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建設的首批衛星城之一,歷時18年多區域內所有政府實施的舊住房成套改造項目全部完成“老閔行”蝶變成“新江川”

上海 23℃ 0
摘要:

  記者黃勇娣

  最近,在閔行區江川路街道,電機二村最後一批67戶“拆落地”改造居民回遷,宣告“老閔行”區域內所有政府實施的舊住房成套改造項目全部結束。這一歷時18年多的大工程,占閔行全區非成套房屋改造總量的六成以上,受益居民超過6000戶。

  與此同時,當地出現了一系列新地標:2023年4月22日開館,大零號灣圖書館驚豔亮相,8個月吸引到館讀者近50萬人次,當年在全市217家街鎮館中排名第一;11月28日,歷經8個多月的升級改造,老閔行地區最大最老的蘭坪菜場變身為整潔時尚的“蘭坪集”,引得新老居民呼朋喚友前來打卡;而黃浦江沿岸,一個個“灰色空間”也被點亮了,川上美集、喬榛語言藝術館、濱江藝庫、南外灘公園等項目陸續建成開放……

  從一個個點比特的更新,到“一線一江一河一路”的全面重塑——人們驚訝地發現,“老閔行”變新、變靚了。作為新中國建設的首批衛星城之一,江川地區曾有過許多高光時刻,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裡都市面貌越來越老,城市功能也越來越落後。但令人欣喜的是,眼下,江川路街道正以“大零號灣”建設為牽引,以“煥新”為主題詞,努力實現從“老閔行”到“新江川”的蝶變,打造一座與“世界級科創灣區”相匹配的現代化濱江新城區。

  從舊房改造到美麗家園

  74歲的崔鴻生老伯,家住江川路街道高華社區,已在“老閔行”住了近60年,親眼見證了江川的輝煌和變遷。

  有著60多年歷史的蘭坪菜場,就在他家社區旁邊,“重新開張當天,我也和許多老閔行人一樣,喜氣洋洋地前往,體驗了初次購物的新鮮感,買了一條魚,還抽了一次獎,出來後,又多角度給新菜場拍了幾張照片……我的電腦裏存著蘭坪菜場不同時期的照片”。之後,愛好寫作的崔老伯,還發表了一篇《老閔行的蘭坪菜場》,引起許多老居民的共鳴。

  對於家門口的點滴更新,崔老伯格外有獲得感。每天早上,他會步行去蘭坪菜場逛一逛,順便買菜回家;下午,他會去社區門口的大零號灣圖書館“孵”著,看看書報、聽聽講座、寫寫文稿,每週至少去兩三次;晚飯後,若天氣不冷,他還會步行10分鐘到黃浦江邊,吹吹江風,看看沿江出現的一個個新地標、一道道新風景。

  “我1968年被分配到上海汽輪機廠,2010年正式退休。”當年,10萬產業工人落戶江川,崔鴻生正是其中一員。20世紀五六十年代,江川的土地上興建起一批批工人新村,那些社區的名字都帶有廠區和時代特色,比如紅旗新村、汽輪新村、電機新村等。這些工人新村中,非成套房屋有244幢,總建築面積超過40萬平方米。隨著時光流逝,老房居住標準越來越落後於時代,一說到廚衛合用的狹小環境,居民苦不堪言。

  2005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江川路街道正式啟動舊住房成套改造。這些老房體量大、類型多,在單一改造模式沒辦法適用所有房屋的情况下,只有採用多樣化的舊住房改造管道,才能對症下藥。街道秉持“願改盡改”原則,逐漸探索出拆落地、貼擴建、抽戶异地安置和抽戶+內部分隔改造等多種成套改造模式。如今,舊改項目基本完成,居民的居住環境得到改善,同時選擇面也變大了,既可選擇繼續租住,也可購買這些售後產權公房,未來還能進行交易。

  崔老伯所住的高華社區有著50多年歷史,雖不屬於舊住房成套改造範疇,但眼下也開始了從內到外的更新,令不少來訪者驚訝:“不認識了,就像走進了一個新社區!”原來,2023年,閔行啟動了10個“美麗家園”建設項目,江川路街道的河東社區、紅旗花苑、高華社區位列其中,更新內容包含房屋本體修繕、公共隱患整治、道路停車優化、環境綜合提升、適老設施改造、加梯管線搬遷、服務功能完善等7大類。現時,這三個社區的改造施工均已接近尾聲。

  全面更新重塑區域形象

  “在江川,都市更新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江川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林藝表示,既要改善百姓居住條件、完善公共設施,還要實現都市空間的釋放、產業能級的提升,這兩年,街道圍繞“一線(軌交23號線)一江(濱江岸線)一河(科創水岸)一路(江川路)”展開全面更新,重塑區域形象,取得了明顯成效。

  “在不久的將來,江川也可以稱為雙軌交板塊了。”林藝告訴記者,接下來,街道將借力軌交23號線這“一線”的建設機遇,推進以軌道交通TOD開發為導向的土地高品質利用,打造江川區域新中心。這個地區新中心,是滬閔路連接劍川路與東川路的“工”字形區域,位於軌道交通5號線與23號線的交會處,原來的老舊商業與低效廠房將整體更新,建成近100萬平方米體量的綜合商務區。其中,位於東川路地鐵站附近的通用軸承廠地塊將整體搬遷,未來將被打造成一個集人才公寓、品質商業、總部辦公、高端飯店於一體的創新綜合體。

  全市有“一江一河”兩岸公共空間品質提升的民心工程,江川也有自己“一江一河”都市更新項目計畫。

  其中,“一江”指的是江川區域的濱江岸線,長達6.3公里,是街道“還江於民、還景於民”的重頭戲。在1公里的示範段,隨著川上美集、喬榛語言藝術館、濱江藝庫、南外灘公園等項目建成開放,濱江沿線星星點點的存量空間被打開,將極大豐富“大零號灣”居民多元化的文化娛樂休閒需求。

  “一河”,則指的是橫涇港河串起的科創水岸,設計總長約2.7公里,計畫分3期建設,連接沿河住宅區、學校、公園綠地、商務辦公樓等,打破邊界隔閡,將城市功能滲透進濱水空間,佈局咖啡館、餐飲、書店、體育健身設施等,讓創業者下樓喝咖啡、上樓談工作,河邊還能漫步……

  而老閔行的“一號路”江川路也將被喚醒。現時,江川路“美麗街區”項目已經被提上建設日程,將結合口袋公園、人行道路和林下空間等“微更新”,打造一號路雲窗、國潮商業街、餐飲百樂門、市井江川、家庭都市劇場、未來江川實驗室等節點,在留住歷史記憶的同時,形成便民生活、功能豐富、別具特色的街區風貌。

  “把城市建設成為人民想要的樣子,關鍵在‘問需於民’,不能只靠政府單一投入,還要社會多元主體共治。”據瞭解,江川路街道聚焦都市更新,策劃了貫穿建設更新始終的“江川家人聊JIANG事”活動,邀請項目策劃和實施主體,以及人大、政協、統戰、廠區、園區、校區、社區等各領域代表,圍繞“一江一河”“一灣一園”“一街一區”“一人一城”等專題,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共話發展,更大程度地彙聚民智。如今,都市空間中不經意的“小確幸”,不少都源於市民羣衆的“小建議”。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