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青銅館率先試開放“星耀中國”特展揭開神秘面紗上博東館“開放三部曲”拉開序幕

上海 35℃ 0
摘要:

觀眾在“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欣賞展品。.jpeg

觀眾在“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欣賞展品。記者賴鑫琳攝

  記者簡工博

  “非常驚喜,期待已久!”中午12點,市民諸曉蕾成為昨天啟用的上海博物館東館首位觀眾,從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手中接過官方準備的紀念品。

  隨著首個特展“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開幕和首個常設展廳中國古代青銅館試開放,歷時6年多打造的上博東館開始迎接觀眾,拉開今年“開放三部曲”的序幕。

  場館更大,舒適度提升

  “真大”“氣派”“明亮”——首批入場的觀眾在提到對上博東館的第一印象時,頻繁提及這些詞。儘管第一階段開放空間只占東館展陳空間的25%左右,但不少觀眾表示“雖然只是開放第一步,但完成度很不錯”。

  走進上博東館,一樓大廳一側是正在舉辦“星耀中國”特展的第一特展廳,另一側則是中國古代青銅館。沿著大廳側面的臺階而上,二樓平臺中心是一棵以此次特展展品之一“搖錢樹”為靈感的掛滿紅色“春”字和成串銅錢的大樹,樹底部的圖案則是參與此次特展的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鎮館之寶”太陽鳥。

  “我原以為第一時間來東館只能看到兩個展館,沒想到已經有這麼多公共空間可以活動,這麼多配套設施已經配備。就連特展敲章也佈置好了。”市民羅女士和朋友入館之後,沒有第一時間參觀展覽,而是“先四處兜一兜”,在一樓大階梯等多處打卡拍照。“如果只開放了25%,那東館得有多大?”

  此前曾有人測算,整個東館開放之後,如果每個展館稍微仔細欣賞,全部看完預計要3天。空間變大、展陳更豐富,服務是否能跟上?

  記者在東館走訪發現,休息空間明顯增多。二樓咖啡廳背後通往三樓的斜坡,除中間部分留作臺階,一側加寬的平臺鋪上木板和軟墊,開闢出一大片可供觀眾休息的區域;另一側則放上了桌椅。每層樓面數個展館雖因施工佈置而大門緊閉,但門前已擺上長沙發供觀眾休息。

  神秘,還是打破神秘?

  “神秘”是許多觀眾對此次特展展品的看法。然而,策展人、上海博物館青銅研究部研究館員胡嘉麟希望系統向觀眾介紹古蜀文明特點時,打破這種神秘感,“古蜀文明不是西方的、不是外來的,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第一特展廳左側,6件青銅器分成兩列,兩兩對照,不僅器型十分相似,細節也有共通點:第一排的兩件獸面紋青銅尊都有著敞口、腹部隆起的造型,腹部上端也都有凸起的動物裝潢,且都覆蓋獸面紋。然而,記者在資訊牌上看到,左側青銅尊出土於三星堆,右側則來自湖南岳陽。這一組青銅器中,左側一列全部是三星堆文物,右側造型相似的文物則分別來自湖南、重慶等地。胡嘉麟說:“這麼多地方的出土文物都與古蜀文明有聯系,我們就是要通過展示讓觀眾瞭解到這種聯系。”

  同樣能說明這種聯系的文物是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的十節玉琮。這件玉琮轉角處帶眼睛的圖案,與良渚文化時期的玉琮特徵一致,又與同場展出的甘肅齊家文化的玉琮有著异同點,說明古蜀國與其他文明之間的往來交流。這件器物自出土後就沒有離開過四川,此次來到上海被業內稱為“離開故土數千年後首次榮歸故里”。

  為了揭開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紗,上博向11個省區市的28家文博考古機构借展,這些文物運輸行程超1.6萬公里。“上博舉辦古蜀文明展有一個出發點,一定要把三星堆、金沙的來龍去脈講清楚。”褚曉波表示,這次展品中有1/3來自四川省外其他文博組織,“我們要找到那些在不同地方出土、但跟三星堆之間有關聯的文物,說明古蜀文明跟其他文明相互影響、融合。這是上博東館此次特展與此前其他古蜀文物展不同之處。”

  “星耀中國”是上博品牌展覽“何以中國”系列第三展。褚曉波表示,“我們現時計畫是起碼在十年左右,至少每年推出一個‘何以中國’系列的展覽。通過這一系列展覽,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傳遞給觀眾。”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