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瑞哲李蕾
上海大學紹興研究院正與中國船級社聯合開展戰略合作,推進碳纖維材料船舶輕量化項目,多項成果在中船等企業應用;他們還引進中航工業飛行器設計團隊,成立空天牧奇公司,致力於飛行模擬器研發和生產。在上海理工大學科技園,超精密光學製造團隊走向長三角,為鋼軌“測三圍”,不僅用在高鐵等高速運行的車輛軌道上,也用於捷運等都市軌交系統。
來自上海市高校科技發展中心的最新資料顯示,2023年上海高校向長三角地區輸出科技契约的成交金額達47.04億元,比上一年新增55%;全年契约數達6543項,占滬上各校全部輸出科技契约的73%,數量和比例均為近3年最高。
不是複製而是填空補白
科技輸出,不是複製粘貼,而是填空補白。在上海理工大學科技園組織的一次長三角技術創新交流會上,上理工超精密光學製造團隊得知:蘇州一家公司對精密振動感測器的高精度量測有迫切需求,而且測量精度必須達到5微米。
雖說國外設備能達到測量精度要求,但進口一臺設備往往需要幾十萬元。“這樣一來,對於企業來說,僅僅量測這一項成本就十分昂貴了。”上理工光電學院楊海馬教授說,企業十分希望找到能够“平替”的量測產品。
國內市場上,能實現精密零件全尺寸快速立體量測並達到這一精度要求的,幾乎是“空白”。超精密光學製造團隊和企業經過反反復複幾十次溝通,從實現原理到做出樣機就花了一年時間。“精密儀器的量測受很多因素干擾,僅僅做出樣機還不行,還要到現場進行反復驗證。”研發團隊負責人、上理工光電學院常務副院長張大偉說。結果,通過從實驗室到應用場景的轉化,設備成本降低了60%—70%。
電腦、控制科學、儀器科學等學科交叉融合,為高精密國產儀器的自主研發奠定了基礎。“結構光多模態快速反演三維檢測”科技,對大型構件如鋼軌、橋樑預製件、航空發動機葉片等,都能在現場快速進行高精度檢測。現時,這項科技已服務於長三角5家企業,保障長三角高精密加工製造行業發展,累計經濟效益超15億元。
就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畧的同一年,“長三角高校技術轉移聯盟”在滬成立。記者瞭解到,現時聯盟成員已有50餘家,包括政府機構、科研院所,以及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其中“雙一流”建設高校占成員總數近二分之一,已成為聯盟科技成果轉化的基石力量。
支撐當地新質生產力
不僅常來常往,而且駐地落地。依託高校的學科、人才、科技等優勢,搭建集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地方與高校合作平臺,由校地跨域共建研究院成為一種趨勢。在研究院的“選題開題”“破題解題”過程中,新質生產力成為“題幹”。
上海大學與紹興市政府形成共識,堅持“以產養研建院”原則,雙方共同建設的上海大學紹興研究院,於2020年初春宣告成立。研究院緊緊圍繞當地重點產業方向,在新質生產力中頻頻點題,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智慧製造等領域開展應用研究和產業化。
“紹興研究院是上海大學在外地的第一家研究院。”研究院院長李愛軍教授表示,一體化的目的不只是把外部資源拿給學校來發展,更多的是把學校的資源輸出到地方,並與地方深度融合,達到“1+1>2”的效果。
同時,這家校地共建的研究院也是開放式孵化器與加速器,現已轉化孵化上紹科技及參股公司9家,實現高熵陶瓷、通用飛行器、燃料電池、輕量化複合材料、高溫複合材料等5項科研成果產業化,並且與華為、中環、精工控股、長電、晶盛等40多家上市企業、行業龍頭企業開展項目合作。
長三角高校技術轉移聯盟正持續推動高校在各地建立各類產學研合作平臺,不斷加大科技供給。比如,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與滁州市政府簽署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定,助推校地科研合作和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又如,上海理工大學深入仙居縣,成立上理工仙居醫療器械創新與轉化學院和仙居尚理醫療器械研究所,多次召開校地成果轉化對接會,為仙居推介20餘項優秀創新科技成果,協助孵化創業公司10餘家,吸引投資3億元。
同一方水土互學互鑒
萬里長江東入海,長三角“一方水土”,蘇浙滬三地不僅是上下游的鄰居,還共同分享藍色利益。2015年,連雲港委託上海海洋大學編制《江蘇海州灣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申報書》,對40平方公里示範區建設進行了設計和規劃,並於同年獲批首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至2020年,當地建成“兩島一區”——海洋牧場覈心區、秦山島、前三島等3個海洋牧場區,總面積達到200平方公里。
海洋牧場建設不投餌料,完全靠海洋自然生產力養育海洋生物,不但大大减少因養殖帶來的環境污染,還通過大型底棲藻類移植和貝類底播,改善近岸富營養化的海域環境、減緩赤潮等海洋環境灾害。現時,海域內的人工魚礁投放區形成以中國對蝦為主,魚、蟹、貝為輔的增殖放流新格局,特別是中國花鱸、黑鯛、金烏賊等土著資源得到有效恢復。2023年,海州灣中國對蝦增殖放流回捕率為0.84%,投入產出比達到1:5.4,經濟效益良好,並得到廣大漁民好評。
朋友圈不分出處、互學互鑒,好辦法本地同樣有用。作為同行,上海瑞紐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也有鋼軌量測需求,上門找到上理工超精密光學製造團隊。本來量測以人工為主,用各種尺規,一根長200米鋼軌的全參數量測要近1個小時。經過和企業對接,團隊研發的鋼軌全廓形三維檢測中心大大提高量測效率和測量精度——全參數百米量測只需10分鐘左右。團隊研發骨幹楊海馬教授帶著學生,甚至在瑞紐工廠住了近半年時間,進行連續調試,完成現場驗證,突破施工瓶頸,貢獻“軌道上的中國”。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