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程啟動上海“動車4S店”又忙碌起來春運動車檢修車間來了“新幫手”

上海 28℃ 0
摘要:

  解放日報記者王力

  2月14日,春運返程客流開始啟動,高峰期也即將到來,被譽為動車4S店的上海動車段虹橋動車運用所又忙碌起來,檢修車間內燈火通明。

  如同汽車一樣,動車組列車行駛了不同距離後,也要進行“小保養”和“大保養”。其中,耗時長的“大保養”已在春運高峰期來臨前提前完成,但日常“小保養”任務不可避免。

  春運高峰期時,鐵路部門要求動車組列車白天的供給率和上線率達到100%。這意味著,無論“小保養”任務有多重,虹橋動車運用所的檢修人員都必須在一個通宵的時間裏完成工作,絕不能拖到第二天。

  平時一晚上檢修50多列8節車廂的動車組列車,春運高峰期間數量新增到近80列。往年,檢修車間只能通過新增人手來滿足工作需要,今年他們從容許多,因為有了一些“新幫手”。

  機器人檢修量創新高

  這些“新幫手”就是動車組檢測機器人,共有8臺,分佈在4根檢修軌道上,可全自動檢測動車組列車的車底部分。

  記者看到,每臺機器人都有著一雙黃色的機械手臂,手臂上還有一雙“大眼睛”。

  “這是高清攝影頭,通過紅外線和紫外線掃描拍照,並與歷史資料進行比對,列車車底出現問題都可以檢測出來。”虹橋動車運用所地勤機械師陳炯介紹。

  每到一處地方,機器人的手臂就會舞動起來,兩隻“大眼睛”探頭探腦地四處查看,不時發出紅色或藍紫色的光。

  陳炯介紹,這些機器人本領不小。原本8節車廂的動車組列車需要四人檢修,其中兩人負責車底部分。該部分有近2萬個零部件需要檢查,檢修人員至少要積累2至3年的經驗,才能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現在一雙機械手臂就可以完成兩個人的工作量,既可靠又高效。

  “機器人關鍵故障識別率已達到100%。用機器人進行檢修,一列列車的檢修時長從原來的120分鐘壓縮到100分鐘。”陳炯告訴記者。

  虹橋動車運用所檢修車間共有14根軌道,一根軌道可同時檢修2列8節編組動車組列車。平時一根軌道一晚上“翻臺”2至3次,即共檢修4至6列列車,春運高峰期這幾天一晚上要“翻臺”3至4次。

  如果依靠人工檢修,檢修員一晚上要在車底走3萬至4萬步。檢修車間和室外連通,冬天夜裡冷得刺骨,但大家穿著棉襖幹活,裡外的衣服都會被汗水浸濕。

  隨著機器人的廣泛應用,人的工作强度有望不斷下降。

  “2019年機器人剛開始應用時,只在一根軌道上線了兩臺,現在8臺機器人已開始規模化工作,一晚上檢修30多列列車,工作量創下歷史新高。”陳炯說,未來,虹橋動車運用所計畫增配更多機器人幫手。

  動車有了“健康檔案”

  科技陞級不止體現在動車組檢測機器人上,在虹橋動車運用所幾公里外的地方,上海動車段安全生產指揮中心也在今年春運前進行了一次軟硬體陞級。

  記者看到,安全生產指揮中心大廳內有一塊巨大的顯示幕,上面顯示了上海虹橋火車站候車大廳畫面、列車運行線路情况,以及上海動車段調度管理駕駛艙、動車組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系統等。

  荧幕前方,設定了應急指導臺、生產調度台、安全監控臺、質量診斷臺、技術支援臺五個區域,每個工作臺都有工作人員24小時值班。

  “2023年年底,安全生產指揮中心場地搬遷,更多部門聚合辦公,避免了重複溝通,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動車組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系統、應急多方通話子系統上線,也讓數位化程度進一步提升,以前的紙質手册和資料基本看不到了。”上海動車段調度科副科長孫雄介紹。

  今年春運期間,國內多地出現較强的雨雪天氣,安全生產指揮中心各個功能模組各司其職,齊心協力保障列車運行安全。

  比如,應急指導臺會通過新的、支持視頻的多方通話系統,指導列車上的隨車機械師現場處理一些突發問題;安全監控臺是應急處置的後備保障力量,會根據現場發來的數據判斷是否要在當晚對列車進行加修工作;質量診斷臺負責幫忙分析問題;技術支援臺聚集了來自設備廠商的科技人員,能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援;生產調度台則負責安排並監控每天晚上的列車檢修計畫、傳達列車調度命令等。

  其中,新上線的動車組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系統讓長三角的動車組列車有了自己的“健康檔案”,幫助科技人員更好地判斷列車的“健康狀況”,並在安排檢修計畫時“對症下藥”。

  “長三角配屬的動車組列車每年都在新增,現在已經新增到840多組,其中半數以上屬於上海動車段。要想高效運轉,必須依靠數位化、信息化。”孫雄說。

  在春運的幕後,不僅有人的堅守,更有科技陞級的助力。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