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產城融合”在市中心存量地塊勾勒“金角銀邊”活化“毛細血管”“靜雅武夷”雕琢出“上海矽巷”

上海 22℃ 0
摘要:

從老舊廠房蛻變為開放式產業園區,“新象限·武夷”日前煥新亮相。.jpeg

從老舊廠房蛻變為開放式產業園區,“新象限·武夷”日前煥新亮相。項目內5幢風格迥異的建築,包含產業辦公、商業、文創等功能,讓儀電集團下屬華鑫物業體驗了一次“螺螄殼裏做道場”的都市更新經驗。受訪者供圖

  記者舒抒

  位於武夷路168號上海飛樂電器總廠原址的“WYSH翡悅裏”項目,將於今年春季揭開面紗;武夷路155號,儀電集團下屬上海第四電錶廠舊址歷經3年改造,以“新象限·武夷”的新身份成為開放式產業園區。

  近年來,長寧區推進科技創新與都市更新雙輪驅動,在愚園路、武夷路、定西路等合圍而成的“上海矽巷”科創街區,推動“上海矽巷”NO.1、WYSH翡悅裏、新象限·武夷、又又中心、武夷坊等都市更新項目竣工,在市中心完成了約10萬平方米存量空間改造,釋放出豐富多元的產業新載體。

  明年迎來百歲生日的武夷路,是長寧建設“上海矽巷”科創街區的重要承載街區。在推動武夷路工業用地轉型、存量地塊規劃調整、高密度居住區微更新的過程中,長寧區突破裉節難題,實現產業功能、便民服務、公共文化資源和商業價值的全面提升,完成了“向存量要功能、向集約要空間、向更新要效益”的一次全方位探索。

  主動退界,勾勒“金角銀邊”

  新象限·武夷園區近乎“迷你”,占地3774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項目內5幢風格迥異的建築,包含產業辦公、商業、文創等功能,讓儀電集團下屬華鑫物業體驗了一次“螺螄殼裏做道場”的都市更新經驗。

  一街之隔的WYSH翡悅裏,由香港嘉華國際開發建設,總建築面積約1.8萬平方米,既有建築師柳亦春主持設計的新建商辦載體,也有兩棟修繕更新後的老洋房。錯落有致的空中動線,讓武夷路的“街區可漫步”更為立體。

  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存量地塊改造後如何强化產業空間保障,進而實現都市結構優化,參與都市更新的各方主體都深感需不斷更新理念與認知。

  “隨著都市發展,工業廠區逐步轉為商業辦公和文化用地。”長寧區規劃和資源局副局長蘇立瓊表示,武夷路處於工廠和住宅混合區域,周邊錯綜複雜的社群鄰里關係,為地塊開發帶來了挑戰。

  對此,儀電集團和嘉華國際不約而同選擇“主動退界”,讓出更多公共空間和沿街面,為周邊社區提供便利。

  新象限·武夷在建設伊始就成立臨時黨支部,華鑫物業與屬地江蘇路街道以及長寧區相關部門展開黨建聯建,將區域產業導向、周邊羣衆需求及時融入項目建設。由此,原本人車混行的武夷路153弄通道,實現了居民期盼多年的人車分流:地塊D棟、E棟兩座建築改造時,讓出一層部分空間,建造騎樓供人通行;項目主廣場也順勢退界,營造港灣式會車地,居民再也不用懸著心與機動車同行;武夷路路口“黃金鋪位”辟出一塊約五六十平方米的休憩場所,供社區活動、黨群便民服務所用。

  一個轉角,一條騎樓通道,成為新象限·武夷的“金角銀邊”,既是儀電集團退讓建設邊界的一小步,也是國企主動擔當、服務社會的重要一步。

  無獨有偶,WYSH翡悅裏項目也想方設法與周邊居民生活環境友好共生。武夷路作為愚園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的輻射區域,新建建築有24米限高的要求。嘉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項目助理總經理黃聖舟告訴記者,由於限高,WYSH翡悅裏新建商辦空間最高只能到5層。即便挑戰不小,昭化路沿街面仍主動向內退界:一層商業空間向內收攏,二層以上才逐步向外凸出;沿街幕牆也採用低反射玻璃,有效降低了對周邊居民區的影響。

  協商共贏,提升用地效能

  都市更新項目各有不同,沒有一套現成的操作規範能覆蓋所有需求,只能一事一議。採訪中,各個更新專案負責人都表達了類似觀點。

  挖開既有地面,竟發現了紅磚、馬賽克、青磚等不同材質,讓上海第四電錶廠的歷史變遷躍然眼前。華鑫物業在“考古”地塊時,發現建築建造時間從1927年跨越至上世紀90年代。上海華鑫物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金凡表示,相較成片開發、大範圍推倒重建的更新模式,歷史風貌區內的都市更新需要精雕細琢,在提升畝產、坪效的同時,延續都市肌理。

  匠心,在武夷路沿線的更新項目中處處可見。新象限·武夷內有一棟洋房風格的紅磚樓,雖非歷史保護建築,但修繕改造時,華鑫物業團隊仍前往外灘源調研建築選材。就連紅磚之間選用元寶縫、平縫還是凹縫填補,團隊都逐一製作實體模範進行比選。

  都市更新光有一腔熱忱還不够。有開發商直言,進入存量更新時代,部分規章制度可能已跟不上實際需要。

  “都市更新中,大家經常遇到規劃紅線問題。”黃聖舟介紹,2019年,嘉華國際拍下飛樂地塊後就立即與屬地華陽路街道對接,街道通過黨建聯建為嘉華國際牽線了一牆之隔的建工集團,雙方共同商討地下停車庫和地面隔斷的劃分。飛樂地塊與東側建工集團地塊間的規劃紅線是一條斜線,若嚴格按照紅線施工,新建建築物就不規整,空間利用率也將打折扣。在項目報建過程中,經多方研究會商,上海市規劃資源局最終從“更有效利用土地空間”的角度出發,允許嘉華國際與建工集團在不超出各自地籍範圍、滿足地上建築安全間距的前提下,新建建築可以不用“死板”地退界,地下空間可“連起來”利用。

  活化空間,“街區式更新”

  以聚焦產業辦公的新象限·武夷為例,“反向產城融合”在上海市中心一些歷史風貌區日益顯現——從早期的近郊開發區做好生活配套、實現職住平衡,轉向在生活便捷的市中心存量地塊開辟新的產業承載空間。

  長寧區領導提出,區域產業發展要把握好“存量與增量、數量與質量、產量與流量”間的關係。都市更新同樣適用這一原則。現時,“上海矽巷”已集聚來自數字經濟、智慧網聯、金融科技、綠色低碳、文化創意等領域的543家科技類企業,1.48平方公里區域內有近80萬平方米樓宇空間。

  寸土寸金的風貌區,如何“變”出這些產業載體?長寧區遵循了一條以漸進式更新代替大拆大建、引導街區差异化發展的路徑。

  2017年,長800米、街區範圍達47公頃的武夷路啟動更新時,就確立了“靜雅武夷”的定位。蘇立瓊介紹,與沿街商業介面整齊的愚園路不同,武夷路雖地塊内容複雜,沿街商業介面不連貫,但多數地塊都向腹地延伸,因而成規模開發後,“街區式更新”的成效更為明顯。

  由此,武夷路積極探索都市“毛細血管”活化暢通——新象限·武夷連通愚園路和武夷路,WYSH翡悅裏則打通了武夷路到昭化路的步行動線。在這裡,遊人“Citywalk”打卡的路線呈網絡狀分佈,居民“15分鐘生活圈”也有了更多慢行道,既提升了公共服務設施的可觸達範圍,也讓“上海矽巷”產業空間的內部聯動更為緊密。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