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腦機接口研究倫理指引》發佈指導相關研究合規開展

上海 29℃ 0
摘要:

  記者俞陶然

  科技部官網近日發佈《腦機接口研究倫理指引》,這份由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人工智慧倫理分委員會編制的檔案,旨在指導腦機介面研究合規開展,防範研究與技術應用過程中的科技倫理風險。

  近年來,腦機介面技術日益受到公眾關注。美國企業家埃隆·馬斯克創立的Neuralink(神經連接)公司在這個科技領域投入重金,已研發出名為“心靈感應”的首款產品。上個月這家公司宣佈:首位植入“心靈感應”的患者能通過大腦直接控制電腦滑鼠。在技術進步的同時,Neuralink也受到了一些關乎科技倫理的質疑。

  如何確保腦機介面研究和應用符合倫理規範?上海如何開展這個領域的科技倫理審查工作?記者採訪了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秋萍。

  腦機介面技術分三類

  陳秋萍表示,可以把《腦機接口研究倫理指引》看作《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的細化落實。去年9月,科技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部委聯合印發《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以强化科技倫理風險防控,促進負責任創新。這份檔案列出了《需要開展倫理審查複核的科技活動清單》,共有7項科技活動上榜,“侵入式腦機介面用於神經、精神類疾病治療的臨床研究”是其中之一。

  所謂腦機介面,是在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創建資訊通道,實現直接資訊互動的新興技術。它通過記錄裝置採集顱內或腦外的大腦神經活動,並通過人工智慧模型等對神經活動進行解碼,解析出神經活動中蘊含的主觀意圖等資訊,再輸出相應的指令,操控外部裝置實現與人類主觀意願一致的行為,並接收來自外部設備的迴響訊號。

  腦機介面技術可分為非侵入式、侵入式、介入式三類。其中,侵入式腦機介面指通過神經外科手術,將電極等訊號記錄裝置植入大腦,進行高通量的神經訊號採集。與通過腦電帽採集訊號的非侵入式、將電極等訊號記錄裝置從血管導入的介入式腦機介面相比,侵入式腦機介面的風險最高,存在神經外科手術、植入物放置所引發的長短期安全風險,包括手術過程中和手術後的組織損傷、感染風險,以及腦損傷、炎症反應、骨骼异常生長、電磁輻射等長期風險。

  全流程倫理審查

  如何防控這些風險?陳秋萍表示,根據《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涉及人的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等政策要求,建立腦機介面研究專案的全流程倫理審查機制,是未來的方向。例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在加强腦機介面研究專案倫理審查方面做了積極探索,對各類科研主體特別是審查機制還不完善的科技企業具有示範效應。

  現時,上海市科委按照中央部署,正進一步規範、强化科技倫理審查工作,旨在讓全流程審查機制覆蓋各類科研主體。陳秋萍認為,首先要優化上海的科技治理生態,包括完善相關制度供給、搭建科技倫理委員會管理體系、加强倫理管理高水准人才隊伍建設、建立科技活動倫理管理數位化平臺等。在此基礎上,以腦機介面技術為例,可以考慮將相關研究的倫理審查工作嵌入專案管理流程,讓倫理審查覆蓋專案申報、評審立項、實施管理、專案驗收、監督與評估等科研全流程的各個環節。

  增强型“超人”有未知風險

  展望腦機介面未來的應用價值,業內專家說,這種技術將“讓病人變成正常人,讓正常人變成超人”。

  “讓病人變成正常人”顯示了治療型腦機介面的價值,可以為醫生提供治療交流、運動、感覺和心理健康障礙的新方法。如今,科研人員和臨床醫生正在將這種技術用於治療運動障礙、語言障礙和意識障礙,幫助高位截癱、漸凍症、癲癇等患者提高生活質量,或提高自閉症、抑鬱症患者與人的互動反應能力。

  陳秋萍介紹,腦機介面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可分為兩類:一是控制輔助設備,幫助喪失運動和感覺功能的患者通過腦電訊號操控外骨骼、機械肢體或輪椅,從而增强生活能力,包括恢復讀寫交流能力;二是改進神經刺激,通過將大腦訊號傳輸到電腦裏並進行分析,科研人員和臨床醫生將提升一些疾病的治療效果。

  “讓正常人變成超人”則顯示了增强型腦機介面的價值。根據科學家的構想,這類科技能讓身體機能正常的使用者增强感知、認知或運動能力,通過“人機融合”變成“超人”。《腦機接口研究倫理指引》指出:“由於該科技尚處於發展初期,科技的適用領域、合理的增强程度還不確定,其對人類的長期影響尚不明確,存在未知風險。”

  在陳秋萍看來,與有臨床需求的治療型腦機介面相比,增强型腦機介面面臨比較大的倫理爭議,其合法性受到一些質疑:如果未來一部分人通過科技獲得更强的感知、認知或運動能力,是否會危及社會的公平性,形成一個“腦機介面特權階層”?囙此,當這類科技進入應用階段後,須認真思考它的公平性、可及性等問題,讓科技惠及福斯。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