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國際化大都市鄉村振興“實景圖”——訪市農業農村委黨組書記、主任馮志勇

上海 28℃ 0
摘要:

  記者束涵

  “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經濟形勢越複雜,越要穩住“三農”。

  在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上海如何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大都市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到新水准?記者就此採訪了市農業農村委黨組書記、主任馮志勇。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

  記者: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從農民羣衆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出發,找准鄉村振興的切入點,提高工作實效”。2024年,上海“三農”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什麼?

  馮志勇: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我理解不能簡單、機械地學習,關鍵是要學習其精神實質,把握其經驗內涵。

  在思想認識層面,要認識到“千萬工程”對於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對於“三農”工作以及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在方法論層面,“千萬工程”既有整體設計,又結合不同地區的基礎條件和資源稟賦,注重區域協調;在改革聯動層面,“千萬工程”不僅包括硬體建設,也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等內容。

  回顧2023年,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指數連續5年位居第一,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准繼續保持全國第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80.13%,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2988元,增長8.2%。

  上海在推進鄉村振興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和羣衆的期盼相比,一些方面仍有不足,需要進一步加以推進。

  在今年的“三農”工作中,首先要守牢糧食安全、耕地保護等底線任務,完成好“米袋子”和“菜籃子”的國考。

  上海的農村是大都市的農村,擁有市場、科技、資金等諸多優勢,要按照建設農業強國的要求,立足自身優勢和產業特點,提升農業設施現代化水准,大力發展高端農業、精品農業、品牌農業。

  結合上海實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全面提升,農村生產生活設施不斷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全面提質,鄉村治理能力進一步增強,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上海品牌”。

  同時,立足鄉村特色稟賦,著力提高服務能級、提升鄉村品質,在做强農村集體經濟、做好農民就業增收、做實民生兜底保障上持續用力,更好展現國際化大都市鄉村振興“實景圖”,讓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

  記者: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上海將如何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馮志勇:打造現代化大產業,意味著農業要超越單純的一產範疇,拓展到農產品加工、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多個領域,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價值鏈。

  就上海而言,當前主要衝突在於質量和效率仍不匹配。從土地產出率來看,周邊都市中最高的杭州為5258.09元/畝,而上海的數值是4004.38元/畝,仍然有較大的差距。

  我們要注重向科技與資金要空間,向品質與特色要效益,向創意與服務要市場,著力發展高端農業、精品農業、品牌農業,提高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

  當前,上海正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規劃佈局12個現代設施農業片區,每個片區2000畝—5000畝,總面積大約3.6萬畝,引導種植業養殖業的現代設施農業項目向片區集聚,新建3萬畝糧食生產無人農場,推進蔬菜生產“機器換人”基地建設。

  同時,積極佈局種源農業,培育5—8家行業領先的特色優勢種業企業,依託“張江種穀”、光明集團現代種業示範區建設,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種業產業孵化基地。

  記者:企業是科技創新活動的主體。從行業現狀來看,農業領域科技型初創企業少,且規模小、實力偏弱。從政府層面,將如何重點發力,推動科技創新賦能行業高品質發展?

  馮志勇:農業現代化,需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培育新質生產力,讓科技和服務結合起來,推動傳統農業向高科技產業轉變。

  資料顯示,2022年全市新增認定9956家高新企業中,農業領域67家,數量占比低,且存在創新研究和成果轉化“兩張皮”的情况。

  接下來,上海將瞄準生物育種、生物製造、溫室製造和植物工廠等領域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實施“東方英才”計畫,推進奉賢農業科創穀、崇明農業“矽谷”等建設。培育一批科技型農業初創企業,構建“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的創新發展模式。

  在數位科技深度應用上,加快智慧農業技術攻關,鼓勵數位科技與農技推廣、科學研究等有機融合,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繼續探索“三塊地”改革路徑和模式

  記者:做好“三農”工作,就是要回答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亯這一根本問題。圍繞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農民增收致富的關鍵問題,上海如何加强謀劃,探索共富道路?

  馮志勇:當前,上海鄉村治理的裉節在於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未來的目標是要讓農民的收入比都市居民多一點。

  上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雖然長期走在全國前列,但促進持續增收的通路還不多,近郊、遠郊農民收入的區域不平衡性較為突出。且集體經濟以物業資產和土地出租為主,轉化為農民增收能力還不强,開展收益分配的集體經濟組織只占總數的49.1%。

  2024年,上海將繼續探索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等“三塊地”改革路徑和模式,提前謀劃第二輪延包到期後續包的新政策,探索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的多種模式和市場化退出機制,加快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

  並且,以農村產權交易流程規範化試點為契機,加快交易平臺建設,實現交易行為和市場“溢價”有效統一,持續提升集體資產增量、收益分配總量、淨資產收益率,共同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在近郊和中郊地區,鼓勵集體經濟發展健康養老、農業休閒、創意辦公、白領公寓等新型產業,逐步改變物業資產占比過高的現狀;

  遠郊地區充分利用全域土地整治、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試點、農村結對幫扶等綜合平臺,盤活存量集體土地資源要素,打造優質“造血”項目。

  同時,鼓勵涉農區建立鎮級集體經濟收益共亯機制,推動鎮級集體企業上繳利潤給鎮經濟聯合社,提高鎮級集體收益分配金額及覆蓋範圍。

  在增加收入方面,我們將針對不同人群分類施策。本市農業戶籍人口約121.5萬人,其中農業從業人員約21萬人,主要通過提升農業設施水准、規模化水准、產業融合水准,提高人均勞動生產率和組織土地產出率,新增經營性收入;

  針對非農就業人員,鼓勵有能力、有實力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領辦各類實體,吸納本地農民轉移就業,新增薪水性收入;

  還有老年農民,除持續提升財政的社會保障水准外,探索鎮級集體收益優先分配給老年農民的途徑,作為養老金的補充收入,從而提高獲得感和幸福感。

  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鄉村產業

  記者:上海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突出短板在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如何讓更多的農民羣衆享受現代化的生活條件?

  馮志勇:近年來,上海將農村人居環境優化提升列入民心工程。2023年,22個鄉村振興示範村的542個清單項目建設如期完成、48個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成功創建、美麗庭院(小三園)建設完成10.1萬戶等,推動鄉村“美顏”陞級,形成推廣清單制、積分制等務實管用治理管道。

  2024年,上海將持續推進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啟動5個“五好兩宜”和美鄉村片區建設試點,發展適合鄉村的新產業新業態。同時,持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開展鄉村風貌保護發展專項行動,保留保護鄉村自然肌理。

  鄉村建設既要實現有效供給,又要實現有效管護。既要防止大拆大建,又要避免低效率配寘。既要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又要注重發展性。經過這幾年的建設,市場的力量正在持續放大。第五批鄉村振興示範村吸引的社會資金,已經超出上海各級財政專項資金投入。

  未來,上海相關財政資金主要用於公益性設施投入建設,重點突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把保基本、補短板作為重要內容。鄉村產業項目主要由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將通過多種途徑吸引和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

  比如,浦東新區16家區屬國企分別與13個鎮、51個村對接,帶任務、帶項目、帶人才進鄉村,發揮出國企既往在成片開發方面積累的經驗,讓鄉村振興示範跨村到鎮、跨鎮成片、跨片為帶、跨帶及區。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