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衛群
3月21日,坐落於靜安寺下沉式廣場的蘋果上海靜安店將揭開面紗。這是蘋果大中華區的第57家門店,上海的第8家門店,也是中國最高規格的蘋果旗艦店,等級僅次於蘋果紐約第五大道店。
此前的2月27日,宜家中國宣佈於2024財年將投入超過1億元人民幣,陸續推出更多更低價格產品。“我們决不會通過轉移供應鏈的管道完成降本。希望與供應商合作,在提高產品品質的同時,用技術創新來降低成本。”英格卡集團首席執行官葉思博說。
全球終於走出新冠疫情陰霾,但經濟發展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存在。緣何這些地區總部設在上海的外資零售業巨頭繼續錨定中國座標?上海正在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外資零售業的新動向又傳遞出哪些訊號?
拓寬品牌厚度,持續提升“產品力”
經歷前些年的高速增長,零售業正在告別通過開店來搶增量的“蠻荒”時代。存量競爭下,洞察用戶需求,不斷拓寬品牌厚度是必須重視的課題。
3月中旬的一天,上海外灘源壹號成為優衣庫的秀場。人們發現,糢特除了身著米色、淺卡其色、棕色等優衣庫基礎色服裝,T臺上還“跳躍”著熾熱紅、輕透粉、水晶藍、湖藍色、森林綠等高明度、高飽和度色彩。“與高定設計師合作的春夏系列,能滿足不同情境和場合的穿衣需求,體現優衣庫‘造服於人’的品牌理念。”優衣庫相關人士表示。
賽百味是全球知名連鎖餐飲品牌,在9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3.7萬家分店。“儘管賽百味品牌在世界上位列前茅,但在中國還沒有達到相應地位。”賽百味中國首席執行官朱富强坦言。去年6月6日,賽百味全球總部宣佈,與上海富瑞食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新的總特許經營協定,後者獲得在中國大陸管理和開發所有門店的獨家權利。自去年下半年開始,重新出發的賽百味從品牌標識、店面設計、產品研發到產品包裝進行全面升級。店面以牛油果綠作為主色調,輕盈時尚的“INS風”撲面而來。“產品力”也在提升,賽百味推出全天候選單,不僅有更具性價比的早餐服務,還有現磨咖啡售賣。
“今年是賽百味中國打基礎重建系統的時間,未來我們將以每年500到1000家的速度拓展門店。10到20年內,在中國大陸將開設近4000家賽百味門店,把市場規模擴大7倍。”朱富强說。
拓展服務深度,深耕“15分鐘生活圈”
經歷疫情,家門口的社區商業重要性凸顯。人們發現,外資零售業也紛紛放下“身段”,深耕“15分鐘生活圈”。
3月9日,平價社區量販店奧樂齊的上海黃浦漫圈鄰里店開業,這是奧樂齊2019年6月在上海開出首家門店以來的第54家線下門店。5年不到開出54家門店,意味著這位市場“後來者”保持著每年新開10家店左右的快速發展勢頭。好物天天低價是奧樂齊的經營法寶。奧樂齊方面表示,未來,他們將持續紮根中國市場,積極與本地供應商緊密合作,繼續為廣大消費者帶來“好品質、够低價”的好產品,堅持為本地消費者特別是社區居民創造更優質的生活福利。
近些年,在眾多實體商業業態中,便利商店是少數仍能保持兩位數增長的業態,這與它根植於社區、高頻消費的商業内容密不可分。
全家便利是全球第二大便利商店品牌,2004年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以來,共有近3000家門店。截至目前,上海門店總數近1500家,其中社區型門店占比約50%。
自去年下半年起,全家啟動第五代門店的轉型陞級。入駐長寧區法華鎮路多年的全家便利商店率先成為轉型模範。“除了導入熱氣小灶、哈妮烘焙家、湃客咖啡、EMO深夜食堂等子品牌,在社區型門店我們還會新增生鮮、半成品、預製菜等滿足居民‘開門七件事’需求的品類。”全家相關負責人表示。
最近,中國大陸全家的股東方日本全家與頂新國際集團發佈公告,就全家在中國大陸事業的擴大發展達成重組協定,承諾將繼續展開積極合作,加大拓店步伐,“在國內多座都市啟動第五代門店的佈局,將烟火氣帶進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
提升體驗濃度,尋求品牌轉型創新
不斷提升體驗消費濃度,也是外資零售業轉型創新的“金鑰”。
近日,韓國眼鏡品牌鏡特夢打造的多品牌集合空間——淮海中路上的HAUS NOWHERE SHANGHAI重新裝修後“梅開二度”,3350平方米的四層空間與其說是商場,不如說是展廳。商場一樓,在法國奢侈品牌馬吉拉與鏡特夢的限時聯名空間內,抬眼便能看到一個巨大的藝術裝置,讓來訪者沉浸於現實與未來的碰撞中。
今年一季度在南京西路1717號會德豐國際廣場開出的始祖鳥博物館,是戶外運動品牌始祖鳥的全球最大原生態體驗旗艦店。這家全品類旗艦店的設計以加拿大溫哥華海岸山脈為靈感,在不同主題的四層空間裏,伴隨著拾級而上,消費者可感受徒步探險的感官魅力。“到這家店是為了積蓄‘能量’,我馬上將迎來下一次的出發。”一比特剛剛從阿爾卑斯滑雪歸來的“鳥粉”對記者說。
已開發國家的經驗和資料表明,當人均GDP達到或超過4000美元時,休閒、娛樂、體驗、旅遊觀光和生態文化等需求將急劇增長;當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時,體驗式消費將位居主流。“上海人均GDP已經超過2萬美元,發展體驗經濟正逢其時。”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勞幗齡說。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