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紀事回村

四川 24℃ 0
摘要:帶著積攢了一年的收穫和思念,帶著積攢了一年的等待和期盼,癸卯歲末,他們離開都市,回到鄉村與家人團聚。


龍年春節,邛崍,一條九十九米長的竹龍在平樂古鎮巡遊表演。該竹龍是迄今為止亞洲最長的竹編龍。張翔昇 攝(視覺)


伍勇大姑家門前的水泥路。受訪者供圖


攀枝花市仁和區仁和鎮板橋村。仁和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獅子寨村的民宿。獅子寨村供圖


大陸溪高洞生態濕地。瀘州觀察周夢穎攝

帶著積攢了一年的收穫和思念,帶著積攢了一年的等待和期盼,癸卯歲末,他們離開都市,回到鄉村與家人團聚。

對於家鄉在農村、平時在都市辛勤打拼的這個群體,春節返鄉,過去或許會近鄉情怯,如今卻有了更多的盼望與欣喜。情感上泛起的微瀾,來自與都市差距變小的新農村,來自那些可知可感在不斷變好的點點滴滴。

龍行龘龘,前程朤朤……甲辰龍年,這些美好的祝福,既在都市,也在鄉村。記者在4地分別採訪了4比特春節返鄉者,聽他們講述眼中的家鄉變化。

甲辰紀事,一起記錄龍年新春的川人記憶。

水泥路直通鄉壩頭最深處

我也想回村蓋新房

我的家鄉

資陽市樂至縣盛池鎮

我叫伍勇,老家在資陽市樂至縣盛池鎮的農村。國中畢業後,我就外出打工,現在已經十幾年了。我是做鋼筋工的,收入還不錯,活路多的時候,一個月也有上萬元收入。今年春節回家,印象最深的是老家變化很大,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很多人回鄉蓋起了房子。我們大家庭的團年飯,也由城裡搬到了鄉下。

我們老家所在的那條溝小地名叫墊田溝。我家在溝的最深處,離最近的公路走路要半個多小時,除了種地,家裡沒有別的收入。所以,在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靠打工收入,我們家在縣城裡按揭了一套房子。

我父親那一輩,共有兄弟姐妹六人。除了大姑家在縣城裏沒有房子外,其餘幾個叔伯和小姑家,都靠著打工賺來的收入,在縣城裏買了房。大家在老家的土坯房,因為長年無人管理,也慢慢垮塌了。所以,前幾年的團年飯,大家都是在城裡的家中請客。

但是今年,除了我家,大家庭請客吃飯的地方又回到村裡了。因為這幾年,隨著村裡的泥巴路硬化成水泥路,二伯、小叔、小姑家都回到村裡,修起了新房。

正月初二,二伯在農村的新房裏請吃團年飯。大家對他的新房讚不絕口,磚混的二層小樓,樓上樓下帶有獨立衛生間,裝修和城裡的房子一樣,廚房裏用上了瓦斯灶,安裝了壓力水塔,實現了用井水像自來水一樣方便。新修的水泥村道就從二伯家門口經過。從縣城到二伯家,只需半小時車程就到了,十分方便。

“現在到我家也方便了,車子可以直接開進院子裏,大家都來我家玩吧。”席間,大姑拿出手機給大家看她家門前新修的水泥路,只見一條3米多寬的水泥村道,彎彎曲曲從大路一路延伸,直接到了大姑家的院壩。

大姑家離我家有20多裡路,她家的房子前幾年由土坯房改建成了小洋房。但因為村道不通,每次我們去她家,都要把車停在一公里外的大路邊,步行到她家去。

大姑說,這條路是去年冬天才硬化的。當時村裡硬化村道,大姑家離這條道還有50多米,為了讓出行更方便,大姑家出錢,請修路師傅直接把水泥路接通到自家院壩裏,出門時再也不會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了。

電視和手機裏的新聞都在說,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提升鄉村建設水准”“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我親眼看見老家的道路越來越暢通,環境越來越美,越來越多的人回到縣城或鄉村就業、生活。我想,這兩年努力工作,多攢些錢,也回村裡蓋座新房。

村集體經濟興旺

我决定辭職返鄉

我的家鄉

攀枝花市仁和區仁和鎮板橋村

我叫曹金柔,家住攀枝花市仁和區仁和鎮板橋村,去年剛剛大學畢業。我本來在成都工作,今年回鄉探親,發現村裡蓋了新的村委會用房,還發展起了村集體經濟,實實在在感受到鄉村正在迸發的活力。我决定辭職返鄉,進入村委會工作,和我的家鄉一起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最吸引我的,是村裡因地制宜、創新打造的村集體經濟模式。記得小時候,我們要去10多公里外的仁和鎮採購生活用品。而現在,家門口開了板橋供銷為農服務中心,銷售米麵糧油、零食飲料、日化用品、辦公用品、殺蟲藥劑等近千個品種,物美價廉。

起初我也納悶,村裡怎麼能買到又便宜又齊全的商品?為此我特意去找板橋村供銷社經理鄧傳輝聊了聊。原來,村上和生產企業直接對接,通過集中採購,减少流通環節,降低採購成本,零售走的是平價路線,米和油的價格都略低於市場價。

板橋供銷為農服務中心也是我們村集體經濟項目之一,由區供銷社、板橋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板橋村村民共同集資30餘萬元建設,占地360餘平方米,就近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打造服務“三農”新平臺。

聽村黨支部書記鄭剛說,去年通過經營為農服務中心,獲得利潤28643元。經全體村民代表大會商議,部分用於村上基礎設施建設,其餘利潤都拿來給入股村民返利和分紅。我們家也入了股,拿到了分紅和返利,大家都喜氣洋洋。

更讓我驚喜的是,今年春節期間,村裡以“村集體經濟組織+協力廠商公司+農戶”模式打造的歸來康養小院,實現200間房滿住。這是村集體經濟組織和社會資本聯動作出的一次探索,通過盤活閒置資產,把閒置房屋用起來,解决了床位資源不足的問題。

2021年以前,我們村還是集體經濟薄弱、村民收入單一的集體經濟“空殼村”,而去年底,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就達到108萬元,實現收益20餘萬元。村裡的變化,召喚著漂泊在外的遊子。在家鄉的新起點上,作為一個大學生,我有信心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讓我們的家鄉越來越好。

返鄉開民宿

我是村裡第一家

我的家鄉

巴中市巴州區天馬山鎮獅子寨村

我叫周亞平,家住巴中市巴州區天馬山鎮獅子寨村。這次回鄉,我發現近些年來家鄉的變化可真大!公路修到了家門口,大家告別了土坯房,搬進了小洋房。

我出生在1986年,小時候村裡沒有公路,只有泥巴路。想進城賣菜,要先步行20多分鐘到村委會旁邊的主幹道上搭車,然後坐一個多小時的客車到巴中城裡。現在,硬化路都通到了每家每戶門口。

2004年,我考上了成都的大學,就離開了老家。但這些年來,無論是上學還是在外地工作,每年我和妹妹都會回老家看看。我記得以前每次回來,最麻煩的就是住宿。以前,村裡全是土坯房,年久失修、房間又少,我們回來只能進城住旅舘或借宿親戚家。後來,得益於脫貧攻堅好政策,家家戶戶都建起了小洋房,不僅裝修得漂亮,水電氣也都通了,居住條件不比城裡差。

這些年來村裡人的意識也在轉變,最大的變化,就是願意返鄉創業就業的人越來越多。

農曆臘月二十八,村委會召開在外務工人員座談會,參會的30多人都是年輕人。實際上,這個座談會連續3年都在開。2021年,我們村裡為了發展,在換屆選舉時,選出巴中市第一位外省籍村支書——餘安波。這位餘書記是一比特“80後”,之前因為來天馬山鎮建茶園,所以留在了這裡。他的到來,給村子帶來了全新的發展理念。

我們村毗鄰天馬山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高,夏天最高溫度也不超過30攝氏度,非常適合消暑納涼。在我的影響下,我家人租用村民的閒置房,改建後開了村裡第一家民宿。去年,天馬山鎮入選“第三批天府旅遊名鎮”,民宿也正式營業,夏天來避暑的遊客特別多,請的臨工都有十多個人,解决了附近一部分村民就業。如今,返鄉開民宿的人越來越多。

不僅如此,村委會旁邊就是景區環線的騎遊步道,遊客越來越多,村裡的紅薯、洋芋、天麻、土雞蛋、野生菌等土特產也有了銷路,還有人開起了農家樂、採摘園。今年,我們打算在村裡再租個地方,打造一個以生態康養為主線的田園綜合體。

未來,我希望獅子寨村發展得越來越好,同時,也歡迎大家到我的家鄉來做客,品嘗特色農家菜,感受“森林浴場”和“天然氧吧”的魅力。

路更好了水更清了

為變美變好的家鄉開心

我的家鄉

瀘州市瀘縣百和鎮四合村

我叫鄭登明,老家在瀘州市瀘縣百和鎮四合村。我先後在外省、成都從事房地產相關工作,這次春節回鄉,發現距家2公里的大陸溪河水變得更清澈了,家門口的道路也更乾淨整潔。

自2007年從學校畢業參加工作至今,我有16年都返鄉過年。今年,我特地提前3天回到老家:一是為了和家人儘快團聚,回來貼春聯、掛燈籠;二是提前準備年夜飯的食材。一家人忙前忙後迎新春,是一年到頭最盼望的事情之一。

家鄉每一年都在發生變化,尤其近兩年的感受最為强烈。

以前回鄉,從瀘州到鎮上,路都不太好走,有一年回家連續磕壞了3個輪胎。現在走到哪裡都是硬化路,道路平坦了,去哪裡都很方便。

在我的記憶裏,小時候逢年過節,小孩們聚在一起到處玩耍,每次走到大陸溪河邊就能聞到難聞的氣味,去河邊耍還要被家裡人罵。那會兒有人在河裡釣了魚,都不會帶回家吃,因為水太髒了,根本不敢吃。所以我每次回來,都沒有想著特地去看看大陸溪河。

這次回來,我驅車路過河邊,發現這裡徹底變了——現在的大陸溪河煥然一新,河道已經進行了修整,還有環河步道,河水清澈,景色宜人。正月初三,我特意帶著家人去河邊的生態濕地散步。如今,這裡水清、景美,成為鄉親們茶餘飯後擺龍門陣、休閒散步的好去處,生活幸福指數大大提升。聽說鎮上這幾年都在不斷對大陸溪河進行水環境治理,讓每段河流都“有人管”,恢復了它原有的生機。

除了變清的河水,我還發現村裡的高標準農田變多了,並且都集中連片,昔日的撂荒地不復存在。

家鄉的變化也是四川大大小小村莊的變化。我為家鄉的煥新而開心,為親人生活在這樣美好的環境裏而高興。我也希望有機會能够返鄉創業,為家鄉更美好的未來出一份力。(記者劉春華唐子晴鐘帆範芮菱巴中觀察施皓文整理)

标签: 甲辰紀事 回村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