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佔前沿高地,加快建設“五個中心”市政協會議舉行大會發言委員們直陳建議貢獻真知

上海 32℃ 0
摘要:

  在昨天舉行的市政協十四届二次會議大會發言中,委員們聚焦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圍繞區塊鏈科技運用、推進離岸金融發展、數據跨境流動、大模型創新應用、都市綠色發展、基礎研究和三大先導產業突破、優化營商環境、增强創新協同效能、都市高品質發展等議題,直陳建議,貢獻真知。

  航運中心建設

  加强區塊鏈方案應用

  記者洪俊傑

  王奕委員代表市科協發言時呼籲,積極運用區塊鏈科技助力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加速搶佔航運貿易數據流通規則的製定權、主動權。

  王奕坦言,現時,區塊鏈解決方案在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中,還存在航貿區塊鏈應用水准受限、航貿數據治理缺乏制度保障及統一標準以及航貿數據融合應用尚待深化等問題。

  王奕建議,加强區塊鏈在航運金融和保險中的應用。要通過智慧合約,實現貨物確認到達後的自動支付,簡化交易流程,降低反欺詐成本。同時,利用區塊鏈平臺實时跟踪貨物資訊,為金融機構的融資方案提供依據,更好滿足產業鏈上下游的需求。

  王奕還建議,建立以航貿數鏈為覈心的跨鏈數據融合標準、航貿數據分級分類制度,製定數據資源、產品和資產的分類分層操作規程,並形成一套有效的港航數據流通交易制度。加强技術研發、數據安全保護、標準製定等方面的探索和創新,從科技要素評估、效能評估和安全性評估等角度對技術應用進行規範。

  人民幣國際化

  試點全功能離岸帳戶

  記者吳頔

  王長元委員代表民建上海市委發言時指出,當前上海要抓住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持續深化的歷史機遇,進一步提升金融中心國際化水准,加快探索與大經濟體特徵相適應的離岸金融,並從拓展業務、完善體系、樞紐建設三個層次推進。

  王長元表示,當前離岸金融的相關制度建設仍存在滯後,現行離岸金融政策只限於相關銀行外匯業務,同時部分在岸離岸監管邊界不清,削弱了境內銀行開展相關業務的競爭力。支持離岸業務的帳戶體系也存在碎片化現象,境內銀行的帳戶性質及功能存在很大差异,稅收制度也缺乏競爭力,現時尚無針對離岸金融的專門稅收制度。

  他建議,允許上海兩家持有離岸牌照的銀行試點推出全功能的離岸帳戶,開展人民幣離岸業務,並在試點基礎上逐步擴大範圍。要按照國際通行的原則性監管模式實施監管,並參照香港、新加坡等主要境外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稅收制度安排,通過免征增值稅、取消印花稅等簡化稅制、降低稅負,以便更好參與國際競爭。

  王長元建議,時機成熟時可考慮在上海設立離岸國際金融資產交易所,為境外人民幣資產提供便利的交易轉讓平臺。

  數字經濟

  打造數據流動示範區

  記者劉雪妍

  “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其背後折射的是科技流、資金流、人流和商貿物流的活躍程度。上海應積極對標全球最高標準,構建新型數據跨境流動範式,為我國在全球數字經濟治理體系中獲得主動權作出貢獻。”張琦委員在發言中表示。

  他提到,目前我國數據跨境流動面臨的問題包括:對國際規則製定的影響力不足;數據跨境流動的監管與發展統籌不足;新型數位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等。

  對此他建議:首先,應積極參與國際規則製定,提出數據跨境流動的“中國方案”。積極與聯合國下設機构、世界經濟論壇、國際數據空間協會等國際組織加強溝通對接,推動國際數據跨境流動規則製定,提出有利於我國數位經濟發展的治理方案。

  其次,打造示範區,創新監管與服務新模式。推進DEPA合作示範區建設,率先圍繞電子票據、數位身份等跨境互認證和交互操作等方面開展試點。支持自貿試驗區探索建立“監管沙箱”機制,加强多部門統籌協調和分類監管,編制數據出境“負面清單”,將監管重心從事前向事中、事後轉變。

  最後,建設新型數位基礎設施,築牢數據跨境流動科技底座。打造“雲網數鏈”四位一體的新型設施體系,服務國際間數據流通交易、存證溯源、聯合訓練等創新應用。

  人工智慧

  開展大模型前瞻研究

  記者顧傑

  徐立委員在發言中說,以大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AI,掀起了全球人工智慧科技發展的新浪潮,成為人工智慧產業的“核爆點”和“新風口”。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的生成式AI產業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届時我國將湧現過萬個行業大模型,亟需高品質的基礎模型提供服務。

  “當前,美國已經發展到能對生產力帶來變革影響的GPT-4階段,並開始演進到以GPT-5項目為代表的可進行訓練數據自動生成的模型自主進化階段。”徐立說,國內雖已有多個基礎大模型超越GPT-3.5,但距離GPT-4尚有較大差距。如果不抓緊開展大模型科技前瞻性研究,就會在大模型科技演進的道路上被拋得越來越遠,進而錯過一次全新的生產力變革機會。

  徐立建議,積極搭建諸如英國人工智慧安全全球峰會等國際性高端會議平臺,加大人工智慧科技、標準、治理等國際交流合作,持續開展包容性的全球對話,推動更廣泛的國際討論和人工智能前沿安全研究。重點支持國家實驗室等頂尖研發機構、行業頭部企業抓緊開展下一代人工智慧關鍵技術的攻關。

  氫能高地

  推進多領域應用創新

  記者鄔林樺

  李國華委員代表民革上海市委發言時建議,强化上海創新引領功能,打造國際一流的氫能產業發展高地。

  氫能被稱為“終極能源”,可作為中間載體實現能源耦合和有效消納。全球已有41個國家和地區公佈了氫能戰畧,預計2050年全球氫能產值將超2.5萬億美元。李國華說,上海氫能產業起步早、創新强、產業鏈全,在燃料電池電堆、燃料電池系統等科技上形成了領先優勢,理應試制度、闖新路,搶佔“綠色未來”發展先機。

  李國華建議,開拓氫在能源、原料替代及儲能等領域的發展,加强領先技術應用,打消行業安全性顧慮,向更多元領域、更大範圍和規模應用突破,利用各重點區域資源推進多領域示範場景應用創新。

  “要在產業鏈佈局上抓關鍵,突出科技、裝備等自身優勢,利用好長三角氫能基礎設施產業聯盟等平臺作用,形成一批代表國家積極參與全球競爭和能源變革的解決方案。”李國華建議,依托建設“五個中心”和强化“四大功能”的制度創新優勢,打造全球氫能貿易金融服務中心及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為未來發展氫能及衍生品提供重要支撐。

  先導產業

  推動上下游强鏈補鏈

  記者洪俊傑

  “建議發揮國資國企覈心功能,聚焦三大先導產業突破。”戴敏敏委員代表經濟界發言時表示,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的先導產業生態,鼓勵支持承擔三大先導產業任務的國企更多地參與重大科技項目立項攻關、重要科技設施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協同教育部門促進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和企業人才使用體系的深度融合,主導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各類企業的强鏈補鏈、協同創新以及科技成果轉化。

  與此同時,建立聚焦先導產業的國資投資體系。綜合資源力量,探索“行業賽道—鏈長企業—國資平臺—產業基金”縱深攻堅、橫向協同、接續投入的模式,包括CVC、S基金和並購基金。支持國企運用多種融資工具,鼓勵保險、銀行理財、社保基金投入,探索長週期基金。堅持市場化導向,發揮國資引領放大效應,主動與民營、外資等各類優秀企業深化合作,帶動更多社會資本。

  “建議深化適應先導產業的體制機制改革。”戴敏敏說,針對先導產業週期長、投入大、壁壘强、風險高的特點,加快探索實施工資總額預算週期制管理、科研專案長週期考核評估、健全中長期激勵機制,實施更為靈活的股權和分紅激勵,優化盡職合規容錯免責機制,出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政策。

  基礎研究

  推動企業成為生力軍

  記者吳頔

  蘇良碧委員代表九三學社上海市委發言時提出,要用好企業基礎研究“關鍵招”,助力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加速跑”。

  “當前上海對企業基礎研究認識不足,企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被排除在基礎研究之外。”蘇良碧指出,上海能够真正扮演基礎研究“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的企業鳳毛麟角,亟需全力加强企業基礎研究,補齊這一關鍵短板。

  蘇良碧呼籲,要大力推動企業成為基礎研究生力軍,在指南形成、立項評審、項目實施、成果評估、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提升企業參與度和話語權。試點國企重點科研人員薪酬額度單列並與市場接軌。

  “要加强統籌佈局,全力打造企業自主創新發展新高地。”蘇良碧說,統籌佈局本市基礎研究先行區、高校基礎研究高地、國有企業打造原創科技策源地等重大舉措,提高企業承擔上海重點產業基礎研究專案的支持力度,幫助企業承接區域聯合基金項目,吸引全國優秀科技人才服務上海科技和產業創新引領。

  營商環境

  打破壁壘消企業隱憂

  記者顧傑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趙麗佳委員代表市工商聯發言時說,根據2023年全國工商聯萬家民企評營商環境調查,儘管上海總體滿意度全國排名第三,但仍有不足,比如,融資支持滿意度較低、涉企政策知曉度和政務服務辦事滿意度有待提升、科技研發與科技成果轉化環節仍需進一步強化。2023年四季度民營企業運行狀況調查顯示,市場准入難和要素獲取難是制約發展最突出的問題。21.47%的企業認為“政策不穩定、落實效果不好”是當前最大的擔憂和煩惱。

  趙麗佳建議,打破隱性壁壘,全面保障市場公平競爭,對經濟社會效益顯著、民營企業參與意願强烈、投資回報機制明確、進入門檻高的項目進行重點推介,確保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向民間資本真實開放,使民間資本進得來、拿得到、能發展。

  她還建議,實質性解决中小微企業拖欠款問題,强化各級政府對清欠工作的主體責任,推動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主動申報,組織力量集中攻堅,突出實質性清償,防止變相清欠、邊清邊欠、前清後欠,確保企業權益從“帳面數位”變為揣在兜裡的“真金白銀”。

  大科學計畫

  建全球總部提升效能

  記者吳頔

  如何以國際大科學計畫為引領,把上海打造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覈心節點?田梅委員代表無黨派人士發言時建議,要增强上海跨學科、跨層級、跨領域創新協同效能。

  田梅建議,要持續强化大科學領先優勢,對上海牽頭實施的大科學計畫給予持續重點支持,建立若干國際大科學計畫的全球總部,建設支撐性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立面向全球科學家開放共亯的國際資料中心、資源中心、樣本中心和培訓中心,打造國際化、開放性的新型研發機構和高能級創新平臺,以頂尖設施和優勢資源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彙聚上海。

  她表示,要鼓勵和支持大科學計畫成立高水准國際科技組織,集聚各國創新主體和組織來滬發展,鞏固和拓展全球科技合作網絡,“努力使上海成為全球科技的方向引領者、議程製定者和賽道鑄造者。”

  同時,還要重視大科學成果轉化,將全鏈創新、多鏈融合的理念貫穿在大科學計畫的組織推進全過程,實現“邊科研、邊轉化、作示範、早收穫”。

  都市更新

  向集約要空間要功能

  記者劉雪妍

  羅寶瑜委員在發言時說,建設人民都市,讓人民在上海這座城市中更加安居樂業,是都市更新的根本指向。應該堅持向存量要功能、向集約要空間、向更新要效益,以都市更新創新推動都市高品質發展。

  具體來說,應優先開展中心城區覈心地段的老舊商辦樓宇更新,在力爭盡可能多地保留原建築結構的前提下,可以通過靈活的容積率平衡調配政策,打造集辦公、零售、文化、居住和公共空間於一體的“垂直都市”活力空間,更加有效地利用都市中心的土地資源,聚集新興產業及人才。

  “我想大家對沿街商業都不陌生,這種都市最傳統的零售管道是我們原來生活的一部分,但在都市更新中,很多沿街商業逐漸消失,不少更新片區整體動遷後人走樓空,到改造完成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街道沉寂,烟火氣消失了。”羅寶瑜說,應該對標國際最佳實踐,在城市規劃層面,加快用地功能高度混合利用的試點和探索,打造工作、生活、文化、教育、零售餐飲、休閒娛樂等無界融合的活力社區,延續都市的“烟火氣”。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