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四十年在海南“追光逐熱”

海南 39℃ 0
摘要: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四十年在海南“追光逐熱”近日,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一處試驗田,錢前查看水稻長勢。(受訪者供圖)海南日報特派邱江華位於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一處試驗田裡,形形色色的水稻種質資源五彩紛呈,讓人頗感新奇。站在稻田中,來自黑龍江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開心地介紹著:“這是我們在三亞培育的紅色葉片水稻,叫'三亞紅’。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
四十年在海南“追光逐熱”


近日,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一處試驗田,錢前查看水稻長勢。(受訪者供圖)

海南日報特派記者邱江華

位於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一處試驗田裡,形形色色的水稻種質資源五彩紛呈,讓人頗感新奇。站在稻田中,來自黑龍江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開心地介紹著:“這是我們在三亞培育的紅色葉片水稻,叫‘三亞紅’。”

這是3月5日,全國兩會期間,錢前向海南日報記者分享的一張照片上的情景。“我1983年7月大學畢業,分配到杭州中國水稻研究所工作後,同年11月初次踏上海南,參與水稻育種相關工作,現在回想起來,已經有40年了!”錢前說,對海南,他是有特殊感情的。

一粒種子,孕育希望,造福人類。被譽為水稻密碼“破譯者”的錢前,大半生奮鬥在南繁,這些年,他不僅是南繁巨變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

“初到南繁,我才真正體會到了老水稻人的艱辛。”錢前向記者講述,那時候去海南需要火車、汽車、輪船全套交通工具輪番上陣,頭頂烈日在高溫環境下做雜交、做調查。低頭一身汗,抬腿兩腳泥,是水稻人的常態。

40年來,錢前投入全部精力到一件事上,那就是水稻優异種質資源的創制與育種利用。為做好這件事,他如“候鳥”遷徙一般,冬天到海南,夏天回杭州,一年當兩年用。南繁期間,他白天紮在田間地頭,晚上在實驗室加班加點。

40年間,錢前團隊發掘了近5萬份可供基因功能研究和遺傳分析的資料,建立了4000餘份高產、優質、高抗水稻分子育種的親本資源庫,構建了國際上第一套秈稻背景的近等基因系……為中國育種創新提供支撐。

“海南對於‘端牢中國飯碗’的貢獻巨大。”錢前說,1970年,袁隆平團隊在海南發現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野敗”,開啟中國雜交水稻事業新篇章。新中國成立後育成的2.8萬餘個農作物新品種中,超過70%的品種經歷過南繁的洗禮。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今年主要預期目標包括糧食產量1.3萬億斤以上。錢前認為,糧食生產的根本出路在於科技進步與創新。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國,近幾年,水稻產量一直保持在較高水準,水稻品質也逐步改善,這都源於農業科技的底層支撐。

“海南天然光熱條件好,育種設施利用效率高,要繼續發揮優勢,跑出中國育種‘加速度’”。錢前介紹,他推動在三亞崖州建立了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

據瞭解,該資源圃裏現時保存了22種野生稻、1.3萬份野生稻種質資源,是全球最大的野生稻種質資源圃。錢前表示,團隊計畫用10年時間完成所有野生稻的基因鑒定,為育種家提供資料,最終育出突破性、顛覆性新品種,築牢糧食安全的底座。

(海南日報北京3月5日電)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