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 黃媛豔
3月25日,迎著崖州灣畔的海風,毛瀚悅走進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以下簡稱科技城)招商科創廣場辦公區。打卡、換上白大褂,嚴格對標60套實驗室標準做足準備,她快步走向實驗室,開啟一天的工作。
“之前我是中國農業大學海南專項的首批畢業生,現在是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CRO平臺(以下簡稱中種集團CRO)的首批員工。”毛瀚悅笑言,不論角色如何轉變,她都是南繁種業發展的“新生力量”。
傳統南繁育種流程一肩扛,育種家在地裏一蹲就是一天,資料還要寄往北京檢測,新鮮資料長途郵寄還易損壞……“大家都期待著能有專業的南繁科研外包服務,讓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更好地賦能育種全流程,提高新品種選育效率。”毛瀚悅感歎道。
2021年,科技城在全國率先啟動探索種業CRO模式與產業培育工作,構建以種業CRO業態為覈心的產業體系,持續開展“定概念、出方案、搭體系、建平臺、促分享、立聯盟、編標準”等工作,打造集智慧財產權保護、種業對外交流合作和南繁服務保障等為一體的產業生態圈,今年以來共有15家機构和企業被認定為首批海南省南繁種業契约研發組織(CRO),中種集團CRO名列其中。
“育種家上午取樣、中午送樣,下午就能完成檢測,次日可取檢測報告,省時省力省錢還精准。年初新開發的葉片凍幹業務還能解决新鮮資料郵寄易變質的煩惱。”在中種集團CRO基因分型實驗室內,毛瀚悅正和同事按照流程對一批送檢的水稻資料開展基因檢測。
整個基因分型實驗室的7個房間之間通過傳遞窗銜接,樣品接收、處理後就來到了第一覈心環節——核酸選取室,借助國產化的高通量自動化核酸選取設備,一小時能完成4塊96孔板樣本的核酸提取。樣本接著被送到第二覈心的房間——反應運行室,將微量的遺傳物質倍增數十億次後進入掃描室,工作人員通過基因分型系統和數據軟件讀取並分析的基因型數據資訊,將為科研人員提供育種參考。
“通過‘大廠帶小廠’模式,中種集團CRO引進中種自身的檢測體系,轉化中種武漢科技中心的新技術,聚焦市場需求,差异化發展做强CRO產業中的基因分型和品質分析檢測兩個細分市場,並研發新裝備和試劑替代,簡化實驗操作流程,檢測效率提升40倍,成本降低至少20%。”中國種子集團南繁矽谷運營管理中心副總經理許珂說,平臺部分設備也入駐了崖州灣共亯儀器平臺,更好地分享新模式帶來的科研紅利。未來更有望在種業離岸科研、育種數據應用等新業態開展探索,加速種業創新速度和質量。
與毛瀚悅同批入職中種集團CRO的楊用平,正在為一批大豆資料而忙碌,它們是承擔“揭榜掛帥”課題的育種家送來的檢測樣品。2023年,中種集團與海南省種業實驗室開展了“揭榜掛帥”合作,圍繞4個覈心作物啟動了20項計畫合作項目,吸引了67家相關科研單位參與。
經過取樣、檢測,獲悉大豆蛋白質、脂肪含量等數據後,再根據不同含量放入不同標記的玻璃瓶內。重複這些流程,楊用平一天能完成500份大豆資料的檢測,不僅高效,相比傳統的種子破壞性檢測,無損檢測後的資料還可以返還給合作的育種家進入下一輪實驗,讓育種資料最大化地發揮價值。
“海南推出的‘揭榜掛帥’模式,企業出題、院所出智、成果共亯、利益迴響等制度創新,有效盤活科企優勢資源,大家圍繞消費端的需求進行種子產品的科研生產,完成從‘種子到筷子’的產業鏈綜合,催生海南種業發展新動能。”中種集團戰畧與政府事務總監張曉强表示。
今年是種業振興行動“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承上啟下之年,當下“南繁矽谷”建設正向“新”發力。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院長彭軍看來,大企業進駐發揮行業引領帶動作用,科研院所集聚加速“卡脖子”技術攻關,有效貫通了創新鏈與產業鏈。
科技新、產品服務新、業態新、制度新,形成了促進海南“種業+”生產力提升的乘數效應乃至指數效應:
南繁種業成為首個年產值突破百億元的“未來產業”;我省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科技城新增授權專利增長49%,科技契约認定登記和成交額同比分別增長258%、300%;2322個植物新品種亮相崖州;國投種業、隆平生物等種業領先企業搶灘入駐,2800餘家國內外優質種企及其關聯產業企業、科研院所落戶……
“向種圖強,未來有望在海南建立種業航空母艦。”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表示,南繁矽谷彙聚創新資源,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種業創新發展格局正在加速構建。
(本報三亞3月25日電)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