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產業新空間營商新環境聚焦“新”字推進高品質發展——上海郊區轉型發展提升能級呈現新氣象

上海 28℃ 0
摘要:

  記者茅冠隽

  作為上海的重要產業和實體經濟的重要承載地,中心城區以外的地區一直被視為上海特殊的戰畧空間。

  “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上海的都市空間新格局中,中心城區以外的地區承擔著“齊飛”“發力”和“轉型”的重任。

  最近,上海各區的兩會陸續召開。過去一年,這些地區發展情況如何?在一份份區政府工作報告裏,也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新質生產力:形成“乘數效應”

  “聚焦美麗大健康、新能源汽配、數智新經濟、化學新材料四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這句話出現在奉賢區政府工作報告的“2024年主要任務”部分。縱觀各區報告,新質生產力已成為不少郊區產業發力的新著力點。

  新質生產力之“新”,當然與“舊”和“傳統”相對應,指的是由科技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寘、產業深度轉型陞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由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覈心驅動力。本質上講,新質生產力背後的生產力躍遷過程,就是由科技創新驅動的發展動能轉換過程。在這方面,滬郊已開始佈局發力。

  比如,“大院大所”集聚的嘉定區,已構築同濟、復旦、上大“三園支撐”的校地合作格局,集聚校地、院地合作企業千餘家、年總產出達700億元。在多項國家戰畧疊加的青浦區,推動產業“智變”也已被視為制勝未來的法寶,長三角數位幹線、網易國際文創園、長三角綠洲智穀等穩步推進建設,今年還將全力打造“上海AI+生物醫藥創新先導區”。

  新質生產力,往往來源於區域協同、產業鏈上下游集聚發展形成的“乘數效應”。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和大零號灣,就是走通新路徑的典型案例。

  在松江,去年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創新資源集聚效應持續放大,現時已設立百億元級規模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松江區全社會R&D(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突破百億元大關,91.4%的研發投入來自市場主體。在閔行,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提速發力,大零號灣區域累計彙聚4000餘家硬科技企業,估值億元以上企業112家,估值超10億元企業30家。

  “鏈主”,對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至關重要。金山區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23年,金山“培育‘鏈主’‘鏈族’企業31家”。“鏈主”,就是在產業鏈中佔據優勢地位、對產業鏈有較强影響力的企業;“鏈族”,指的是產業鏈中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企業。在嘉定,去年夏天時,圍繞高端醫療設備龍頭企業聯影醫療打造的“聯影小鎮”就已呼之欲出。“聯影小鎮”總用地約9.5平方公里,旨在發揮聯影醫療的“頭雁效應”。

  對於“鏈主”之於新質生產力形成的作用,記者此前採訪一比特郊區的區委書記時,聽到過一個形象的比喻:“龍頭企業有很强的吸附帶動能力,服務這類企業,方法要創新,不是造個產業園區後讓企業搬進去,而要圍繞企業打造集羣。對於參天大樹,就不要硬把它搬到公園裏,而要圍繞‘大樹’種一片‘林帶’,形成產業生態。”

  上海的南北“兩座山”——金山和寶山,雖然相距甚遠,卻有不少共性特徵,比如兩區都是面臨轉型壓力的傳統工業區。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轉型陞級方面,去年也都有不少亮點。金山去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產值735.7億元,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29%;寶山的經濟結構也更趨合理,去年工業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為19%,同時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大招引力度,先後引進翔豐華新資料等78個億元以上項目,推動總投資838億元的120個項目實現簽約。

  產業新空間:轉向“立體增長”

  新年伊始,青浦區推動“工業上樓”有新舉措。1月5日,青浦區舉行投資促進大會,15個市級“智造空間”優質項目簽約,總建築面積117.4萬平方米,總投資額74.8億元。推動“工業上樓”打造“智造空間”,可讓製造業從“平面縮圈”轉向“立體增長”,提升經濟密度,也釋放了上海堅守實體經濟的强烈訊號。

  新質生產力落地生根、茁壯成長,必然需要一定的空間。上海的產業空間,尤其是高產值、高附加值的重點產業空間,大部分需要在郊區向縱深、向立體開掘。為了騰挪出空間,去年上海不少郊區都在發力。

  去年,松江强化土地等資源高品質利用,推動“工業上樓”,實施一批產業結構調整項目,完成建設用地减量化194公頃。奉賢也已啟動實施“工業上樓”,開工建設高標準廠房192萬平方米,今年將打造更多“智造空間”,開工建設高標準廠房200萬平方米。

  閔行去年盤活利用存量用地1000餘畝,支持存量企業擴產增容,零增地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的55%,6家企業獲市級首批“智造空間”優質項目認定。寶山去年完成20個地塊、900多畝重點區域綜合整治,全年完成集建區外低效建設用地减量660畝,同時加快推進首批27個、289萬平方米“智造空間”建設。

  開闢產業發展的“新空間”,更是傳統優勢產業基礎厚積薄發、“轉舊為新”,量變產生質變的過程。在滬郊,不少區域歷來就是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不少區域已發揮優勢、鍛造長板,通過新興產業的注入與重塑,形成更高能級的產業格局。

  比如,奉賢的數智新經濟加速發展,阿裡雲能力中心等一批優質企業已落戶“數位江海”。嘉定已製定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明確“2+2+1”未來產業發展格局,即全力打造未來智慧、未來能源2個未來產業集群,突破打造未來資料、未來健康2個未來產業領域,探索開拓未來空間1個未來產業方向。今年,嘉定還要推動AIGC(生成式人工智慧)、元宇宙等新技術在動漫遊戲領域深度應用。

  面向未來,各區也有明確目標。金山今年要做大做强碳纖維、無人機、生物醫藥、新型顯示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綠色能源、生物製造、人工智慧等未來產業。世界級生態島崇明,今年要統籌做好綠色生態、綠色生產、綠色生活的大文章,積極打造海洋裝備為主導、未來健康為特色、數字經濟和綠色低碳為底座的主導優勢產業集群。

  這些全新的產業佈局,背後蘊藏的是上海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關鍵領域,未來將是一個個新亮點、新增長點。

  郊區新環境:催生“化學反應”

  隨著上海空間格局優化演變、產業發展向縱深推進,上海郊區的不少區域,正在上演一些奇妙的“融合”,正在發生一些全新的“化學反應”。

  奉賢區四團鎮五四村,是典型的滬郊鄉村區域。不過,由於緊鄰位於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國際氫能穀,五四村去年以來因地制宜打造了集人才公寓、商業街區等功能於一體的鄉村生態商務區,原先破敗凋敝的30棟農宅已煥然一新。

  無獨有偶,在青浦區趙巷鎮方夏村,村幹部引入社會資本,由企業長期整體承租閒置農宅打造人才公寓。這些公寓房緊鄰盆涇河,河對岸便是市西軟件資訊園,在園區上班的程式師們下班穿過一片向日葵田就能回到住所。

  國際氫能穀和五四村、市西軟件資訊園和方夏村的“相遇”和“融合”,背後體現的,其實是滬郊令人期待的產業承載能力,這也對郊區的“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這種“環境”不僅指向自然生態層面,更指向廣義的營商環境。為了打造更好的“環境”,上海的郊區也各有舉措。

  比如,閔行區去年製定實施支持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16條、優化營商環境166項等政策舉措,修訂增補“小昇規”“規轉強”政策條款,全區累計走訪企業1.9萬餘次,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過60億元,切實把“服務包”落到實處。寶山修訂完善了大學科技園“黃金10條”和高新技術企業等支持政策,發佈全市首個合成生物產業新政,制定出臺人才新政25條,打造高品質的科創人才生態圈。

  產業需要新的“空間”,另一方面,“空間”也在擁抱產業。去年,多個郊區都舉行了各有側重的招商引資大會,比如崇明推出30畝以上待招商地塊104塊、總面積近2萬畝,進行農業高品質發展招商;松江則在去年4月時把招商推介會開到了香港地區,在首届香港國際創科展上,松江區領導對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創新生態進行了全方位推介。

  對於產業發展急需的人才,滬郊更是求賢若渴,多個郊區已發佈具體舉措,向人才安居落戶拋出橄欖枝。近日,奉賢、青浦兩區在符合區域發展和產業導向的基礎上發佈樓市新政,優化了人才購房政策。

  人才的集聚、空間的釋放、生產力的轉型陞級,正在滬郊激發出源源不斷的發展活力。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