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簽約80個成果轉化項目迄今取得20張醫療產品註冊證九院讓醫學創新成果不再“沉睡”

上海 44℃ 0
摘要:

  記者黃楊子

  在辦公室打開電腦監視器,一張可愛的圓臉出現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院長、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科帶頭人吳皓的荧幕上。內蒙古女孩薇薇熱情地揮著手,“您能看見我嗎?”

  2019年,患有重度聽力障礙的薇薇接受了聽覺腦幹植入手術。將這個內蒙古靚女從無聲世界“解救”出來的同時,吳皓心中燃起了新的一團火:要打破無國產聽覺腦幹產品的困境。那一年,在上海醫療機構中率先推出的《九院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迎來了精心修訂的第二版。兩年後,厚實的土壤結出碩果:吳皓團隊牽頭研發的我國首款聽覺腦幹植入裝置WH-01A(SD)型問世,並成功完成成果轉化簽約。

  從醫療專家到科學家再到發明家,手握專利在九院醫生中似乎並不再是稀罕事:僅2020年至2022年間,九院共簽約80個成果轉化項目,協定金額高達4.7億元,2022年,更成為唯一獲得第四届上海知識產權創新獎殊榮的醫療機構。日前,九院“讓專利走向市場,構建公立醫院成果轉化全流程管理體系”項目入選第六届“上海醫改十大創新舉措”。

  長期被詬病只停留於上游研究,無法進入下游產業的醫學科研創新,在九院是如何避免“沉睡”的?

  變“小迴圈”為“大循環”

  近年來,各大醫院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愈發積極。但資料顯示,我國每年醫學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於8%,低於全領域重大科技成果的平均轉化率20%,更遠低於美國和日本接近70%的同領域比率。

  低在何處?吳皓直言,“醫學成果轉化面臨的瓶頸很多,包括研究缺乏‘有始有終’的設計,政、產、學、研、金、服、用的閉環缺乏有效合作,跨界的多棲專業化人才缺乏培養和招募機制”。

  打通轉化之路,需一一擊破桎梏,首先是針對項目質量的提升。不少專家曾提到,醫院現時大多開展的“小發明”多、“大突破”少,走到轉化階段時,往往難以成為企業的首選。正囙此,九院注重培育高價值專利,緊扣“醫工交叉”,先後落地上海市生物資料研究測試中心、全鏈條設計3D列印科技臨床轉化中心、生物資料與再生醫學研究院、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等。2019年初,戴尅戎院士團隊“定制式增材製造膝關節矯形器”獲得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這是自上海啟動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以來,首個由科研型企業申請到的醫工結合類醫療器械註冊證;2020年初,在《定制式醫療器械監督管理規定(試行)》正式實行的首個工作日,九院又取得了“個性化骨盆假體(定制)”定制式醫療器械備案許可證。

  “酒香”了,如何走出“巷子”?吳皓說,一是要找對方向,二是要有引路人。“以往的創新模式,大多是科研、論文再到科研的‘小迴圈’。現在,我們要把科研和論文都變成產品,讓‘大循環’最終服務患者。”近年來,九院副院長、整複外科主任李青峰研發幹細胞介導皮膚再生新技術,並突破人體脂肪組織作為修復資料的難點,九院最終獨家轉讓其團隊的一項幹細胞科技,曾創下院內醫生職務科技成果轉化金額的紀錄。“醫生更擅長拿的是手術刀,讓‘小迴圈’成為‘大循環’,還得依靠專業團隊。”他頗為感慨,“九院的許多扶持政策是未雨綢繆的。早在2011年,醫院就設立了成果轉化辦公室,我們提出需求和期待,最終見證一個個‘點石成金’的奇迹。”

  讓工程師站到手術臺旁

  與成果轉化辦公室打過交道的醫生都說,它“不像行政部門,更像服務平臺”。作為九院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管理的專門機构,一些“新鮮”的角色聚集一堂:專利代理人、科技經紀人、律師、經濟師……他們的共同職責,便是幫助醫務、科研人員做好專利保護和技術轉移。

  繁重的臨床、科研工作讓醫生無法常常“跑”來轉化辦。為此,轉化辦主動伸出枝條,在全院多個學科培養知識產權工作者。他們作為兼職知識產權聯絡員,不僅進一步壯大了知識產權與技術轉移服務網絡,也規範了各學科的知識產權管理和醫療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

  骨關節炎患者數量在我國高達1.2億,需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者逾500萬,但進口產品不僅成本昂貴,也無法後續進行調試,國內醫院需要一臺能保證醫療質量、價格更實惠、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膝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如月老一般,九院轉化辦始終積極為骨科主任醫師李慧武這樣的醫生尋覓、匹配著最合適的拍檔。在咖啡館,醫生與企業負責人面對面談需求;在手術臺,工程師揣摩手術醫生每一次動作的覈心,最終形成圖紙零件;在會議室,大家一同“磕”細節,力求避免任何與現有專利產品撞車的可能。最終,高達97%的國產化部件構成了關節手術機器人“鴻鵠”。“飛得又高又遠”,是九院和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團隊賦予它的寓意,如今,來自中國上海的“鴻鵠”真的飛出國門,成為唯一獲中國、美國、歐盟、巴西、澳大利亞注册認證的國產手術機器人,並在美國也形成銷售,打開了廣闊的產業化陞級空間。

  以高價值專利為覈心,向前覆蓋專利挖掘與佈局,向後延伸到轉移轉化,轉化辦做著“築夢”的工作,全過程推動、加快創新藥物和醫療器械的研發,最終保障醫療機構、成果發明人和企業三方的合作利益。迄今,各企業與九院合作的轉化項目已取得20張醫療產品註冊證,意味著已有20個產品造福廣大病患,真正實現了醫療“專利”變病患“福利”的醫學創新研究目標。

  破題“醫療公益性風險”

  2022年11月,市科委、市衛健委等8個部門聯合印發《上海市促進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操作細則(試行)》,首次以檔案形式避免了醫療機構轉化在“灰色地帶”遊走,明確了成果處置路徑:一般情况下,醫療機構可自主决定採用轉讓、許可或作價投資;醫療機構應當通過協定定價、在科技交易市場掛牌交易、拍賣等管道確定價格;結合醫療機構實際,細化淨收入計算管道,保障組織權益。

  “此前,我國少有醫生允許持股案例,醫療機構也鮮有設立專利轉化公司,轉化利益背後如何保證公益性缺少定論,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轉化行程。”吳皓介紹,院內所有項目均由轉化辦統一綜合、落地,避免出現一旦後期實際市值高,可能觸發的財務乃至醫療公益性等風險,清晰明確價值與成本,真正激發轉化活力。

  九院在2017年出臺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試行)》中提出,成果轉化收入的主要部分獎勵都屬於項目團隊或個人所有,扣除醫院在項目研發過程中的投入資金後,約80%給予團隊。

  數十項制度檔案、近百項表單,如今已成為九院把握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方向盤”的有力抓手。“創新是醫院發展的重要法寶,但發展的成果,最終要落實到解决臨床複雜疑難疾病和患者就醫的問題上。”九院黨委書記馬延斌說,在高品質發展的浪潮下,九院將知識產權運營規範體系建設繼續寫入“十四五”規劃,加速步伐,最終實現更多成果轉化走通最後一公里。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