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破解務工人員就業難也精准對接企業用工需求更輸出職業技能春節前崗位送到雲南“村門口”

上海 29℃ 0
摘要:

  記者周程禕

  昭通多山。從飛機舷窗望下去,只見群山縱橫、河流蜿蜒,火柴盒般大小的房屋散落其間。在過去,人要走出這深山是很難的。如今,有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不斷深化的勞務合作,越來越多的當地人有機會去往大城市,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脫貧增收。

  為讓更多雲南務工人員在春節前找到工作、過個“安心年”,本周,市就業促進中心、閔行區人社局以及部分閔行企業相關負責人一行來到雲南省昭通市,與當地人社部門聯合開展就業招聘、走訪慰問活動。記者隨行採訪。

  從“原地等”到“走出來”

  2月1日上午,昭通市綏江縣中心的廣場上人潮湧動,他們大多是奔著在這裡舉辦的東西部勞務合作招聘會而來。上海上園建築勞務有限公司的諮詢台前,就有七八名老鄉你一言我一語地提出各種問題,企業負責人逐一給出解答。

  37歲的綏江人劉小均常年在外打工,憑著砌築手藝,輾轉於浙江、河南、山西等地的建築工地。臨近春節,他之前所在的施工隊解散了,索性回到老家準備過年。儘管可以跟家人團聚,但想到下一份工作還沒著落,劉小均心裡多少有些著急。聽說縣裡要開招聘會,他一大早就趕過來了。

  劉小均把目光投向了上園建築招聘海報上的“砌築工”一欄,很快就填寫了意向錄用通知書。他說,雖然從沒去過上海,但看崗位可靠,又有很多老鄉一起報名,心裡就踏實了。

  春節前後,不光求職者有就業需求,企業也有招工需求。在昭通市鹽津縣和綏江縣的兩場招聘會上,思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人事部部長雷銳莉帶著人事專員四處“攬人”。她告訴記者,隨著公司業務增長,招工需求也越來越大,估計今年一線操作員工的缺口在1500人左右。然而,“招工難”是近年來製造業企業的普遍困擾。“這也是我們從以前‘守株待兔’在原地等,到現在一定要走出來的主要原因,因為在原地已經等不到人了。”

  為了破解“就業難”和“招工難”並存的問題,閔行人社部門提前排摸昭通勞動力情况以及閔行企業用工需求,梳理出精准匹配雙方需求的崗位清單。區就業促進中心主任陳鐵民介紹,本次共有來自閔行的39家優質企業在現場進行招聘,為當地提供了1300餘個崗位,吸引3000多名求職者前來應聘,“接下來我們將根據來滬務工人員需求,陸續開展包機、包車等活動,為對口地區務工人員在春節後返崗復工提供更多關懷和幫助”。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

  滬滇勞務合作已經開展多年,以往基本都是在春節後啟動,今年上海人社部門春節前就赴雲南招工,是不是太“卷”了?

  “基於這些年開展勞務合作的經驗,我們的工作正越來越貼合勞動力流動的特點。”市就業促進中心副主任趙曉雲解釋。近年來,農民工往往剛過完,甚至沒過完春節就外出打工,上海抓早動快,為的就是搶抓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過年、同時進行就業資訊交換的時間點,提前把上海的崗位資源送到“家門口”“村門口”,為他們提供更多選擇。

  吸引雲南務工人員來滬工作,還要確保他們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記者注意到,本次三場招聘會提供的崗位多與製造業相關,工作算不上輕鬆;從薪酬待遇來看,以建築行業為例,鋼筋工日薪為350元,木工日薪為450元,也沒有與其他大城市薪酬水准拉開差距。既然如此,上海的吸引力在哪裡?

  當了30多年建築工人的黃進說,在外打工的人,想要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幹完要幹的活,拿到該拿的錢”。在他看來,上海是一個重視規則的地方,“公司能够兌現對我們的承諾”。這次招聘會上,他也果斷地報了名。

  除了和諧的勞動關係和良好的就業環境,不少雲南求職者還有一個普遍的觀念——去上海工作可以長本領。在綏江縣會儀村舉辦的“城市建設者”專場招聘會上,村民黃秀根揣著一本鋼筋工職業技能證書前來應聘,這是他前些年通過滬滇勞務合作機制考取的。他用親身經歷證明,有了一技之長,找工作就容易得多,也更可能幹得長久。

  人勤春來早。技能致富的觀念也正通過一個個典型案例傳遞給更多人:來自昭通市鹽津縣水田壩的小夥王文平,國中畢業後就到處打零工,3年前他來到上海學習工程設計,現在已經熟練掌握多個設計軟體,有能力接大企業的單子了;會儀村2組的劉萬洪,返鄉後蓋起了氣派的樓房,每當他向鄉親們說起自己在上海打拼的經歷,總能收穫一片掌聲……

  雲南人力資源豐富,帶動當地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上海始終不止於“授人以魚”,更強調“授人以漁”,不光送崗位,更要送技能。趙曉雲說,接下來將重點加强職業技能培訓,推動當地勞動力轉型適應市場需求,同時更好發揮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專業力量,讓更多雲南務工人員在上海實現自我價值,切實增强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