古沙鴴7個物種的數量均已達到或超過全球種群數量的1%。“2023年,崇明東灘擁有的‘1%’總數已達12種。”吳巍說,白頭鶴、黑嘴鷗、黑脸琵鷺、羅紋鴨、斑嘴鴨、大杓鷸、黑尾塍鷸、普通燕鷗、翹鼻麻鴨、小天鹅、花臉鴨和紅頸濱鷸12種水鳥的數量均已達到或超過全球總量的1%。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