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衛群宰飛
二三月之交的上海,“樞紐”是個熱詞。先是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建設方案公佈,隨後又是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啟動建設三周年。兩個樞紐,分據上海一東一西,一個崢嶸待顯,一個已蔚為大觀。
在2月29日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相關部門負責人把東方樞紐未來描述為“實施更高水准對外開放的新平臺”。3月1日,在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啟動建設三周年之際舉行的工作現場會上,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評估,過去三年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形成了“高水准協同開放良好格局”。
推動對內對外開放,是這兩個樞紐的功能,也是上海的使命。以實施了三年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為觀察對象,不少媒體評估,它已從“上海的虹橋”躍升為“長三角的虹橋”“中國的虹橋”乃至“世界的虹橋”。
國際開放樞紐
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首先是交通意義上的樞紐——連接各方的要衝。一百年前,這裡就有了第一條土質飛機跑道。2006年,上海確定在虹橋機場西側建設高鐵站,打造虹橋綜合交通樞紐。2009年,虹橋商務區設立,當時的規劃面積為86平方公里。2019年,商務區擴容至151.4平方公里,從過去依託於單一交通樞紐的商務板塊逐步轉變為帶動上海西翼乃至長三角發展的重要功能節點。
2021年是虹橋的關鍵之年。當年2月,國務院批復《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明確虹橋商務區陞級為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以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為覈心,將江蘇省和浙江省省際毗鄰區連點成線,形成北向拓展帶和南向拓展帶,實現“一核兩帶”的發展格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規劃建設區域面積拓展到7000多平方公里,建設主體從上海一家變成長三角三省一市共建。
虹橋,這個最初的交通樞紐正在演變為配寘資源要素、促進長三角一體化、服務雙迴圈的國際開放樞紐。
“流量”是支撐
開放樞紐彙聚了來自各方的人流。三年來,虹橋交通樞紐總客流量累計近9億人次,其中2023年客流規模大幅上升,為4.07億人次,同比增長1.6倍。華略智庫長三角研究院院長夏驥說:“‘流量’成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三年快速發展的基礎支撐。”
人流的彙聚帶來商業、會展等服務業的發展。以會展為例,2021年虹橋國際會展產業園揭牌運行,列入“上海市級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累計集聚上海國際展覽、英富曼會展等龍頭企業及上下游配套企業超300家,其中2023年新增入駐85家。2023年,位於商務區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國際性展會數量達46個,相當於每月近4個。
“當前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在集聚現代服務業企業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礎,在會展經濟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區位優勢。”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說,“它未來很可能是一個服務業與製造業深度融合過程中,由總部經濟所帶來的決策中心、財務中心、資訊中心,以及在此建立起來的人才流量中心。真正體現樞紐功能的,是產業鏈的綜合和打造國際消費中心都市。”
又添“第四大”
對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的表述中,長期以來的功能定位是大交通、大商務、大會展。從2023年開始,這“三大”之外,又加上了“第四大”——大科創。大科創既是虹橋的野心,也是這個國際開放樞紐發展的自然結果。
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院長何萬篷說,這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從2018年起,進博會每年在位於虹橋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何萬篷認為,進博會為虹橋帶來了深刻變化,這個區域從以載體、容器、基礎設施建設為重心,轉向了以場景策劃、內容導入、功能加載為重心的新階段。
近期,記者採訪了新落戶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不久的光伏企業天合光能。這家以科技創新為本的企業正是因虹橋的樞紐功能而來。
天合光能執行董事、天合富家董事長高海純分享了他們入駐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的心路歷程:“天合光能發軔於常州,國際總部我們經過深思熟慮,最後決定落戶在上海虹橋。我們從公司出發,15分鐘內就可以到達機場、坐上高鐵。”
2022年,天合光能在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設立了國際總部,全球營運管理中心、全球智慧能源創新中心、碳中和新業務孵化與發展中心及全球投融資中心。現時總部大樓正在熱火朝天地建設中,但結算中心等相關工作早已在上海開展,未來從光伏產品、光伏系統、智慧能源、碳中和等領域,在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打造立足上海、面向長三角、輻射全國、領軍世界的光伏智慧能源產業高地。
功能演化產業變遷
隨著虹橋功能的演化,這片區域引流的對象也在悄然改變。不難發現,最近兩三年把總部設在虹橋的房地產企業不像過去那麼多了,而科技型、貿易型總部數量在新增。據統計,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累計引進總部類企業超500家,其中經市級認定的跨國公司總部、外資研發中心等共計127家,經商務區認定的內資企業總部和貿易型總部共計84家。
長三角近鄰開始把共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作為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的重大機遇。2022年2月,在位於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的虹橋世界中心的嘉善國際創新中心(上海),舉行了瑞比加醫療、硅佳測試技術項目等6個科技人才項目簽約,總投資逾25億元,其中外資6000萬美元,引入省級高端人才2人。
“選擇嘉善國際創新中心(上海)既可以降低創業成本,也可以享受到嘉善的人才政策,因為我們團隊本身也是由高端人才領銜。”瑞比加醫療專案負責人表示,項目落戶該中心的同時,也同步將生產基地落戶嘉善工業區,達產後預計年產值超20億元,稅收超2億元。
這兩年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的咖啡館裏,主要消費者群體已經從地產公司員工變成了醫美、研發等領域從業者。數據也能印證這個轉變。世邦魏理仕報告顯示,2020年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主力租戶占比為房地產17%、製造業(汽車)16%、TMT(科技、媒體、通信)11%。到了2023年,主力租戶占比變為消費品製造業14.7%、TMT14.3%、房地產11.4%。在這片商務區,消費品製造業、TMT等逐步取代房地產,開始唱起了主角。
產業在變遷,功能在優化,不變的是虹橋得天獨厚的地理和區位優勢。陸銘說:“虹橋是上海的交通樞紐,上海處在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位置。面向未來,它肯定是一個流量彙聚的地方。這個流量的樞紐必然發揮更大作用。”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