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夜高峰困境”待破解

上海 47℃ 0
摘要:

大廠“夜高峰困境”待破解.jpeg

傍晚9時,一家園區門口依然車水馬龍。胡幸陽攝

  記者胡幸陽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上海,每天一到下班時間,各家大型工廠門前幾條路都會出現這樣的情况:成百上千的工人著急回家,公交車擁擠不堪,路面上自行車和人流交織在一起。1979年《解放日報》的多篇報導寫道,本市相關部門專門出臺錯開上下班時間的規定,並加强公交車調度,仍然收效甚微。

  40多年過去,北上廣市區內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大廠已被互聯網公司等“新大廠”取代。但擁有動輒數萬員工的“新大廠”仍面臨同樣的困境:在上海漕河涇某遊戲公司工作的小項說,周邊馬路從晚上6點半可以一直堵到9點。在北京望京CBD某互聯網大廠工作的小馬說,晚上9點半下班後打車,每次等一個半小時是家常便飯,“望京的居民經常投訴,晚上10點多街道上都是違停的計程車、網約車,喇叭聲連綿不停。”

  這樣的情形,在張江、五角場、虹橋淩空等“新大廠”集中的區域每天也在上演。記者實地走訪時發現,這些區域的許多周邊小路白天稱得上僻靜清幽,一到晚上9點“夜高峰”,就被數不清的汽車尾燈映得通紅。住在辦公大樓對面社區的居民想要回家,先得跟著網約車長龍排上至少十幾分鐘的隊。

  打工人打不到車、回不了家,企業運行效率、周邊交通和居住環境也受影響,“新大廠”的“夜高峰困境”帶來的負外部效應已不容忽視。有觀點認為,建軌交、拓寬道路等交通基建,投入大、難度高、週期長,且治標而不治本。比如漕河涇,軌交發達、路網寬且密,還背靠中環大動脈,依然免不了道路擁堵。在中心城區建設基本成型的當下,這種做法性價比不高,可行性較差。

  更科學的解決方案或許是改善職住平衡情况。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在19世紀末首次提出“居民的工作就在住宅步行距離之內”的規劃理念,此後世界各大城市的建設或多或少都在向這一目標靠攏。職住平衡意味著組織時間內更少的通勤人次,意味著不再擁擠的捷運、公交車車廂,意味著更少的汽車、更暢通的道路。試想一下,如果“新大廠”的員工們下班後步行一刻鐘就能到家,那上述問題基本都能迎刃而解,幸福感也能大幅提升。

  事實上,現在許多企業都推出了周邊租房補貼等政策,鼓勵員工就近租房,步行或騎車通勤,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夜高峰困境”。某科技公司員工安琪租住在五角場,每天騎5分鐘共亯單車就能到辦公室。她說,原先的預算只够在更偏遠的地方租房,但公司給租住在“15分鐘步行距離內”的員工每月1500元租房補貼,囙此她得以在靠近公司的地方租到一間心儀的小公寓。

  然而,這些公司層面的補貼政策,尚不足以完全破解問題。一方面,多數“新大廠”所處的位置往往位於都市中心或副中心,優越方便的地段意味著更高的租金。另一方面,員工普遍高收入的情况也推動周邊房租水漲船高,而且公司給員工的租房補貼往往也會成為漲價的理由。某互聯網大廠員工小鄭告訴記者,他們公司也有每月1500元的就近租房補貼,結果公司周邊的房租就比同類地段普遍高了1000—1500元。

  囙此,各地“職住分離”現象依然突出。相關調研資料顯示,北京、上海的平均通勤時間都接近1小時。市人大一份調查指出,張江僅約10%的工作人群屬於就地居住,其餘則需長距離通勤。記者獲悉,許多“新大廠”正向政府呼籲,希望能圍繞辦公地點打造“15分鐘生活圈”。

  以楊浦區為例,現時“新大廠”主要集中在五角場到新江灣城一帶的“大創智”園區,如抖音、B站等;長陽創穀周邊則有小紅書和一大批中小型科創企業;楊浦濱江多個在建項目投用後,也將成為多個“新大廠”、數萬打工人的集聚地。楊浦區委組織部介紹,這些地塊周邊都建有人才公寓,如10號線殷高東路站旁的城投寬庭中相當一部分住戶都是抖音、B站、疊紙等的員工,他們上班只要步行1—2公里;228街坊人才公寓離長陽創穀也在3公里內,公寓內居住了許多小紅書的員工。

  從結果看,楊浦盤活存量資源,人才公寓向就近的企業傾斜,改善了職住平衡情况。“但即便如此還遠遠不夠。”楊浦區委組織部一比特負責人坦言,房源總量偏少的問題仍存在,“區內一家互聯網公司一年就新增近千個住房需求,光靠政府新建、改建人才公寓是滿足不了缺口的。”

  這位負責人說,現階段的思路是發揮政策杠杆撬動作用,引導社會力量參與。3月22日,楊浦區發佈《打造高品質人才社區實施辦法(試行)》,代表這一思路落地實踐。

  根據實施辦法,楊浦將對符合一定條件的成片、成幢(樓)人才安居房源給予可觀的資金支持。其中最覈心的要求有三個:房源數量要達一定規模、地理位置滿足職住平衡需要、入住對象符合互聯網企業或科創公司員工人群畫像。

  記者走訪中瞭解到,在五角場周邊,近年來存在商住物業改建成租賃公寓的趨勢。隨著支持政策的出臺,可以預見,“新大廠”周邊的市場化房源數量會更多、質量會更好、價格會更低。當然,實際效果仍有待觀察,楊浦區方面也表示,會根據市場反響不斷優化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實施辦法以“人才社區”的概念代替了“人才公寓”。顯然,人才社區不只是人才公寓的簡單拼凑,一方面是要讓人才從“有得住”轉向“住得好”。實施辦法對人才社區改造提升最多給予300萬元補貼,即將開張的“科學家社區”還提供濱江一線大平層江景房,補充了不少高品質房源。

  另一方面,人才社區要提供人才有效互動交往的空間。上海社會科學院資訊研究所副所長汪懌表示,人才社區在不同人才之間搭建溝通聯系、項目合作、創新創業等交流平臺,推動域內基於不同背景的人才跨界研討交流、分享觀點思路,激發出更多的創意靈感、創新成果,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大網絡。實施辦法提出,將對人才社區提供每年最高100萬元的活動經費支持,鼓勵社區舉辦人才喜聞樂見的活動,提升社區氛圍。

  再進一步,楊浦希望依託人才社區打造真正的“15分鐘生活圈”。楊浦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要讓人才工作、生活、消費都在周邊。近期新開業的抖音江灣裏MEET678就是一例——商圈就建在抖音辦公樓旁,客群定位也以抖音員工等年輕人為主,不少商戶也與抖音有電商等多管道合作,整個街區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自迴圈。

  這樣的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還需市場和時間的檢驗。如果成功,未來的楊浦濱江將移植人才社區模式,也能順帶解决交通不便利、商業配套不够等問題。在基本條件相仿的“新大廠”集聚地,或許也有複製推廣的價值,成為破解“夜高峰困境”的一種解局思路。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