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獅躍年畫報春感受四川民俗裏的濃濃年味

四川 35℃ 0
摘要:在四川,“千龍千獅鬧新春歡歡喜喜過大年”,已成為川人刻進DNA的傳統,也孕育出瀘州雨壇彩龍、青白江小金龍、船山桃子龍、高臺獅舞、安仁板凳龍等特色龍獅。


閬中古城龍騰躍,年味至。張曉東攝


千龍千獅鬧新春。巴中市委宣傳部供圖


2月3日,眉山市東坡區尚義鎮英勇社區村民舞獅迎新春。張忠蘋攝(C視覺)

龍獅舞,年味至。

在四川,“千龍千獅鬧新春歡歡喜喜過大年”,已成為川人刻進DNA的傳統,也孕育出瀘州雨壇彩龍、青白江小金龍、船山桃子龍、高臺獅舞、安仁板凳龍等特色龍獅。而川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又化作了一幅幅年畫上的熱烈色彩與幸福圖景,裝點著人們對新一年的夢想與期待。

龍騰獅躍,其樂“龍龍”。在甲辰龍年新春,一起走進四川民俗,感受民俗裏的濃濃年味吧!

千龍翻舞

朝暉起舞躍龍長,辭舊迎新呈吉祥

“走,去看黃龍溪火龍燈舞!”對於不少川人而言,過年要約上一場黃龍溪火龍燈舞才夠味兒。“正月初一到元宵節,我們不打烊!平均每天都有4場演出。”黃龍溪火龍燈舞第四代傳承人、黃龍溪火龍龍獅俱樂部帶頭人蘇磊介紹。

黃龍溪火龍燈舞源於東漢,盛於南宋,其融龍、燈、舞、火於一體,具有濃郁的川西地方特色。表演時,鐵水當空被激蕩出“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盛景。表演者隨音樂鼓點追逐“龍珠”時,穿梭在漫天鐵花之中,“人在火中舞,龍在火中飛”的畫卷,激蕩著新春的盛景。

在四川,還有不少具有四川特色的“龍”。比如,遂寧的桃子龍,因其龍身為脫節的桃子形而得名。相傳川北一帶的“娘娘會”,各家各戶均要上廟獻桃,以求得送子娘娘的保佑。後來在觀音會和元宵燈節活動時,人們將竹編紮彩飾的桃子組合成一條龍。如今,舞桃子龍時,一人持寶戲龍,一人持龍頭,五人持龍身,一人持龍尾,8女孩各拿兩朵彩雲在龍身伴舞。有意思的是,由於桃子龍為脫節龍,表演者可任意往來穿梭,此起彼伏,似龍在雲海裡翻騰、沉浮。

達州市達川區安仁板凳龍,是一種以板凳為道具,類比出龍飛翻舞的盛景。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安仁板凳龍的製作與其它龍不同。它是以板凳為基礎,採用農村常用的稻草、玉米殼、高粱稈、小麥秸稈、苧麻五種農作物在板凳上綁紮而成。它通常用竹篾條作龍骨,彎製成龍頭、龍身、龍尾的雛形,再用玉米殼紮成龍鬚、龍鱗,用稻草捆成龍身,用苧麻絲固定在板凳上。

安仁板凳龍通常由三個剽悍男子表演,即一條板凳龍三人舞,寓意“三陽開泰”。表演時前面二人各執一條板凳腿,後面一人雙手執兩條腿,按照規定套路,和著鼓點,有規律、有節奏地舞出各種花樣。追、趕、跑、跳、翻、滾、躥、爬……安仁板凳龍表演時可以單條龍舞,也可以多條龍舞。表演者在不停地奔跑中,舞動手中的板凳龍,不斷變換隊形和姿勢,舞出“龍戲水”“龍搶寶”“龍配鳳”等十多套花樣。

有草龍,也有竹龍。眉山的青神竹龍則採用國家級非遺項目青神竹編工藝編制而成。龍頭採用六邊花編織法,依形而編;龍身由鱗片和竹環連接而成。在鏗鏘的川劇鑼鼓音樂伴奏下,青神竹龍時而神龍攪海,時而二龍戲珠,熱烈奔放的風格,表達人們對吉祥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彩獅騰躍

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裏

“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裏。”千百年前,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生動描繪了獅舞場景。在四川,濃郁的年味更是不能少了獅舞。

楊文是旺蒼高臺獅舞傳承人。龍年春節,他和團隊將在旺蒼各地表演,“每年用精彩的獅舞表演為市民帶去新年祝福,已經成為一種新春約定。”

大鑼、大鈸、堂鼓、小鑼以及嘹亮悅耳的嗩呐聲營造出熱鬧喜慶的氛圍。鑼鼓聲聲裏,獅子踩著鼓點,或翹首仰視,或低頭回顧,或回首匍匐,或搖頭擺尾……有趣的場景,讓人忍俊不禁。為了新增氣氛,他們還會拿著紅繡球逗引獅子,做俯、仰、騰、躍各種動作,中間還會有諸如獅子搔頭、朝拜、翻滾等,惟妙惟肖,讓演出妙趣橫生。

不過,他們的絕活是高臺獅舞。楊文介紹,高臺獅舞服裝道具頗為講究,一般由三人組合,其中兩人身披獅衣,演繹神氣威武的雄獅;另一個頭戴面具,身著色彩鮮明的短服飾。高臺獅舞需要表演者有健壯的體魄、精湛的武功和熟練協調的配合,才能表演自如。

表演時,先用特製的長條木凳或者八仙桌搭起數米的高臺。只見舞獅人手執繡球,逗引獅子。獅子昂首縱身,在繡球引導下一級一級躍臺而上,翻騰跌撲,並表演出“奪印”“鑽騰”“對面立”“燈籠架”“立天柱”“孫猴盜桃”“蛤蟆曬肚”“鴉雀下地”以及“爬鑽煙囪”等奇、難、險的舞獅動作。為了新增趣味性,在攀爬到高處時,獅子嘴裡還會吐出寫有“恭賀新春”等條幅,讓人看得意猶未盡,連連拍手叫好。

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透露,2024年春節期間,我省將依託“千龍千獅鬧新春歡歡喜喜過大年”主題文化和旅遊活動,推出包括“文化迎春藝術為民”“春到萬家”“非遺過大年”“旅遊迎春休閒過年”“惠企樂民歡度新春”“百館聯動過大年”“歡樂春節”等7大板塊27個系列共計1900餘項活動,為市民送上春節文化大餐。

年畫繽紛

年畫映照喜氣生,祥瑞滿室福星明

慶豐收、買年貨、舞龍獅、劃龍船……配色喜慶的年畫往門上一貼,濃濃的年味就有了。

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年畫在“門神畫”基礎上發展而來,早期與驅凶避邪、祈福迎祥等主題密切相關。傳統的民間年畫多為木版雕刻,再通過套色、拓印等環節製作。隨著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限於門神之類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

四川綿竹有“中國年畫之鄉”的美譽,綿竹年畫更是與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齊名,並稱為“中國四大年畫”。綿竹年畫傳承人章昉介紹,“綿竹年畫始於宋代,盛於明清,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繪為特色,又稱綿竹木版年畫。年畫內容以吉祥喜慶、民間傳說、鄉土生活等為主,構圖豐富誇張、色彩鮮豔明快,具有鮮明的農耕文化特色。”2006年,綿竹年畫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如今,綿竹更是以年畫為載體,推出了一年一度的綿竹年畫節,讓觀眾可以在參觀、遊覽中更全面地感受年畫魅力與年節氛圍。在今年2月2日開幕的第二十三届綿竹年畫節上,身著綿竹年畫特色服裝的民俗巡遊,讓觀眾現場感受年畫“動”起來:威風凜凜的龍獅鑼鼓表演、綿竹年畫《報春圖》的再現、騎車仕女巡遊、老鼠嫁女等精彩紛呈的表演令人目不暇接。其中,風靡全網的《科目三》舞蹈與傳統年畫相結合的表演更是引起現場圍觀群眾的陣陣歡呼。

除了綿竹年畫,誕生於四川夾江的夾江年畫同樣有著久遠的傳承。據夾江年畫研究所所長張榮强介紹,夾江年畫是一種傳統的木版年畫,創始自明代,已有400多年歷史,於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夾江年畫題材豐富,主要內容包括神像、門神、山水花鳥、戲劇故事、神話傳說等,也不乏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在眾多作品中,“黃丹門神”較受人們的歡迎。夾江年畫以木版套色印製,色版少則四套,多則八套,具有色彩豔麗、工藝精湛的特點。

根植傳統

人日遊草堂,元九且登高

在幾千年的歷史積澱中,一些名人也因其獨特的經歷,在一方山水中產生影響,並融入各地的年俗文化中。

在成都,人們會在每年大年初七(人日)來到杜甫草堂,以一枝梅花祭拜“詩聖”杜甫。溯其淵源,還要從杜甫與高適的友誼說起。

當年杜甫漫遊時,曾與李白和高適兩位大詩人相遇,結下真摯的友誼。杜甫流寓成都時,高適正在蜀州(崇州)做刺史,經常資助杜甫。西元761年,高適在人日那天題詩《人日寄杜二拾遺》寄贈杜甫,表達對朋友的思念。西元770年,漂泊於湖湘的杜甫有一天重讀高適這首詩,當時高適早已亡故,睹物傷情,遂寫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以寄託哀思。從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便傳為詩壇佳話。

從宋代起,每年文人墨客紛紛來到草堂祭拜“詩聖”杜甫。明清時期,這一祭拜活動流傳更廣。據史料記載,明初蜀王朱椿就開祭祀杜甫之先河。到了清咸豐年間,時任四川學政的何紹基在初七人日這天走進草堂,題就“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對聯,更使“人日遊草堂”的習俗成為成都人的一項重要文化生活。

西漢時期,閬中人落下閎創制《太初曆》,首次恒定春節為正月初一。2000多年來,中國春節文化在海內外生生不息,成為快樂、團圓、幸福的精神家園,深得全世界人民喜愛。落下閎入選首批四川歷史名人,閬中成為中國春節文化之鄉,紀念落下閎的“春節老人賜福”活動,也成為閬中獨具特色的民俗。

在閬中,落下閎被尊稱為“春節老人”,當地還保持了獨特的“春節老人賜福”習俗:春節期間請身體健康、面容慈善的老人身著紅色吉慶古裝扮成春節老人,在閬中古城迎著鞭炮和鑼鼓聲,給人們作揖拜年、發放紅包。

而在四川達州,人們對唐代著名詩人元稹的懷念,則化為景象壯觀的元九登高節,沿襲千年。

相傳西元815年,元稹貶謫通州(今達州)任司馬。初到任時,這裡地僻人稀,蛇蟲當道。元稹勵精圖治,清正廉潔,為當地百姓幹了不少好事。3年後他調任河南,離任當天恰逢正月初九,全城父老登上城南翠屏山和城北鳳凰山送別、依依不捨。從此,達州留下元九登高的傳統習俗。到後來,元九登高便成為人們祭天祈福、期待一掃去歲頹勢、迎來新年萬事暢達的獨特管道。(記者成博邊鈺

标签: 民俗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