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拿到44畝地也要選擇上海選擇張江藍帆醫療通過“工業上樓”落地研發總部和產業化基地

上海 40℃ 0
摘要:

  記者杜晨薇

  一根放在血管裏的支架,比針頭略粗一些,能够有效應用於冠心病治療;一個植入心臟的人工瓣膜,體積略比橡皮擦大一點,卻能把生命所依賴的含氧血液輸送到身體各處。

  醫療器械科技發展到今天,這些高端耗材已完全實現國產化。生產線上,幾乎沒有笨重的機械。

  “工人的操作臺有時像一張手術臺那麼大,體積最大的儀器可能也就如同家裡的一個櫥櫃。”藍帆醫療上海科創總部及產業化基地項目總經理盧淩威說。正囙此,在“工業上樓”模式的發明地、國土面積僅730多平方公里的新加坡,類似這樣的生產工廠早就被搬進了高樓大廈。

  計畫在上海同時落地全球創新研發總部和產業化基地的藍帆醫療,有沒有可能也蓋一棟“豎起來的工廠”?而今,伴隨著主體建築達15層的4幢大樓打下樁基,高達8層的工廠拔節生長,藍帆醫療已給出肯定的答案。

  工廠“豎起來”,根紮得更深

  儘管已在德國、新加坡、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多個創新研發中心,藍帆醫療還是在近年的戰畧佈局中做了一個重大决定——在上海建立企業的全球創新研發總部和產業化基地。

  2022年6月,藍帆醫療上海科創總部及產業化基地項目在張江科學城國際醫學園區開工。工期預計3年,建成後,這裡不僅將成為企業的全球創新研發總部基地,也將是企業的投資孵化平臺、高端醫療器械生產基地及全球商業總部。

  藍帆醫療2002年成立於山東淄博,從早期生產醫用手套等醫療器械,到今天已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70多家分支機搆,綜合實力位居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前列。在佈局全球、同時面向國內的商業版圖裡,藍帆醫療一直把上海作為研發功能和部分總部職能的承載地。

  不過,起初藍帆醫療在上海的研發基地與生產車間分處都市的兩頭。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後,藍帆醫療的高層認為,上海特別是張江的人才契合度和產業生態鏈的完整度,都很適合企業發展。這一次,他們决定要在張江投資建廠,把根紮得更深。

  既然想紮根上海,就不得不面對優質土地的稀缺問題。“開始我們想在張江及周邊找150畝土地,後來標準降低到100畝、80畝、60畝,最後只在張江科學城國際醫學園區找到不到44畝空間。”盧淩威說。

  如果要建傳統工廠,要在廠裡涵蓋生產、研發、配套等各類功能,容納三四千人生產辦公,1000畝都嫌小,44畝地更不算什麼。可對於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的藍帆醫療來說,在其他地方拿1000畝土地,和在上海拿44畝土地,企業寧願選擇後者。

  “我們希望建設的工廠能進行心臟瓣膜等高端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最大的成本其實是人力。我們不僅需要高端的研發人員,也要有熟練的技術工人。如果把工廠選在其他地方,可能建設成本下去了,但綜合成本上去了。萬一光有工廠卻招不到人,產出更無從談起。”盧淩威說。

  制度創新讓設想功能全部實現

  既然認定了張江,也明確了企業發展的遠景,藍帆醫療就要想辦法解决問題:怎麼把一座高端工廠,壓縮進44畝土地裏。

  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於,2018年,藍帆醫療曾斥資60億元收購新加坡柏盛國際集團,與此同時,也早早積累了“工業上樓”的經驗。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新加坡為了應對土地資源緊缺,就已經出現了“堆疊式廠房”,並成倍提高畝均產值和稅收。藍帆醫療捕手柏盛國際時,這家公司正在一座高6層、每層面積5000平方米的大樓裏生產高端醫療器械。

  已有的成功經驗,證明了科技上的可操作性,而正面臨和新加坡一樣土地資源困境的上海,也有意從政策層面主動改革創新,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便利,雙方一拍即合。

  “項目從拿地到開工僅僅用了5天。”盧淩威說。不過,5天的背後,是長達一年的方案設計和持續的創新突破。“其中包括工業用地容積率的突破,限高的突破,混合用地的試點等,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我們才得以將前期設想的功能全部容納在這片土地上。”

  未來的藍帆醫療上海科創總部及產業化基地長什麼樣?其實已經可以從圖紙上窺見:4幢樓裏,包括8層高的生產樓、10層高的生產孵化樓、15層高的全球研發基地和12層高的生產配套樓。除了涵蓋研發辦公、學術會議、展覽、培訓等功能,生產配套樓裏還配寘了餐廳、人才公寓、健身中心、圖書館等,讓研發人員和產業技術工人擁有更好的工作環境。

  畝均投資倍增,產出率也倍增

  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類企業能實現“上樓”生產,是因為它們的產品精密度高、體積小,生產線不長,生產使用的設備和母機也不至於超高、超大、超重,而且產生的譟音、污染和震動都較少。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這類產業“上樓”生產,就是件容易的事情。“樓內的能源、物流、人流、消防、環保、安全等每個環節都要在一個更小的組織面積裏進行組織。比起建造一個傳統的平面工廠,‘工業上樓’的科技難度可能要翻很多倍。”盧淩威說。

  拿藍帆醫療的8層生產樓來說,將來要實現不同樓層生產不同的醫療器械,必須要進行專業的建築建造和生產流程設計。為此,藍帆醫療找了國內頂尖的建築施工團隊和國際知名的海外設計團隊,通過向上向下要空間,成功把動物實驗房、35千伏變電站、冷熱源機房等大型生產配套進行“入地”處理,並集中打造了資料中心、冷熱能中心、汙水處理中心。它們就像這棟大樓的支撐系統,將確保未來工廠的高效生產。

  當然,大樓的建設成本也囙此水漲船高。據介紹,藍帆醫療的畝均投資達到5600餘萬元,相比傳統工廠,這幾乎是個天文數位。不過,企業測算未來達產後,土地產出率有望達到全市平均水準的10倍。

  為了讓更多符合“上樓”條件的企業能有更多生產性選擇,上海已出臺的《關於推動“工業上樓”打造“智造空間”的若幹措施》明確,尊重產業規律和企業意願,按實際需求確定項目容積率和建築高度。此外,工業用地涉及規劃調整,許可權也由市級部門下放到區,各區可走簡易程式,用時從過去動輒兩個月縮短至一周。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