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種子及產業鏈發展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建言海南

海南 26℃ 0
摘要:水稻種子及產業鏈發展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建言海南——做好“水稻+”文章拓寬新“稻”路海南日報三亞3月20日電(徐慧玲)海南如何發揮優勢,走出種業振興新“稻路”?3月19日,2024中國種子(南繁矽谷)大會研討會之一——水稻種子及產業鏈發展研討會在三亞舉行,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齊聚一堂,共商水稻育種研發,共推水稻應用科技,共亯稻米新成果。

水稻種子及產業鏈發展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建言海南——
做好“水稻+”文章拓寬新“稻”路

海南日報三亞3月20日電(記者徐慧玲)海南如何發揮優勢,走出種業振興新“稻路”?3月19日,2024中國種子(南繁矽谷)大會研討會之一——水稻種子及產業鏈發展研討會在三亞舉行,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齊聚一堂,共商水稻育種研發,共推水稻應用科技,共亯稻米新成果。

“充分挖掘我國水稻單產潜力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需求。”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教授張洪程說,自2004年來,我國水稻大面積平均單產明顯提高。從2017年單產突破470公斤/畝,近幾年單產都穩定在470公斤/畝左右,雖在全世界處於較高產量水准,但還存在著較大的增產潜力。

張洪程建議,可以通過鑒選豐產優質高效協同性好的品種、合理選用栽培管道、精確培育壯秧以及精細整地、精確栽插等途徑挖潜提產。

憑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光溫條件,海南成為我國重要農作物種子繁育“大本營”,國內大部分優質大米均在南繁加代。種業振興新“稻路”上,三亞先後進行雜交水稻一年三季畝產4000斤、再生稻示範試驗等增產試驗,還在鹽鹼地進行海水稻南繁加代、示範,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海水稻是我國努力培育新品種的大方向之一,提高海水稻耐鹽水准、擴大種植面積是新增我國糧食總產量和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耐鹽鹼水稻科技創新中心副主任艾治勇說,現時,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在三亞已初步建成精准鑒定平臺及育種基地,成為集基礎研究、種質創新、品種選育、品種鑒定、示範推廣、科普宣傳等功能於一體的耐鹽鹼水稻科研基地,是支撐我國耐鹽鹼水稻研究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平臺。

“全國80%以上的水稻品種經過南繁選育。”海南省種子總站站長邱軍說,然而在海南,水稻生產以家庭自給自足為主,商品化、品牌化開發不足;優質稻占比小,特色專用稻少量種植,優質化率低。

邱軍介紹,為篩選出適合海南種植的優質米、高端米,2019年海南啟動“海南好米”評選。連續舉辦5届評選活動,根據外觀、品質、食味等(第三届開始新增田間種植環節)鑒評,24個品種獲得金獎品種稱號。

經過5年的評選、推廣,“海南好米”從品牌建設到市場開發,均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海南好米”產業鏈發展未形成有效合力、品牌認知度不高等問題。

“應該培育出更多適宜海南種植、符合海南市場需求的高產穩產、優質綠色、特色專用品種,打牢‘海南好米’品牌發展基礎。”邱軍建議。

張洪程也建議,一方面,海南應加大“海南好米”金獎品種示範推廣力度,加快推進“海南好米”品牌建設。同時,還可以充分發揮海南的自然資源優勢,發展休閒農業、水稻研學等業態,大力做好“水稻+”文章,不斷拓寬一三產融合發展的新“稻”路。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