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戚穎璞
繼“大虹橋”“大東方”之後,“大吳淞”命運的齒輪也開始轉動。
日前,由上海市規劃資源局、寶山區政府和浦東新區政府聯合編制的《大吳淞地區專項規劃》結束草案公示。這是全市首個突破行政邊界的重點地區專項規劃,規劃範圍涉及寶山、浦東、靜安和楊浦,面積約110平方公里。
至此,“大吳淞”的構想浮出水面。
“大吳淞”的提出,讓人不禁聯想到虹橋樞紐與東方樞紐。它們分居都市西東兩端、遙相呼應,被人們親切稱之為“大虹橋”“大東方”。
一個“大”字,道出門戶樞紐的歷史使命——推動向內向外開發,既是“上海的”,更是“世界的”。這也意味著,位於都市北端的上海之門——“大吳淞”,要面朝江海、展望全球,把大門越開越大,成為一座科創之城、製造之城、低碳之城。
“上海將聚焦‘五個中心’建設,著力推動大都市覈心功能建設和高品質發展,結合主城區、新城和大都市圈多層次空間格局轉型,突出東西南北中‘一核四向’的網路化、多中心結構,集中推進都市整體功能提升和發展管道轉變。”上海市規劃資源局局長張玉鑫說。
現實中的“大吳淞”,在產業升級、城市形象、功能定位上面臨諸多難題。囙此,此次規劃的最大亮點就是結構重塑。通過本輪規劃的實施,人們有理由期待“大吳淞”破繭成蝶。
為什麼落子“大吳淞”
根據規劃,大吳淞地區東至長江—雙江路—閘殷路,南至殷高路—保德路,西至蕰川公路—南北高架路,北至馬路河,重點規劃區為寶山吳淞地區和對岸的部分浦東三岔港區域。
“為什麼是‘大吳淞’?”規劃編制相關負責人坦言,最直接的原因,是大吳淞地區從城市風貌、功能佈局到產業結構亟待改善。但要真正看清“大吳淞”,恐怕還要把眼光放得更高、更遠。
寶山吳淞坐擁黃浦江和蕰藻浜,又臨長江、靠東海,歷史上是漁港、軍港、商港,是上海地區的重要門戶樞紐。如今,在上海强化“四大功能”,引領“五個中心”建設,深入參與全球競爭的行程中,大吳淞地區的區位優勢日益突出。
上海市規劃資源局總規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建設“大吳淞”正當其時,“它有區位優勢,在城市功能和空間結構中具有戰畧要義”。
按照“上海2035”總體規劃,上海的都市發展格局將不斷向大都市圈拓展。吳淞地區,正處在上海對接大都市圈發展戰略協同區之一的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示範區。今年,寶山高鐵站將正式開工,結合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大吳淞地區將同時擁有重大國際和區域交通設施,進一步凸顯其外向樞紐型功能。
向內,則看黃浦江。在這條都市覈心功能集聚帶上,如今已“群雄並起”。從楊浦濱江沿江北上,緊緊銜住北部門戶“大吳淞”。在這裡,如何嵌入功能、完善佈局、提升能級,正是“大吳淞”眼前迫切需要考量的。
其次,“大吳淞”正迎來不可多得的成片轉型更新機遇。一方面,“上海2035”總體規劃佈局的九大主城副中心中,“大吳淞”戰畧空間相對完整,極具開發潛力。另一方面,加快南北轉型,是振興上海老工業基地、構建都市發展新格局的戰畧之舉。2023年5月,市領導專程到吳淞創新城開展專題調研,深入謀劃、推進和調度寶山轉型發展工作。
“當月,我們就啟動了‘大吳淞地區專項規劃’的研究,突出國際視野、世界標準,强化系統觀念,注重整體謀劃。”上海市上規院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規劃四所所長沈璐說,“我們以吳淞創新城為重點區域,適當擴大研究範圍和規劃範圍,作為黃浦江與長江交匯處,向東將一江兩岸作為城市門戶區域納入一併研究”。
先打環境底子,是不是慢了
水系塑造了上海區域的基本肌理,也造就了“大吳淞”歷史上的繁盛。本輪規劃,同樣以水系來展開。
沈璐介紹,在空間佈局上,大吳淞地區有“一核”“三帶”“多組團”——
先看“三帶”,三條水廊以東西向的蕰藻浜,南北向的黃浦江、淞興塘,共同組成“一橫兩縱”的水綠交織空間帶。
黃浦江和蕰藻浜兩大水系交匯之處,則為“一核”——吳淞新中心,在此處,浦東和浦西兩岸實現功能聯動,成為又一重要的都市公共中心。
“多組團”是以功能為導向,結合現有的產業特色、區域優勢,打造吳淞創新城科創產業組團、高鐵站樞紐片區組團、郵輪港門戶組團、寶山城區更新組團和浦東三岔港生態門戶組團。
先打環境底子,塑造水網和綠地,再造城——記者注意到,大吳淞地區有一條特別的規劃邏輯。不過,對於一個已進入發展戰略使命關鍵期的區域來說,這樣的節奏,是不是慢了?
“規劃的目的,最終是要服務區域發展。環境不好,既不能吸引人才安居,也很難激發企業的投資熱情。”業內專家告訴記者。
大吳淞地區多為建成區。新中國成立之後,大吳淞地區先後經歷1958年吳淞—蕰藻浜總體規劃、1981年吳淞地區規劃、1988年吳淞工業區總體規劃等數輪規劃,最終“長”成一座綜合型工業區,工業基底已延續60多年。
在專家看來,從環境切入,以水網和綠地為邊界,形成一系列空間尺度在1到2平方公里的都市洲島,結合城市功能,形成風貌特色,剛好可以扭轉吳淞地區“灰色”的傳統印象,啟動地區價值,促進轉型發展。
具體手段也很豐富。單單一條蕰藻浜就能做很多文章,其北部恢復南北向河道,溝通現有的多條橫向河道,南部要結合不銹鋼區域轉型,恢復東西向水系,溝通周邊縱向河道。再看公園,規劃一處覈心綠地——浦東三岔港楔形綠地,三處開敞的水面公園,一條休閒綠帶外環公園,共同重塑區域生態格局。規劃中還新增了多條都市通風廊道、動物遷徙廊道,以及應對極端氣候的韌性屏障。
“在規劃編制中,我們團隊引入生態學專業人士,以‘正氣候’為原則驗算了空間佈局,結果表明,通過新增密林、綠地和濕地,碳匯(吸收二氧化碳)分別新增7.9%、6.6%、8.3%。”沈璐說。
有意象,有數據,未來真實的吳淞會是什麼樣子?沈璐稱之為“上海第一瞥”——
這裡是長江、黃浦江、蕰藻浜的交匯處,是吳淞新中心,行船至此,人們宛若看到了一處“新外灘”“新西岸”。
寶山在左岸,現代辦公、工業遺存高低錯落,一派產業煥新蓬勃之景;浦東在右岸,有密林、水系、綠地、文化藝術,人們穿行其間,怡然自得。“浦江兩岸,一高一低、一剛一柔的佈局,將在都市北門戶呈現。”
為何要再造一個科創副中心
規劃明確,以吳淞新中心為主的門戶組團,將打造以科創為覈心動力的都市副中心。當下上海,以張江等為代表,科創高地層出不窮,為何還要再造一個科創副中心?
按照上海“十四五”規劃,寶山區被賦予了上海科創中心主陣地的地位,產業底子深厚的吳淞地區,自然成為實現功能轉型最關鍵的空間載體。
但從產業角度看,“大吳淞”現狀不盡如人意。沈璐告訴記者,在規劃開展同時,大吳淞地區也進行了全面徹底的產業用地綜合績效排摸,開發利用情况呈“一多兩低一普遍”的特徵:超過20%產業用地是老舊廠房;工業用地的建築密度和容積率偏低;地均產出偏低,僅為全市規劃產業區平均水準的1/4。記者瞭解到,一些企業還變成“二房東”,把工業用地改變用途,變成集裝箱堆場、綠地、辦公大樓、宿舍等。
以上任何一條,都和上海未來要守住25%製造業底線,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目標背道而馳。而要提高產業用地效能、提升都市科創能級,關鍵在於產業轉型。
如今,這片原來的鋼鐵熱土,正成為企業轉型陞級示範區。寶武等一批大型企業正加大科創轉型、二次投資,分重點、分時序、分模式,協同各方資源和優勢,共同探索出以企業轉型為引領、推動區域高品質發展的新路子。
按照規劃,“大吳淞”嶄新的科創體系將結合現有的產業轉型成效,聚焦環保低碳、新材料和智慧製造三大覈心產業,構建“3+6+6”產業發展體系。兩個“6”,聚焦地區細分優勢產業和服務拓展產業,分別發展郵輪航運、新能源、科創轉化、醫療器械、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金融,總部經濟、工業旅遊、生態休閒、新興消費、商貿物流、內容生成。
從全市層面來看,“大吳淞”的科創定位也將區別於張江、金橋等高地,實現錯位發展。“吳淞地區一方面擁有郵輪港、高鐵寶山站等重大區域交通設施;另一方面擁有黃浦江濱水空間,在區域服務能力、空間品質塑造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同時,吳淞地區的科創和服務功能還將突出綠色低碳的特色。”上海市規劃資源局總規處相關負責人說。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